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聚焦 >

探索泗县洋城湖的前世今生的故事「纳木错湖能看到前世」

来源:   2023-12-05 12:16:30

洋城湖小考

杨立峰

康熙《虹县志》关于洋城湖的地图

洋城湖位于泗县县城西40里处,古为泗县著名湖泊,现已干涸垦为良田。关于洋城湖,自清以来,史书记载有序。泗县目前现存最早的志书《虹县志》载:“羊城湖在县西北四十里,为古虹州城。没。今雾露中犹隐隐见有城郭楼台之状,为虹邑八景之一。龚起翬《羊城春色》诗:冻解波纹碧,春归沙际喧;诸蒲藏宿鹭,野水下轻鸢;燕舞香泥坠,鱼警绿藻翻,杖藜从此过,归带碧湘痕。(《康熙.虹县志.山川》)”该书又进一步对洋城湖的成湖原因进行解释:“羊城:在城西北四十里。相传为古虹州城,陷为湖。南有高阜如城,雾露中人犹见有城郭楼台之状。( 《康熙.虹县志.古迹》)”此后《乾隆泗州志》、《光绪泗虹合志》及近现代史志民国《泗县志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90版《泗县志》都有介绍,内容大同小异。新时期以来,也有许多泗县本土历史爱好者对洋城湖进行探考,并留下一些文字资料,但因资料不全,多数文章均为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测,经不起推敲。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来自本土历史研究专家张永平先生的《虹县城址洋城湖》。该文所依史料以《泗虹合志》和90年版《泗县志》为主,详叙了洋城湖在清朝时期的情况。而对于洋城湖在清以前的情况则未予详细解读,这也可能与先生当时手中资料不够全面有关。

乾隆《泗州志》关于洋城湖的地图

泗县史志,断代严重,清以前史书均已湮灭无存。这让我们对清以前的泗县情况掌握甚少。为揭开洋城湖的神秘面纱,笔者广寻史料,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史料库中找到了一批相关资料,希望能从这些史料中一窥洋城湖的前世真身。

一、洋城湖名称的变迁

关于泗县古代河湖,目前所能找到的记载最全的莫过于《水经注》一书。该书成于北魏晚期,作者郦道元。该书中疑似与洋城湖有关的条目就是潼水与潼陂,其文载如下:“睢水又东,与潼水故渎会。旧上承潼县(今泗县山头镇潼城村)西南潼陂,东北流,径潼县故城北,又东北径睢陵县,下会睢水。”......

请大家注意这个“潼陂”,下面的很多史料与之有关。

笔者再继续查询史料,发现所有能查到的史料中所记载的今泗县县城西部或西北部地区存在的湖泊,早期(主要指唐宋以前)史料中均记载为“潼陂”。自唐、宋开始,潼陂常与万安湖混用,如唐代李吉甫在其《元和郡县图志》中载:潼陂,一名万安湖,周回二十里,在县北五里。直到清初的《虹县志》,才最后定名“洋城湖”。这里还有一个注解,清末地理学家杨守敬在其《水经注疏》中对潼陂是这样解释的:潼水。今俗名南潼河,源出泗州北羊城湖,盖潼陂之异名。

这里,洋城湖的名称变迁已经是真相大白了!其最早出现在《水经注》,时称“潼陂”;唐以后称“万安湖”;清代及其以后叫“洋城湖”!

另:这里需澄清一个问题,即上文所述的万安湖是否是今五河县境内的天井湖或其他什么湖泊?这个问题自《虹县志》始,其文写到:“万安湖在虹县西南,疑即今之天井湖也。”后面附宋朱弁诗:“离汶未逢千里道,渡淮先泛万安湖。”而《泗虹合志》进一步对此湖做了解释:“在旧州峰山下,势连天井湖,烟波万顷,渔歌上下,淮北巨浸也。宋朱弁诗´渡淮先泛万安湖´应即指此。”

笔者认为,此说法是后人因长期地理变迁所造成的错误认识。与朱弁同时代的郑刚中在其所著《西征道里记》对自己的行程交代得非常清楚,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绍兴乙末五月十二日,唐家店,湖口,宿临淮县。十三日,中路宿青阳驿。十四日,马翁店,通海镇,宿虹县,而县西北隅有湖,曰万安。.....而东南出其流于隋(隋唐大运河)。又淮潮可登三十里,与湖水接,通小舟。.”

二、洋城湖成湖原因

1、地形因素。

洋城湖地势低洼,以西的灵璧县境内南北排列着诸多百米上下的小山,在其山东部有著名的灵璧五湖,洋城湖在其下游,承载其水。

2、宋以来黄河南迁,屡次夺淮,自宿州方向来水大部分被濉河输送至泗县境内,洋城湖首当其冲。

3、古代社会不重修水利,洋城湖无顺畅的泄水通道。

光绪《泗虹合志》关于洋城湖的地图

三、洋城湖面积的变迁

因时间过于久远,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没有给“潼陂”一个详细的注解。只有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较详细的描绘了洋城湖(时称万安湖)的大小:周回二十里。而后宋朝的几本地理专著中均未明确洋城湖的面积。正当山重水复之时,笔者突然发现了南宋时期时任秘书少监的郑刚中所著的《西征道里记》一书,书中对洋城湖(万安湖)这样记载:“绍兴乙末五月......十四日,马翁店,通海镇,宿虹县......而县西北隅有湖,曰万安。东西百里,北南半之。”好个“东西百里,北南半之!”原来洋城湖的面积也曾有如许之大!

抗战前期洋城湖地图

抗战后期洋城湖地图

直至清代,据张永平先生的《虹县城址洋城湖》一文考证:(洋城湖)湖面包括沿周庄、胡庄、胡陈圩至庄、尤、郭、谢、五戚、二时及长沟一线的整个环形区域,面积约50平方公里。

清末民国以降,虽经历代官府整修水利,洋城湖水面也急剧下降,但国家不靖,战乱频繁,历任有点作为的政府所疏浚的河道渐仍荒废。再加旧时水灾频仍,洋城湖依然作为一个季节湖出现在当地百姓的痛苦记忆中。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为根治水患,相继开挖了新唐河、新濉河并疏通了虹灵沟、古汴河,将上游灵璧诸山及五湖之水在老鹳脖拦腰斩断进行分流,同时又在洋城湖区废犁沟,开挖两条横贯东西的邓沟和黄沟。这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使洋城湖的千古水患得到了彻底根治。”

如今的洋城湖,早已经成了泗县西部有名的粮仓和良种选育基地。时人有诗赞曰:

“春到洋城景色妍,无边麦浪绿连天。

东风茂草惊黄犊,蓦见铁牛耕晓烟。”

如今的洋城湖,已是村庄阡陌,麦浪滚滚了!

参考文献:

书目: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南宋;郑刚中《西征道里记》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康熙;龚起翬《虹县志》

雍正;尹继善《江南通志》

乾隆;叶兰《泗州志》

乾隆;许鸿磐《泗州考古录》

光绪;方瑞兰《泗虹合志》

清末民初;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

民国;鲁佩璋《泗县志略》

1990年版《泗县志》

1999年版;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黄河长期夺淮期间淮北平原湖泊、水系的变迁和背景》

2009年版;张波编注《张鹏选诗文集》

文目:

张永平《虹县城址洋城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