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聚焦 >

横店老板重建圆明园「80岁老人重建圆明园」

来源:   2023-08-11 18:16:24

1860年,北京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在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后,沦为一片废墟。

清朝灭亡后,由于连年军阀混战,强盗横行,本就残破不全的圆明园雪上加霜,就连木梁和石料都被偷运殆尽,唯余断壁残垣,满目凄凉。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人大代表提出重建圆明园,在遗址上等比例还原建设博物馆,但更多的人希望保留现状,一方面不想劳民伤财,一方面也想保留这段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激励后人为振兴华夏不懈奋斗。

只是如此一来,人们便再也无法看到圆明园的原貌,无法亲历这里曾经的繁华,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不过现在大家有福了,虽然北京的圆明园没有重建,但千里之外的浙江横店,却有一个更加辉煌壮丽的圆明新园落成了。

2016年建成的横店圆明新园,投资300亿元,占地面积7000多亩,由新圆明园、新长春园、新绮春园、新畅春园四大园区组成。

作为国家5A景点,自然有大型文艺表演的标配——激光水秀《梦幻圆明》,此外还有诸多高科技游乐项目,是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度假胜地。

那么到底哪位富豪是圆明新园的幕后老板,这个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呢?

节目《梦幻圆明》

横店的圆明新园到底是谁建的?不由让人浮想联翩。

众所周知,横店影视城是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剧的摇篮,仅2021年一年,这里就接待了398个剧组,等于平均一天接待一个还多。要知道一个剧组至少也是百十来号人,各种消费需求非常旺盛,这一年到头还不赚的盆满钵满。

这样看来,能够花费300亿盖圆明新园的幕后推手,也一定是横店影视帝国的高层人物。没错,他就是横店集团的董事长——徐文荣。

徐文荣,1935年生人。在他40岁的时候,接手了横店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丝厂,在他出色的管理运营下,这家丝厂迅速实现了扭亏为盈,并且为日后的横店影视城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桶金。

1995年,著名导演谢晋准备拍摄电影《鸦片战争》,为97年香港回归献礼,正在上海、杭州一带为电影选址。

谢晋觉得这两个地方的场租太高,也没有什么特别合适的地方,于是又马不停蹄来到了横店这个小镇。

大导演要来横店选址,当地的企业家自然要尽一下地主之谊,徐文荣本来就喜好结交朋友,便当仁不让地列席欢迎晚宴。

徐文荣端起酒杯,走到谢晋身旁,因为对电影一无所知,有些鲁莽地问道:“拍电影有意思吗?你拍过什么电影?”

谢晋被问得非常尴尬,但是也不好发作,毕竟这是人家的地盘,只能礼貌地回答:“以前拍的不值一提,不过我马上要拍的这部《鸦片战争》你们这些企业家可一定要赏光来看,我保证你们会喜欢。”

徐文荣虽然不懂电影,可他懂生意啊,多年经商的敏锐嗅觉让他感觉到电影市场有利可图,当即决定进军影视行业。

徐文荣拍着胸脯跟谢晋保证,选址的事包在他的身上,之后几天,他派专车拉着谢晋把横店跑了个遍,很快就选好了一处适合拍摄的场地。

因为剧组此前在上海、杭州等地选址耽搁了太长时间,这时候距离电影开拍只剩3个月不到的时间了。

这点时间要在荒山野岭凭空建起一个繁华的“南粤广州城”,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徐文荣到底是横店数一数二的企业家,魄力非凡,急人之所急,他对谢晋保证3个月之内完成建设,为此他联系到120个工程队同时开工,24小时灯火通明赶工,还真的在电影开拍日前夕圆满完成了任务。

徐文荣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深深打动了导演谢晋,在广州城建设期间,谢晋曾多次来到施工现场查看进度,每次来空地上都会多出几十间房屋,着实让他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谢晋心说,“横店速度”果真名不虚传,如果徐文荣去干房地产,这盖楼的速度肯定是全中国第一。

《鸦片战争》顺利开拍上映,徐文荣和横店在影视圈里自然也有了一席之地,在谢晋的大力推荐下,另一位大导演陈凯歌也来横店取景了。

1997年,陈凯歌要拍的《荆轲刺秦王》需要一座体量巨大的秦王宫,图纸4年前就设计好了,只可惜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搭建,听说徐文荣是专门解决场地问题的,就想来碰碰运气。

徐文荣看过图纸,承诺一年时间内完工,不过陈凯歌等不及,说只能给徐8个月。徐文荣哈哈大笑,对陈导说:“莫说8个月,6个月都没问题,只是这个价钱……”

一番讨价还价后,双方达成了一致,合同一签,把酒言欢。

徐文荣果真说到做到,8个月之后,恢弘庄严的秦王宫“复原”了,陈凯歌站在硕大的王宫面前,激动地流下眼泪,直说不可思议。

在徐文荣的精心运作下,横店影视城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拥有了100多个电影、电视剧摄影棚,搭建了包括香港街、清明上河图、明清宫殿在内的超过2000个取景地。

每日剧组大巴穿梭不息,明星大咖随处可见,街头到处都是“剧本打印”、“群演招募”的字样……

为什么剧组都愿意来横店拍摄呢?

