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年收入超10万 户均资产超300万 陕西这个村太让人羡慕了
来源: 2023-04-26 14:16:30
上世纪80年代的东岭机械铆焊厂
东岭集团党员集中学习《梁家河》
东岭村现代化的办公环境
现年23岁的方雪一脸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何看待村上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这样的问题。
虽然回答问题有点蒙,但是这名90后却是东岭村改革开放后的受益者、见证者和参与者。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她的轨迹都与东岭村、宝鸡东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岭集团”)有着莫大的关系。
1995年出生的方雪,住在东岭集团开发建设的花园式小区里的一幢高层,在集团财务部信息中心上班。闲暇时,结婚不到半年的她,不是和丈夫一起到集团下属的五星级酒店里游泳健身,就是到集团打造的渭河文化廊桥上散步,或者在手机、Ipad上看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禁断的魔术》。她在手机上一个名为“喵街”的购物APP上所消费的4万多元,也是在集团经营的银泰商城里产生的……
新一代的工作、生活方式,在她的爷爷方华、爸爸方文林看来,是那么难以想象,又是那么水到渠成。
是的,他们一家三代都是村民,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东岭村的村民。这里的村民,除了到村委会领取分红或参加村上的文化活动时,与外界群众都不一样,走在大街上,就是忙碌而又充实的宝鸡市民。
昔日 饿肚子是村民的集体回忆
12月10日,记者来到方雪家,160平方米、三室两厅的大房子里,暖意融融,阳台上的绿植生机勃勃,方雪的爸爸方文林正在浇花,爷爷方华在沙发上悠闲地品茶。
方文林在自家的大阳台浇花
透过方文林身后的阳台窗户,不远处,石鼓山上的石鼓阁、连接渭河两岸的东岭渭河廊桥和河堤生态公园,一览无余。
75岁的方华用一首顺口溜打开自己的回忆:“村东村西水汪汪,村前河滩白茫茫。半年糠菜半年粮,有女不嫁东岭郎。”这是改革开放前东岭村的真实写照。
方华说,东岭村位于渭河北岸,有着200多户村民,原本是联盟村的一个生产小组。改革开放前,村里人均只有三分河滩地,务农是最主要的活计,饿肚子是那代人的共同记忆。
那时家里有七八口人,吃饱穿暖是头等大事。家里的土坯房让方华闹心,“只要一下雨,不是这儿垮一下,就是那儿掉一块,每年都要修好几次。”
方文林说起小时候的生活,也有不少感叹:“那时候吃不饱,做菜放油都是用筷子蘸一点儿,主食是玉米面做的‘粑粑馍馍’。”
方家的邻居杨义琴说:“别说是年纪大一点的人,我1983年嫁过来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图的就是婆婆性格好,不吵架。1992年分家时,村上划拨宅基地,我连需要交的1300元宅基地款都是借的,盖房用的砖、水泥都是赊的。好在这些年‘依着东岭’、‘靠着东岭’,总算是熬过来了。”
那时候的东岭村,是村民们记忆里永远抹不去的穷山村。
今朝 人均年收入超10万元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东岭村这个西北一隅的小村庄。
不甘贫穷的东岭人先是临街建了一批门面房,成立了金台区联盟综合服务部,后来又办起了黑白铁皮加工厂。1985年,这个加工厂扩大经营范围,成为金台区东岭机械铆焊厂。
1988年,一场事故让这个村办小厂走到崩溃的边缘。村民李黑记挺身而出,承包了资产不足万元的铆焊厂,每年上缴村民小组5000元承包费。经过几年的打拼,铆焊厂有了起色。村干部见李黑记在经营上有一套,提出让他继续承包。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正式提出发展“商品经济”,各项建设事业热火朝天,铁丝、铁钉等产品的需求量增多。李黑记捕捉到这一商机,筹资购回2台旧冷拉丝机和制钉机。短短两年,工厂盈利20多万元,资产猛增到170万元。
方文林说,也就是从那时候起,16岁的他到铆焊厂做工,负责制作铁皮烟囱,之后又做了一段时间电焊工。1990年后,方文林开始给厂里开大货车,把生产的各种零件运到宝鸡、西安等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所开的车从大货车变成了小轿车,从几万元的车到如今的宝马七系和大奔驰。
方文林清楚地记得,如今东岭集团建起的商业综合体,也就是宝鸡银泰商城、东岭皇冠假日酒店的所在地,当时就是他家土坯房的所在地。随着收入的增加,他曾经在那里盖起了二层砖房,再也不用在下雨天担心房屋的安全。
在李黑记“以企带村,村企合一,共同发展”的思路下,来厂子上班挣工资的村民越来越多。东岭机械铆焊厂也很快成为年销钢材上百万吨的乡镇企业。到1994年,该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亿元,李黑记当年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
借着政策的利好,1999年,东岭先后兼并多家企业,成立了集金属加工、贸易、建材、运输等产业为一体的东岭集团,李黑记担任董事长。当年,东岭从联盟村分离出来单独设村,李黑记兼任村上“一把手”,继续实行“村企合一、以企带村”的体制。
2001年,为了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东岭集团邀请专家对新村进行规划设计,投资数千万元建成了花园式住宅小区。每户村民都分到了一套住房。方文林家先是搬到了自己非常满意的一幢多层楼房里,后来,家里又拿出钱买了目前这套在高层楼房里的住宅。
“住的条件越来越好,这要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方文林感叹。他偷偷告诉记者,自己的工资由当年每月60元已经涨到现在五六千元了。
方雪说,自己与村里同龄人一样,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学费和书本费均由村里统一报销。大学毕业回到东岭工作后,方雪读大学的费用全部由村里报销。
