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宋墓挖掘记「台州古墓」
来源: 2023-06-15 14:16:25
2016年5月的一天,台州黄岩长潭水库西边“大坟岗”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文物考古界的大事:一座破土而出的南宋墓穴、一具距今800多年的红色棺木、一卷世代流传近千年的家谱、一块被盗墓者遗弃的墓志....
时间来到2016年,黄岩屿头乡前礁村村民杨年志计划给父亲盖一座新房子。经过精挑细选,他选了一个风水宝地,就在长潭水库西边的一个山丘上。这里终年青翠环绕,因为造型像一座拱起的“大坟”,被当地人叫做“大坟岗”。
5月2日这一天,杨年志像往常一样指挥施工队挖地基 ,万万没想到,挖土机在挖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块红色的石头。虽然是第一次碰到这种事情,但是杨年志很镇定,他给家里的大哥打了电话,两兄弟商量怎么办。最后一致决定:马上报警。“万一是重要的东西,怕晚上被盗走。”
确实,杨年志的意外发现,揭开了一座距今800多年历史的南宋红色棺木的神秘历史。
当天晚上9点多,黄岩地方志专家符艺楠从屿头乡文化员那里得到了这个消息。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很有可能是一座古墓。于是,他马上电话联系了黄岩博物馆的馆长罗永华,要求组织力量,第二天一起去现场勘察。
5月3日一大早,他们就带着工作人员赶到了现场。经过现场清理,他们惊喜地发现,这是一座完好无损的古墓。古墓长约3米,宽5米,墓顶还横向排列着一块暗红的巨型条石。
还没等他们从惊喜中缓过神来,在当地,因为这个古墓的出土以及鲜红棺木的出现,已经引起了轰动。当地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过来围观,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是水泄不通的。
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没有耽搁,还是按照计划开始发掘。除了已发现的古墓,他们按照常规,在墓穴周围进行搜索。很快,在墓穴左侧,他们发现了一座破损的棺木。
短时间内先后的发现,他们几乎可以判定,这很有可能就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但是可惜,女主人的棺木在早年遭到了盗挖,已经破损碎裂。
而完整的男主人墓穴,在移动了厚重的石条盖石一角以后,他们发现里面居然还是一座体型比较大的棺木。而且棺木上的髹漆是比较鲜红锃亮的一种颜色。由此,符艺楠和罗永华几乎可以判断,如此制式的墓穴代表着主人在当时很有身份,是考古的重大发现!
与此同时,当天下午3点,他们也得到通知,浙江省考古所已经成立了临时工作组,第二天马上到达现场,让他们暂缓发掘。他们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先清理好破损严重的女棺墓穴。
而就在他们清理打开的女棺时,意外出现了。
这个女棺里除了几块骨头和泥土,确实几乎什么也没有。而对于破坏如此严重的墓穴,他们也感到了深深地遗憾。但是,在清理过程中,在女棺正前方的泥土下,一块完好无损的墓志裸露出土了。
经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拓片,他们从墓志上看到:李氏出生于绍兴己卯年。而绍兴年号是南宋的第二个年号,因此,他们可以判定这个墓穴应该是一座南宋的古墓!
而这个墓志的铭文记载了女棺主人李氏的生平:卒于南京庆元元年1195年,次年下葬于“黄岩县靖化乡何奥之原”。而这个墓志应该是李氏的丈夫为她亲手所写,落款署名赵伯澐。
随着墓穴被发现,当地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人拍照片、视频发到朋友圈,迅速在当地引起轰动。而随着墓志铭文的发现,工作人员在探索赵伯澐身份时,一个拿着赵氏族谱的本地人出现了!
这个人叫赵文喜,是赵匡胤的第三十代孙。他赶到发掘现场表示,这个古墓是他的祖辈,他要求工作人员立即停止挖掘。他还带来了自己的族谱《西桥赵氏宗谱》。在这本族谱里,清晰地记载了:赵伯澐,字元涛,始祖宋太祖匡胤第七世孙伯澐,通议大夫。
原来,这个红色棺木的主人,竟然是宋代开国皇帝的宗亲后世。
在墓志铭和赵氏宗谱的佐证下,真相大白:赵伯澐,系宋太祖七世孙,两宋之交,其父赵子英徙居台州黄岩县,做县丞。赵伯澐绍兴二十五年,即1155年生,嘉兴九年,即1216年卒,同年与李氏合葬。曾任长洲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县丞。
在赵伯澐简要的生平当中,着笔最多的就是赵伯澐主持修建一座桥的记录。而根据《黄岩县志》记载,黄岩城区沿用至今的五洞桥就是赵伯澐在辞官回乡后主持修建的。这座五洞石桥历经八百多年,一直保存完好沿用至今。
言归正传,这时,赵文喜还是坚持,这是他们赵家的祖宗坟墓,希望能停止发掘。对此,黄岩地方志专家符艺楠马上给赵文喜作了解释:这个墓葬是遗存在地下800多年的历史古墓,所以它应该是属于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由国家进行依法保护。或者由指定的专门保护机构进行考古发掘。所以,这已经不是一个赵氏家族的事情,而是应该由国家来组织处理的。
经过这一番解释,得到赵文喜的谅解,发掘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在杭州的国内著名的宋代墓葬考古专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在得到消息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4日上午抵达了黄岩大坟岗地区。
他到达现场后,第一时间查看了墓志铭。同时,通过对墓志内容和赵文喜提供的族谱进行严格比对考证。他几乎可以断定:这具红色棺木,是浙江省境内发现的唯一保存完好的南宋墓葬。这是考古学界,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
令人激动地发现,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发掘工作全力推进中!
