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聚焦 >

在云南保山 看新农人“农小二”逐梦清水河畔

来源:   2023-10-27 18:16:29

在云南保山,看新农人“农小二”逐梦清水河畔

深耕“酸木瓜与茶”的田园金色日子

农特产品展销

逐梦乡村信心满满

酸木瓜丰收

采摘茶叶

王玉仓在整理果

寸菊林在采摘茶叶

近年来,“新农人”跳回农门正在成为新时尚。他们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领潮者”,在时代潮涌中选择另辟蹊径,带着技术、信息和视野流向农村。他们也是“拓荒人”,重拾祖辈的乡土记忆,摸索适合本土乡情的全新业态。乡村因为他们的参与而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在隆阳区板桥镇清水村“农小二”夫妻俩就是这样的佼佼者。他们是如何逐梦乡村的呢?

金秋,又到了酸木瓜成熟的季节。走进“农小二”家的无刺白花酸木瓜种植基地,个头饱满的酸木瓜挂满枝头,切开一个,香味立马惹得人口舌生津。王玉仓蹲在一棵果树下,一边摘着酸木瓜,一边讲述着他们的奋斗历程。

酸木瓜结出“甜蜜果”

王玉仓、寸菊林夫妻俩是隆阳区板桥镇清水村人,“农小二”是他们共同注册的自媒体账号。外出打工、摆地摊、包揽工程、返乡创业……办公桌上“无奋斗不青春”的摆件既是他们的座右铭,也是他们人生的真实写照。

“因疫情无法外出经商,还有家里老人年纪大了、小孩要上学,都丢不下。”2020年夫妻俩决定返乡创业。清水村森林覆盖率较高,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020毫米。生态和气候成为清水村最大的优势。如何以“绿”生“金”?夫妻俩把目光锁定在了无刺白花酸木瓜上。

三年来,夫妻俩一直在奋斗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家里的地主要位于村北的三个脑子山,由于很多年没有耕种,地里杂草灌木丛生。夫妻俩回忆,当时开垦种植基地非常艰辛,仅开垦30亩的花椒树基地,他们整整在三个脑子山驻扎了一个月。更为艰辛的是,进山道路崎岖狭窄,并且坡度很大,车辆无法通行,许多物资都靠人背马驮。

为了方便运送种苗和农家肥等农资,夫妻俩还和周边的种地农户一起,硬生生的在山坡上劈开了一条机耕路。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位于三个脑子山的20亩无刺白花酸木瓜和30亩九叶青花椒都已经挂果。

为了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拉伸产业链,夫妻俩在村里租了场地,建起冷库和加工厂房,尝试加工酸木瓜糕和酸木瓜片。冷库建好后,可以冷藏储存50吨新鲜酸木瓜,从而实现一年四季都有酸木瓜销售。

从酸溜溜的酸木瓜到加工成像苹果、梨一般口感的酸木瓜片、酸木瓜糕售卖,夫妻俩经历了“靠天晾晒、人工腌制”到引进冷库、蒸烤箱等专业设备的流水线运作过程,研制出酸甜、酸辣、玫瑰三种不同口味的酸木瓜糕,完成了从自封袋到玻璃瓶再到密封包装的三次产品升级。

好产品如何走出深闺?“有一次,我们在给酸木瓜树施农家肥的时候拍了一条短视频发在社交平台上,没想到这条视频却在网上迅速走红,获得很多网友点赞。”王玉仓回忆说。夫妻俩受此启发,何不以手机为“锄”网上“掘金”?两口子一合计,当即注册了“农小二”自媒体账号。

“今天我和我家老公上山摘酸木瓜,刚刚从山里面下来,总共摘了200多斤,快递订单就需要发130斤,非常感谢老铁们的支持。”“农小二”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记录真实的乡村生活,将劳作日常、产品制作流程等在抖音和朋友圈发布分享,没有刻意包装加工,网友们都觉得很接地气。通过“农小二”的视频展示,酸木瓜、茶叶、花椒、向日葵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得到了拓展,合作商也越来越多,很多人也来到茶山、菌山、酸木瓜林、向日葵花田打卡,小山村热闹了起来。

