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系列报道 | ④东城区王府井城市更新整体升级改造项目(一期)
来源: 2022-12-22 08:16:20
导 读
8月1日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陆续推出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系列报道,从这些优秀案例中寻找探索的方向。第四站带您了解东城区王府井城市更新整体升级改造项目(一期)。
基本情况
王府井商业区位于东城区长安街与中轴线交汇处,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五四大街、东四西大街,东起东单北大街、东四南大街,西至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总占地面积166公顷,总建筑面积396万平方米。该地区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王府井步行街是全国示范步行街,也是享誉中外的首都商业金名片。2017年以来,王府井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挥文化底蕴优势,积极探索传统商圈转型升级的模式和路径,不断推动业态升级、提升环境品质、释放“王府井”文化IP价值,塑造独具人文魅力的国际一流步行商业街区。
区位图
实施成效
开展“一店一策”改造,促进业态升级。中高端零售旗舰项目(王府中环)、世界级拍卖和藏品展示中心(嘉德艺术中心)相继开业,拥有百年历史的吉祥戏院顺利复建,开展in88、淘汇新天、277号院、东安市场等8处建筑单体、共计近8万平方米商业设施“一店一策”整体改造工程,近期启动金街燕莎、外文书店等改造实施。截至目前,累计新增文化类商业设施21万平方米,落地108家首店、旗舰店和特色店。
治理风貌“痛点”,提升文化特色。开展步行街两侧建筑立面整治、广告牌匾优化、首层橱窗改造,形成风格统一、尺度亲切的沿街消费空间。重点提升人民日报社片区和老字号片区沿街低矮建筑面貌,凸显中国照相、四联美发、吴裕泰、盛锡福等老字号店铺文化特色,提升步行街南门户品质。
整治与提升并举,改善公共空间品质。在步行街空间增设可移动花箱座椅与树池,设置“五牛”雕塑。实施步行街北延段综合景观提升工程,增加1.8万平方米纯步行空间。改善街区15条街巷胡同环境品质,打造北京首个地面不停车街区。建设东街休闲区、277号院中心广场、百货大楼音乐喷泉广场、校尉胡同口袋公园、儿童艺术剧院前广场、王府中环西侧绿地等六处公共空间精品节点。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智慧商街初见成效。提升环境保洁标准,步行街实现“席地而坐”“垃圾不落地”。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造“无障碍示范区”。增加区位图双语导引标识系统,增设自助服务设施。率先实现街区5G全覆盖,支撑AR试衣镜、送货机器人、云逛街等智慧场景应用。实现大数据一期系统试运行,全量、即时、动态、精准分析街区客流、运行、管理等数据。
277号院片区中心广场改造后与改造前对比
创新经验
践行多专业统筹、渐进式、可持续更新理念
以文化为引领,统筹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园林、公共艺术、品牌策划等各项工作,促进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秉持渐进式、可持续更新理念,从一个建筑、一条后街、一个广场、一块绿地、一个橱窗做起,融入文化元素、激发多元活力,打造可游可赏、休闲舒适的绿色开放街区。
王府中环绿地实施改造后
校尉胡同口袋公园改造后
校尉胡同口袋公园改造后
深化社会协同,“统规自建”模式推进更新
王府井地区产权构成复杂、经营主体多元,搭建政府、产权单位、经营单位多方沟通协调平台,逐步形成政府、商会、运营公司、商家“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格局,引导政府统一规划、市场分步实施。如277号院片区涉及4家中央单位、9家主要经营单位及百余家商户,经反复协商,确定“一不变、三统筹、一突破”改造模式,共同制定业态和城市设计指挥要求,实现片区整体转型。
银泰in88改造后
构建联动机制,破解痛点、难点问题
构建“部-市-区-街四级联动机制”,组建“一办七组一平台”,围绕瓶颈问题,建立了建筑立面市区联合审批机制、户外活动联审机制,创新广告牌匾审批管理机制,探索政治敏感地区繁华商业街户外活动管理模式,制定外摆休闲区管理办法等。
交叉口改造后
路面占道停车治理后
强化政企合作,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
发挥在地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如与香港置地共同推进公共绿地及四合院复建、打造国际品牌孵化中心,与APM共同实施东街景观提升工程,支持王府井集团取得免税品经营资质。依托商会搭建平台,助力企业招商、项目落地、工程实施等,对接全国步行街委员会、全联商业地产协会等行业协会,引入知名企业合作资源。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广场改造后
胡同标识系统交通标识
本内容由市委城市工作办、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