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享“天时”“地利”的西湖区 以“六和”促“人和”
来源: 2022-12-27 08:17:08
在杭州,有一种幸福,叫住在西湖区。
这个以世界闻名的美丽之湖命名的城区,山水资源禀赋独特,再加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难怪它会成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今,生活在西湖区这块风水宝地上的近百万人口,早已不再只满足于坐拥“天时”与“地利”,“人和”成为长久以来的美好期待与追求。
党建“领和”、社会“协和”、专业“维和”、智慧“促和”、文化“育和”、法治“守和”,是谓“六和”。“六和”聚,“人和”兴。西湖区本已天生丽质,如今更璀璨夺目。
从占道“钉子户”到小区楼道长
“别家的也堆着呢!老旧小区不都是这样的嘛!”王阿姨所在的西湖区文新街道沁雅社区丹桂公寓,是建于1997年的老小区,49个楼道内堆放堆积物的楼道达到98%以上。所以,当社区网格员上门提醒她清理楼道杂物时,王阿姨内心极为抗拒。
“这是块‘硬骨头’,但不得不啃。”沁雅社区主任王燕说,业主占用楼道公用空间后,除了堆放杂物,有的甚至与车库打通,扩大自家使用面积,不仅带来消防安全隐患,还造成了邻里间心理上的不平衡。
去年初,沁雅社区围绕“清人、清境、清底”,正式启动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其中的“党建 楼道微自治”模式,以党员家庭为切入点,推行楼道长工作机制,开展党员楼道长认领,由楼道长带头做好楼道堆积物清理、楼道乱张贴清除等工作。
网格员们苦口婆心的劝导,加上女儿的耐心启发,王阿姨终于还是“败下阵”来。她不仅将放在楼道的健身器材捐给社区活动室,还当起了楼道长,成为社区里优秀的志愿者,垃圾分类、安全巡防等工作件件都有着她的身影。
经过楼道整治,沁雅社区的楼道面貌焕然一新。不过,硬件改善了,软件也得跟上。今年初,沁雅社区又以丹桂公寓为试点,以文化引领为目标,启动美丽楼道创建工作。
王燕说,除了常规宣传,丹桂公寓还确立了5个试点单元,建立文化传承展示楼、红色记忆楼、先锋模范楼等专属主题。陆坚是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老党员,家里四代从军,尽管已92岁高龄,但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出门进行抗战史宣讲。由此,社区将他所在的楼道作为试点,展开以“红色记忆楼”为主题的楼道创建。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采取润物无声的方法,于细微处见精神。在西湖区留下街道石马社区,“党员1 N”联户包事制度就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社区党委副书记张丽娟介绍,石马社区约有280余户常住居民,其中有党员70余人。社区党支部按照就亲就近的原则,安排每位党员联系3-5户居民,将所有住户纳入“党员1 N”体系之中,平安巡防、庭院整洁、治水护绿、三改一拆等“一篮子兜底”。
自推行党建“领和”以来,众多问题小区已变成了和谐小区。目前西湖区已建成10个镇街党群服务中心、149个村社党群服务中心、12个两新组织集聚区和行业系统党群服务中心。业委会、物业企业党组织工作100%覆盖,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方联动”服务机制100%建立。
留下对家园的共同记忆
再来看看位于西湖区西溪街道的武林门新村:崭新的米黄色楼房外立面,路边新划了停车位,小区门口设置了道闸,还有穿着制服的保安在门口值勤。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30多年的老小区。
“倘若去年初你来这里,看到的还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上马塍社区副主任徐锋坦言,这里改造前,每幢房子的围墙外都搭建了辅房,小区道路狭窄拥挤,再加上非机动车停放随意,主干道被压缩到不足3米。
最惊险的一次,莫过于几年前,小区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救护车到了门口,却被狭窄的通道堵着,耽误了急救时间,险些酿成大祸。这以后,居民们痛定思痛,通过组建家园自管小组、设立居民公约等方式,进行美丽家园提升工程,构建“我的家园共同体”,将“小区所有事政府兜底管”转变为“我出钱、我出力、自己管”。
多方协同共治也让居民的“小心思”藏进了小区改造设计中。小区里有一条红色游步道,环绕小区,这样一来,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老年人不出家门便可在此散步遛弯;而设计在主道旁侧,则可以让行人主动靠路边走,更加安全。
“东山东,东山弄,一茶一壶岁月品,一歌一舞春秋颂……”这是西湖区灵隐街道东山弄社区的社歌,也是社区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个老年居民比例高达30%以上的社区,为了鼓励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生活,也同样是绞尽脑汁。
东山弄社区党委办公楼顶层被改造出一个绿意盎然的小花园,中间放了一张乒乓球桌,这是老人茶余饭后休闲活动的场所之一。而社区老年食堂就在花园旁,食堂出售适合老人的低油盐健康餐食,为了方便老人用餐,还可以送餐上门。
东山弄社区党委书记李水琳介绍,社区以老年文化为特色,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建了21支文体团队,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开发了诸多社区服务项目,鼓励居民培养兴趣、终身学习。
和危险说再见
健康是金,平安是福。对于这一点,西湖区三墩镇的居民可谓感触良深。
位于杭州主城区北部的三墩区块,在过去,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就拿我们华联村来说,一旦发生火情,离村里最近的消防中队赶来救火,路上也要花10来分钟。”三墩镇消安办主任屠平说,好在今年开始,情况有了极大转变:为解决“消防最后一公里”的民生痛点,三墩镇建立了全省首个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智慧消防站,同时引入第三方智慧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将政府的管理手段与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服务协作配合起来,实现全域管理服务目标。
全域化服务,需要新技术的支持。屠平介绍,智慧消防站在传统微型消防站的基础上,应用物联网、建筑三维信息和地理信息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起智慧消防新管理服务体系。
位于华联村内的兰里分站是三墩镇首个投入使用的智慧消防站,配备人员7人、微型消防车1辆,主要开展辖区内社会单位的线上数据档案建立、7*24小时远程线上监测、实时远程预警以及线下消防系统排摸等服务,自运营以来,兰里景区未发生过火灾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