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聚焦 >

并行的繁荣与衰落:58同城 神奇不在

来源:   2023-09-29 10:17:20

编辑导语:曾经被58同城的广告语洗脑“58同城,一个神奇的网站”,它里面的功能非常多,从租房到找工作再到卖房等等,构成了他的一个大体系;但是如今的58同城为什么繁荣不再?本文作者对此作出了详细的分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58同城是一家曾经被认为是市值能达到千亿美元的公司。

时间回到2015年,58同城的营收与美团不相上下。

可就在短短的五年之后,美团成了一家市值超过一千亿美元的公司,我们甚至可以预见它再过五年有可能到两千亿美元;而在美国上市的58同城,2018年的时候它的市值曾经达到了134.85亿美元,但如今却神奇不在。

9月7日一则私有化通过的讯息,再次将58同城置于风波之中;卖身成为最后的宿命,有人说,这是58最好的结局,也有人说,这代表着58时代的结束。

我们观察一家公司的兴盛于衰落,习惯于看它从无到有,快速增长,增长缓慢,以至于到衰落的生命周期。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最近热映的《信条》或许可以帮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今天的繁荣为什么不会是明天的衰落的续集,我们习惯了正向的时间,或许逆向的角度会让我们看到更多不同的内容。

58同城即是如此,它的繁荣和衰退是同时发生的,只不过所谓后半段的故事,在故事的前半段一直在发生,它的故事变得越来越激烈的时候,它就开始逐渐地显现;你看到的是它的衰落,实际上这个衰落的故事也是一个成功的故事。

一、繁荣

58同城是典型C2C的商业模式——这里说的C2C不是客户对客户,而是指它是将美国的一个已经成型的,被证明有效的商业模式拷贝到中国来,即Copy to China。

美国有一家公司叫Craigslist,它是在美国曾经很常见的把产品和服务以目录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公司,今天在美国仍然还有少量的这种目录购物的公司,这种模式在美国非常成型——它的商业模式由两个部分组成,C2C和B2C;简单说,就是收费会员加上为企业提供互联网营销服务。

58同城就是模仿这种商业模式而出现的,在十年前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收会员费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大家不太愿意花钱购买一个会员资格。

所以,它刚开始就选择了免费吸引大家来使用信息服务,既然有了大量对生活服务类信息有需求的人,商机随之而来,大量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就愿意购买这些客户的注意力;比如有用户需要家政服务,用户可以在58同城上发布需求。

如果需要此类服务的用户很多,那么家政公司就可以入驻平台,同时向平台缴纳一定的入驻费用;这种垂直的、专注于生活服务信息的门户网站在十年前是商机满满;如果上网的人很多,它就能够提供租房、买房、卖房、找工作、买卖二手车,还有一些金融服务,背后蕴含的更多的资本价值不可估量。

58同城鼎盛时期的用户达到了5亿,可以想象它是在这个领域已经获得了寡头地位的一家垂直门户网站;而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就是在2018年它的股价最高的时候达到了134.85亿美元,接近一千亿人民币。

当然,在此过程当中,58同城还做了不少的收购;比如说它收购了在业务上相似的,但是规模和市场地位不如它的赶集网,还有安居客、中华英才。

58同城通过并购的方式,把各个垂直领域的那些有成长性的企业收到自己旗下,吴伯凡老师称这个过程称为“去部落化”,就是说小一点规模的企业别单独自立门户,而是加入我的门户。

这就是58同城的黄金时代,而58同城的黑铁时代也同时上演着。

二、增长的困局

在58同城上招聘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之时,有人就会想,我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个招聘网站,或者做一个二手车交易的网站。

事实上有人把公司卖给了58同城以后,自己去做了瓜子二手车;二手车的网站有点像雨后春笋不断地出现,而且它们的竞争力越来越对58同城的二手车交易产生威胁。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其它垂直领域,比如说贝壳,还有猎聘、boss直聘、拉勾网等等,这些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它们不是与58同城对立,而是与58同城在某一个业务上产生竞争。

其中不乏一些本身后台资本雄厚,很有背景和来头的一些公司成立的垂直领域的网站;它们也直接跟同城的某一个业务产生竞争,比如说有阿里背景的闲鱼,有京东背景的爱回收等等。

除了竞争对手的爆发式出现,58的增长与留存出现了问题。

58同城的成长期还是在PC时代。PC时代有很多的局限,最明显的局限就是用户不能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另外,一个人的上网行为,连同用户在网上的各种的消费、交易行为很难具体追踪到,用户的ID是不清楚的。

58同城的增长依赖于中国互联网快速增长的早期,这就意味着公司只要存在,它的用户就会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不可遏制的增长而增长——也就是说你搭载了一个扶手电梯,站着不动也能够往前走;这就我们通常说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的红利,58同城可以说是占尽了这个红利。