5月4日下午3点,经过现场指挥小组的详细讨论,赵伯澐墓穴正式启动保护性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了。
这个时候,挖掘的难度就显现出来了。赵伯澐墓之所以安然保存八百年没有被破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采用了深埋密闭的墓葬方式。
深埋的墓葬制度沿袭于北宋,当时的北宋国都在东京(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地质干燥肥沃,这种墓葬以深埋为特征,埋得深密闭防盗还要防水。
与此同时,自南宋迁都江南水乡后,南方多雨和洪水的问题,地质条件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法使用深埋的墓葬方式,民间开始出现浅葬制度。
郑嘉励还原了赵伯澐墓的情况:非常好的木材进行的一个非常好的棺木,入殓过程,在地下铺一层碳,然后把赵伯澐穿戴整齐,把棺板盖上去,棺木放进砖椁里面。在有限的空隙里面灌入三合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水泥),把所有的空隙都填满了。然后把棺木整体地以水泥密封在下面。这样密封好以后,上面再横铺上很厚的石板,在石板上再以三合土这样密闭。这样一来,它跟外面的空气就完全隔绝了。所以,这个墓穴所体现出的这一整套精巧而复杂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
赵伯澐作为皇室宗亲,其墓葬结构充分体现了有地位的南宋士大夫阶层对南方特殊地理环境针对墓葬防水问题所做出的极具匠心的设计安排。
也就是如此惊喜的安排,给墓穴的开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要开棺保护文物,古墓所在的山坳显然是不合适的,需要移动到一个适合的地方进行开棺。
在现场,当墓室的边墙拆开后准备起吊时,郑嘉励突然叫停了。“江南的地方地下水位很高,表面上这个棺木是密闭性完好,但是也有可能,地下水已经渗入进去了。过去八百年了,实际上那些衣物可能都已经发生了一点变化。棺木如果带着水去运输,一颠簸一晃荡,可能会瞬间瓦解,搅成一锅汤。”
根据郑嘉励分析,棺木内的应该还有赵伯澐所穿的古丝织品,如果冒然移动,经过晃荡,很有可能丝织品被损坏。于是,他马上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专家建议要选择一个露天、场地开阔、靠近洁净水源的地方进行开棺。经过慎重讨论,他们决定把开棺的地址就选在正在建设中的黄岩博物馆新址。
于是,经过制定科学严谨的预案,他们计划在5月5日将这具棺木先转移到那里去开棺。
在郑嘉励的要求下,他们决定,在棺木底下钻个孔,把水先放掉。
当天晚上10点,他们打下了第一个孔,水量不大,是涓涓细流。
随后,打下了第二个排水孔,果然,一打开,水喷流而出,水量很大。刚开始开始流出来的是带一点黑的,里面还有一些炭,然后过了10分钟全是清水。一直流到了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
5月5日早上9点多,距离这座墓穴被发现的72小时后,终于,这具红色棺椁被吊离大坟岗的地层,被小心翼翼吊上卡车。棺木下面铺了毯子,前后缝隙都被棉被塞住,被缓慢地运往几十公里外的黄岩博物馆新址。在那里,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们,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件来自南宋时期的珍贵礼物。
在经过3个小时慢速运输,棺木抵达黄岩博物馆之后,专家组决定连夜开棺。当晚9点,开棺正式开始。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他们面对的居然是一具没有任何缝隙的棺木。这样一来,刚刚启动的开棺工作,又不得不终止了。到底,这具红色棺木藏着怎么样的秘密?下一步开棺如何开展?棺木里面又将带我们见识一个怎么样的时代?且听下回分解。@是方方方方芳
参考资料: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黄岩宋墓发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