首先是成本低,2000年的时候,徐文荣宣布横店影视城免收场租,仅凭这个“杀手锏”就能已经能够征服绝大多数剧组的选场导演。

特别是对于很多古装戏来说,在故宫一天只能拍3个小时,租金30万,而在横店只要给演员定个盒饭就OK,只要不是钱多到没地方烧了的剧组,都会选择横店这块免费的风水宝地。

其次是配套设施完善,横店影视城附近不但有各种星级酒店可供剧组下榻,还有品类丰富的特色美食街,此外快递驿站、订票包车服务一应俱全,让每一位剧组人员都能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

对于横店的商人来说,影视城的发展更是福音,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客流量不足了,翻台率不高了。

另外,成千上万的群众演员也拉动了当地的民房出租业务,刺激了餐饮消费,直接带动了旅游GDP。

徐文荣的影视商业帝国得益于他的高瞻远瞩,早在20多年前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他就已经有了颠覆传统商业模型的互联网思维模式。

横店影视城的免费成了独树一帜的引流工具,而真正赚钱的却并不是影视城本身,而是周边的餐饮、娱乐、住宿、旅游等服务行业。

整个横店一盘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超前的集体商业理念,他不发财谁发财?

2001年8月,徐文荣因为身体原因将自己一手缔造的商业帝国交给儿子打理,主动退居二线,开启了低调的退休生活。

直到2008年的一则重磅新闻爆出,这位蛰伏多年的横店集团幕后大佬才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

2008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十三,北京钓鱼台国宾馆,73岁的徐文荣面对200多家媒体正式宣布:

“浙江东阳横店镇即将等比例复制被八国联军损毁的圆明园。”

徐文荣这句话无疑等同于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要知道重建圆明园可不像建个“南粤广州街”或是“秦王宫”那么容易。

众所周知,圆明园是一个古代建筑群,亭台楼阁,池塘花鸟应有尽有,另外皇家园林内部的软装和各种古董宝器也是必不可少的,预计工程要花费数年,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从投资学的角度来看,这笔买卖非常不划算。

异地重建圆明园的消息一传出,社会舆论就分成两派,争议不断,很多专家指责徐文荣此举是为利用中华文化来为横店炒作,是资本的肆意妄为,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在各种刊物、报纸、电视媒体中不遗余力对徐进行口诛笔伐。

也有人怀疑,徐文荣如此高调宣布重建圆明园,正是为了借此噱头低价圈地,扩大自己的商业帝国版图。

而且建设所需的300亿资金,大部分来自他名下的“浙江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人们也有理由怀疑徐文荣会借工程之名大量吸收捐款,中饱私囊。

出力还不讨好,已经功成名就的徐文荣为什么还要在古稀之年挑战自我呢?

这就要从徐文荣的发家史说起了,他年轻时做过浙江金华安文区的办公室副主任,在工作过程中,他发现当地的肥料稀缺,粮食产量却很高。

于是他通过特殊渠道弄来一些化肥,然后用化肥去换粮食,一次就换来了50多斤玉米,大赚了一笔。

不过这种生意没法长久做下去,毕竟这属于“投机倒把”的范畴,风险比较大,于是,徐文荣盯上了另一个能赚大钱的灰色地带,收购废铅,然后用土风箱和铁炉将其变成真铅。

由于废铅和真铅的差价巨大,徐文荣就靠着超过常人的毅力,从老家一路收到上海,又赚了个盆满钵满。

徐文荣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时时刻刻捕捉商机,还能立刻将想法变成切实的行动,或许重建圆明园只不过是他脑海中的一刻“闪念”,可他却愿意用300亿换它变成现实。

不过由于舆论的怀疑和反对情绪过于激烈,重建圆明园的立项申请一次次被驳回,项目计划书只能一次次修改,开工日期也一推再推。

直到4年之后,这项工程才正式破土动工,只是项目的名字不能叫“新圆明园”,而是“圆明新园”,有关部门对此的批示意见是:“可以仿造,却不能一模一样”。徐文荣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建圆明新园,就是想在世界舞台上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受往日中国的辉煌,见证现代中国的风采。”

为了保证项目不出纰漏,徐文荣专门组建了一个100多人的顾问团队,大部分都是研究圆明园多年的专家学者,大到院落围墙的布局,小到屋顶的一砖一瓦,都力图精益求精。

经过4年的紧张建设,2016年圆明新园整体完工,全面向社会开放,不但1:1复原了北京圆明园大部分精华景观,还将横店特色融入其中,将其打造成“文化 影视 科技”的新模式景区。

圆明新园中最大的看点就是大型情景灯光秀《火烧圆明园》,这场秀拥有华丽的布景、璀璨灯光、敬业的演员,高度还原了那段不堪的历史,重新燃起了每一位华人心中的爱国情怀。

这部剧还有一大亮点,它不是固定舞台表演,而是在交错空间里同步呈现,观众的情绪随着舞台焦点的转换不断变化,或群情激奋,或郁郁难平,或开怀大笑,或默然无声,看完这部剧后人们有一个共同的体验,自己眼睛不够用了,想把故事看全还得买票再刷一遍。

纵观中国所有5A级景区的同类表演,圆明新园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毕竟这里拥有中国最强大的电影资源和演出团队,也只有这里才能把“实景电影”中的蒙太奇表现得美轮美奂,让人欲罢不得。

圆明新园真的很“新奇特”,而徐文荣却并不是一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新潮企业家,他总是自称“农民”,说自己的格局就这么大点,就是横店的一亩三分地。

他最想做的,也是一直在做的就是把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壤,用自己的方式把脚下这边土地变得更好。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如果你有机会去横店旅游,随便走进一家餐馆,一家旅社,亦或是搭上一辆出租车,问当地人一个问题:“你觉得横店变化大吗?”都只会得到一个回答:“好太多了,过去是真的穷,特别感谢徐文荣的横店集团。”

如今的徐文荣已经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而他依然没有停止奋斗的步伐,在他心中横店还没有做到最“完美”的模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20年里,横店集团愿意拿出巨额资金,用于改造河道、架桥铺路、建设各类环保工程,提升当地居民幸福指数。在徐文荣眼中,他的小家不值一提,横店这个“大家”才是最珍贵的宝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