而今天有一个统计,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达到了11.3亿;要知道,我们只有14亿人口,这些没有上网的人可能就根本不会再上网,或者说这些人从不上网的状态转到上网的状态的比例很小——也就意味着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进入极低的增长,甚至是零增长的阶段。

这个时候,借着这个红利起来的企业就面临着增长无力的状况;事实上今天的58同城遭遇的困境就是当初给它的赋能的一种力量,就是互联网用户的自然增长。

当然,58同城与生俱来的缺陷绝不仅仅止于此。

从一开始它是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对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做任何事之前,都要了解信息;但是,了解了信息只是用户完成任务的一个开端,接下来用户知道了这个信息以后,还需要做很多的事情。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很多事情只能自己去做;如果条件具备,有人能帮我做,而且做得更好,成本也很低,那么我肯定会委托让他去做;而不是自然这个信息以后,大量的工作由我自己来做。

针对一个产品,我们既不能有短视症,也不能有远视症;尤其是要提防产品今天卖得很好,盈利能力很强,但是却只是在关注在了产品,没有关注用户需要这个产品做什么。

当58同城在增长上逐渐感受到危机时,事实上58努力做了好多的业务;原来58同城只是提供信息服务,现在直接变成业务,有了自己的招聘公司,自己的二手房买卖中介等等。

但问题在于,之所以做这些业务是来自于已经出现的那些部落对他的威胁。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他的这些业务都是招架型业务,而不是还手型业务;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58同城是做门户网站起家,门户就意味着你是万花筒,五花八门;在一时间应对如此多的竞争对手,58也逃不脱雅虎的宿命,处在了很危险的境地。

2015年的时候,美团与58同城的营收不相上下,今天业绩有天壤之别;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团一起家就是服务商,美团的扩张是基于内部技术与业务能力扩张,依托于中台的支持,然后输入到一个新的领域里,这个业务马上就成立了。

而58同城是一个信息的门户,它不擅长这些,内心也不是太感兴趣;什么事情一旦是被迫做的时候,或者是招架式做的时候,就一定不在状态上了;而它真正擅长的,就是提供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1.0阶段,今天遭遇困境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是1.0阶段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司。

三、靠不住的信息

58同城的商业模式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丰富性;信息的丰富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为信息发布的数量是它的生命线。

一家从事信息发布的垂直平台,如果信息量不大,用户就会很少,那么广告营销的价值就不大,随之提供广告营销服务的那些商家的数量就会很少;所以,为了让自己挣到更多的钱,就必须要提高你的信息丰富的程度;但是,信息的丰富里就并行着一个东西,就是虚假信息。

提供广告营销服务的公司背后都有一个原则,就是制造客户歧视——所有的顾客都是平等的。

但是,有些顾客比另外一些顾客更平等,怎么才能做到更平等呢?

就是交钱;它的盈利的秘密就在这里,发动群众、淹没群众。信息丰富,才能吸引众多的用户;用户丰富,商家的数量才会增多;只有通过让这些商家彼此淹没,才会产生一个需求,就是要出人头地,所谓更平等其实就是拥有特权。

事实上,58同城,包括很多提供广告营销服务的公司,往往都是依赖于信息的丰富度来提高自己的寻租权势,从而来实现高营收。

殊不知,这种满足感就像鸦片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毁坏机体;虚假信息选带来了一种慢性自杀的盈利模式,要去掉致命缺陷的唯一方式就是自杀,除非关掉平台。

在总结柯达失败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到过这一点,就是那些以胶片发烧友为核心的用户,实际上是陷害柯达的罪魁祸首;因为他们强调像素,强调照片的清晰度,以至于让柯达认为照片的清晰度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杀手锏。

我们通常说客户是上帝,这句话只能信一半,甚至是那些给你提供大单的客户,有可能是你的魔鬼。

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让你产生一种本该在已经有危机感的时候产生某种强烈的成就感,这样的顾客就是魔鬼;所以,顾客既是上帝,也是魔鬼;这些顾客就像鸦片一样,你心里明白其实他们是有害的,但是你就是离不开他们。

58同城一直没有解决信息质量的劣势化,趋劣而不是趋优的问题;本来信息服务已经是一个越来越过时的客户诉求了,因为客户要求的绝不仅仅是信息,而是一连串的可以闭环的消费行动。

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捉襟见肘,不仅片面,而且你提供的效能、功能的份额很少,从质量上你比不过那些在垂直领域受惠于你的开拓,后发制人的商家。

现在的情况更糟糕,已经捉襟见肘的这点服务质量也在下降,由于商业模式本身决定了整个信息的混沌无序,劣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止的,这已经触及到了根基。

虽然58同城成立的时间并不算晚,但只是截取了互联网服务的1.0阶段,也就是信息服务,或者说从一开始它的商业模式就是一种序章式的商业模式。

就像吴伯凡老师所说:当互联网服务已经进入正文的时候,它就不大可能在正文中扮演角色了。

本文由 @Pet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