如今,当初小小的村办工厂已发展成一个拥有员工近20000人、子公司遍布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2017年,东岭集团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靠着工资和分红,再加上房屋出租等收入,东岭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户均资产超过了300万元。
追求 弘扬新风 提升乡村文明
东岭村的村委会副主任方纪林,也是东岭集团的党委副书记,在接受采访时说,东岭村全村目前210户812人。近年来,村两委会全力以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村企合一,以企带村”的发展模式,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实现了企业发展集团化,村镇建设规范化,村民住宅高层化,农村生活城市化。人均住房面积80平方米,2017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户均2套房,户均资产超过300万元,成为陕西乃至全国有名的小康村。
昔日的穷村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幸福村、中国经济十强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李磊,80后海归,2018年4月,李磊高票当选东岭村党委书记,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东岭集团投资总公司总经理兼国内国际贸易总公司副总经理。从小受父亲李黑记的影响和熏陶,他决心要像父亲一样,为全村父老乡亲美好幸福生活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2013年,海外求学归来后,他毅然回到东岭村干事创业,施展自己的才华。
李磊说,面对这个多变的时代,东岭村、东岭集团将借船出海,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乡村文明,带动社会文明进步。要以民生为支点,把发展成果惠及村民。所以,村上每年列支近10万元,组织妇女和老人免费体检、外出旅游,定期开展过节慰问、上门服务、心理健康咨询和结对帮扶等活动。对村上70岁以上老人,定期电话联系慰问,询问老人身体状况,是否需要帮助,在老人生日时送上蛋糕和老龄补贴;为村民开放免费社区电子阅览室、活动室、健身房等场所;对于弱势群体中的残疾人,除按政策落实各项补贴和就业政策外,针对残疾不同等级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重阳节,东岭村老年人赏菊游览
李磊认为,应该夯实基础,完善村社区配套设施。一方面,东岭集团先后筹资1.2亿元,在渭河北岸建成占地1000多亩的渭河生态公园;在渭河之上建成了东岭廊桥,在宝鸡市区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聘请江苏工匠设计施工,在村委会建成了江南戏台、苏式园林,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景致;在居民小区周边建成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广场。同时,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道路硬化、小区美化、夜间亮化目标,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优化服务环境。对标全省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着眼于提高服务水平,在村委会设置了“两委会”办公室、便民综合服务大厅、村民培训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综治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等7大功能室,开通便民服务热线,村民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快捷高效的便民服务。
物质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掉队。东岭村坚持把提升村民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更加重视村风民风的改善,村民素质的提升。经过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反复研究,从建设和谐新东岭、福利及分配待遇、村风民俗、婚姻邻里等5个方面,制定了具有本村特色、标准严格的村规民约。比如,村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从简办理婚丧嫁娶,做到了“三个严禁”“四个坚持”。近年来,村党委积极开展“好村民、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现在,村上乱扔垃圾的人少了,规范礼让的人多了,争吵打闹的少了,诚实守纪的多了,乡村新风得到弘扬,和谐包容、文明向上的精神追求、共建幸福新家园的奋斗品质,已成为东岭人的“精气神”。
李黑记说:“改革开放的40年,东岭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认为,村上、企业不发展就是最大危机,我们走过了人力——机械——高新科技的阶段,经历了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现在仍然不算成功,落后与先进的博弈与斗争将永远存在,我们这个小学生还将努力走在路上”。 (文/图 西安晚报记者 王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