如今,“农小二”将自己打造成拥有1.2万粉丝网红青年,实现了酸木瓜育苗、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年销售额达到300万元左右,酸木瓜结出了“甜蜜果”。

合作社引领“振兴路”

小试牛刀的“农小二”尝到了甜头,也坚定了他们逐梦乡村的信心。2021年10月,王玉仓、寸菊林夫妻俩和其他5户会员注册成立了保山市隆阳区“农小二”专业合作社,继续扩大经营范围,涉及农资供应、茶叶收购、野生菌采摘,以及酸木瓜、花椒的育苗、种植、加工、收购和销售全产业链,形成了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

每天下午五点过后,“农小二”合作社里便热闹了起来,夫妻俩根据分工,分拣、称重、登记、付款,收购当地村民采收的茶叶和酸木瓜,然后再根据订单,将酸木瓜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等将当天收购的茶叶打包运往合作的企业,时间已是凌晨。“虽然很辛苦,但每一次农特产品变现后,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王玉仓说。

“很幸运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借助互联网我们的农产品得以走出大山、走出保山,走向全国。”王玉仓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为家乡发展和乡村振兴尽一份绵薄之力。

合作社成立以来,带动了大批村里的妇女就业,清水村年龄偏大、劳动能力较弱的妇女原来只能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孙子、孙女,现在可以就近到合作社参与洗果、削皮、去核等基础劳动。

以售卖散茶为生的清水村村民顾菊兰以前每天夜里三四点就起床炒茶,自从“农小二”合作社开始与企业合作收购茶叶后,“现在能睡到自然醒,不用天天烟熏火燎地炒茶,人轻松了,收入也增加了。”每到傍晚,处理完酸木瓜鲜果或是完成茶叶交售的妇女,总能带着当天日结的收入回家吃个饭,又齐聚合作社的院子,伴着新鲜的茶香、果香跳起广场舞。

王玉仓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返乡创业大有可为。像清水村这样自然资源丰富、水土优渥的农村迫切需要大批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CEO”,补齐经营管理短板,为乡村产业规范化、专业化运作提供重要支撑,这也坚定了他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信心。

作为80后的农村返乡创业青年,王玉仓在打造和推广家乡优质农产品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喜欢扎根乡村,是因为乡村与城市硬件条件上的差距,但其实对于有意回归乡村的青年,他们更关注的是一个村庄的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自然风光,可以是历史文化,只要有打动大家的点,大家不仅愿意来,而且还留得住。

勤劳致富靠双手,青春奋斗正当时!“农小二”相信,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只要把农作物种好、管理好、加工好,品质好的产品永远都不愁卖。谈及未来,王玉仓计划把“农小二”这个品牌往更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一个通过牛车、磨盘等实物农具展示,结合图片、资料展现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乡风习俗的农耕文化馆也在他们的酝酿中。

记者手记:

瓜果飘香是金秋的珍贵馈赠,五谷丰登是“三农”的最美表情。近些年,如“农小二”夫妻俩一样的返乡创业者有许多,他们来自农村,又从城市归来反哺故土。这些“新农人”带来了新技术、新思路、新产业,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时下乡村振兴鼓点正急,广袤乡村需要更多的“新农人”。对此,保山一直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双创工作,支持“新农人”创新创业,不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扩大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与过去很多年轻人争相“跳农门”不同,如今不少青年返乡创业,带来新理念、新模式,也有了新玩法。有的人深耕农特产品,老土地焕然一新;有的人直播带货,大销特产;有的人搞数字文创,盘活“非遗”;有的人“美妆”乡村,引来游人……

这批“新农人”与他们的父辈也不同,不再是传统的“庄稼汉”,展现出不一样的本领。他们出生于本乡本土,有着丰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目光敏锐、激情飞扬,愿意将青春和才干都奉献给家乡,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回引一人、发展一业、改变一村”的美好愿景。

乡村振兴没有局外人,“新农人”在强农兴农这条充满着荆棘的奋斗路上,唱响乡村品牌好声音,讲好“三农”发展好故事。他们传承、创新和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更为辽阔的希望的田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