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聚焦 >

连玉明:“中央政务区”重在加快老城重组

来源:   2023-04-05 16:16:26

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组和再造,从2019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一系列事关重组的政策措施,料会密集出台。

近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在北京规自委网站上公示。

1月份,北京市级行政中心告别核心区,正式迁入城市副中心。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一核两翼”城市新骨架的建设进入新阶段。

日前结束的北京市两会释放消息:属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将不再分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统一编制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将从保障首都政务功能的角度上加强统筹,进行规划安排,中轴线申遗、重要点位的腾退提升等内容都将纳入规划当中。

按照计划,今年上半年将形成阶段性成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描绘出新的蓝图。

北京老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传统上以居住为主,《导则》强调了对这一功能构成的延续,在避免过度商业化的同时,确保合理生活服务功能的保留和提升,并强调关注街区改善、更新工作中的风貌控制,内容非常全面、细致。

那么,未来的首都,将呈现什么样的样貌?首都功能核心区面临什么样的历史变迁?针对这些问题,经济观察报专访了首提中央政务区概念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

老城重组

经济观察报:虽然“中央政务区”这一概念至今并未明确,但似乎随着北京市政府的搬迁,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您很早便提出了这一概念,并一直积极建言。那么在您看来,这个特殊的功能区域,是否已经接近落地?

连玉明:中央政务区是一个学术概念,未来这一区域究竟如何命名,或许还有多种可能性,但肯定不会叫“中央政务区”,或许也不叫“首都功能核心区”。

就其空间范围来说,北京市规自委牵头东城区、西城区政府联合编制核心区控规,意味着这一区域的轮廓或雏形,已经基本清晰。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建立的中央政务区不是像美国华盛顿特区、澳大利亚堪培拉特区那样的首都特区,那是联邦制国家的体制,首都特区的行政设置不符合中国行政区划设置的法理基础,会给京津冀区域本来就比较复杂的行政协调,增加更大的难度。

建立中央政务区的正确路径,应该是进一步推进北京中心城区老城重组,也就是实施东西城合并,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央和国家的北京政区中心区,成为一个以服务为主导功能的核心区域。

经济观察报:在您看来,推进这样的中央政务区建设,为什么一定要实施东西城合并?

连玉明:随着北京市级行政功能逐步疏解,东西城功能高度重合,分设两区,本身就面临着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的问题。按照《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东城区是北京市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西城区是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这是两区仍然单独设区的一个重要依据。

但是,现在北京市政府已经搬迁,北京市政治中心这个职能已经不在了,两区在政治功能上几乎完全一致,再单独设区,已经意义不大了。

另外,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角度来看,分设两区不利于整体规划和老城整体保护。北京市4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分属东西两个城区,特别是中轴线作为世界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整体。尽管两个区都对老城有保护规划,但分设两区的行政体制,还是会对老城保护的整体性造成影响和制约。

还有,分设两区也使得北京城市空间结构难以得到真正优化,资源无法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经济观察报:那您觉得这种重组在时序上应该如何推进?

连玉明:我个人觉得应该探索“三步走”方案。第一步,我把它叫做功能重组,重在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就是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62.5平方公里老城进行功能重组,成立老城保护发展委员会,确保首都功能核心区稳定有序。第二步,我把它叫做功能合并,在老城功能重组的基础上,启动东、西城行政区划合并,逐步推进62.5平方公里的老城功能区向合并后的92.5平方公里行政区扩展。第三步,我把它叫做功能优化,条件成熟时,在北京中心城区,包括东、西城和朝、海、丰、石的范围内,进行行政区域调整,进一步优化中央政务区的空间结构、核心功能以及管理体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央政务区。

三大功能

经济观察报:就这样一个中央政务区来说,未来它将承载什么样的功能?

连玉明:这个区域首要的功能是强化中央政务服务,实际上还是紧紧围绕首都战略定位来展开。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这四个中心的定位,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政治中心。这也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四套班子搬到了副中心之后,反复强调服务的重点仍然在主城区的最主要原因。

这个区域的第二个功能,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功能,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指向性,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示范和表率的作用。这个地区不能再拆了、不能再占了、不能再建了。要通过保护,加大对长期占用的王府、四合院等的腾退力度,为重大国事活动腾出空间,这实际也是对中央政务功能的保障。

第三个功能是城市治理的功能,即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模式,北京的城市核心区人口密集、商业设施密集,历史古迹密集,重要活动密集,国际旅游密集,这样的城市到底怎么治理?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未来的中央政务区,要进一步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治理水平。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行政体系,一个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

我认为,未来的中央政务区,姑且这么来称呼,一共就这三大功能。它没有经济功能,但没有经济功能不等于没有经济,因为金融街也在这儿,它也是中央政务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央金融管理本身也是政治中心的重要功能。那么在这片区域产生的税收也好、经济活动也好,实际上都是附加的。

经济观察报:未来的中央政务区,既然是为服务保障中央政务而服务,那应该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还是北京市来管辖?

连玉明:从中央政务区的服务定位来讲,我认为还是应该北京管。但北京管的同时,要建立一个首都体制,即借鉴“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这一协调机制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模式,联合辖区中央和国家机关、驻京部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建中央政务区管理委员会,并提升管理层级和赋予更大的管理权限。也就是说对首都这个区域的管理,应该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协调机制。

减量发展

经济观察报:如果设立这样一个中央政务区,必然要建立一个相应的财政体制,您认为这个体制应该是怎样的?

连玉明:既然这个区域的主要功能是中央政务的服务保障,那么当然应该有相应的财政体制,我叫做首都财政机制。具体说,就是弱化这一区域的经济功能,取消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考核,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实施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根据这个区域的财政支出情况,核定财政支出基数,编制这一区域的财政预算。

这样,财政支出专项用于城市管理、环境建设、社会治理、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没有了经济考核指标,收入全部上交中央财政,再通过中央转移支付,交给北京市政府,用于该区域的各项支出。

经济观察报:根据目前的信息来看,这一区域未来的重点工作是腾退和提升,即减量化发展,您怎么评价这个历史性转变,对于这一区域来说,意味着什么?

连玉明:实际上,减量发展,不仅仅是北京的问题,也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北京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减量发展,这个说起来很好理解,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因为我们转变增量发展的思维并不容易。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惯性思维一直是做增量,甚至是用做增量的手段去做减量。

比如说老城保护中的腾退问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定位不准,体制不顺,区划分割,力量分散,政出多门,特别是保护功能弱化,管理权限不够。一些企事业单位,对老城区的四合院长期占用,这都更应该加大腾退力度。

当然,保护并不等于圈起来不用,而是在保护中深化、延伸,逐步恢复历史景观的空间秩序,对平房区进行保护更新和活化利用,为国事外交活动提供更多更优美的环境和有文化品位的场所,这个都跟中央的政务工作密切相关。

本文首发于2019年2月25日《经济观察报》第909期

END

感知政府脉搏,体察城市温度

来这里与我们相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