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聚焦 >

首医医保专家蒋昌松:药品集采仿制药替代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21-02-01 16:40:02

(记者朱国旺郭文培)“集采是深化医改的突破口。价格管理、支付管理、采购管理、监管管理等手段中,目前集采进展最明显,影响最广泛。”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研究室副研究员蒋昌松在谈到近年来开展的药品集中采购时认为,通过药品集采,促进更多的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进入市场,形成了国际通行专利悬崖,也促进了医改的深化。

不难发现,药品集采中仿制药替代效应在扩大。根据国家医保局对首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品种的市场格局分析,4+7集采及扩围的药品,覆盖了25种通用名药品,其中氟比洛芬酯注射剂、右美托咪定注射剂无原研企业,在剩余的23种药品中,4+7集采中吉非替尼、福辛普利是原研企业中标,另21种是国产仿制药中标。

“集采的意义并不是追求最低价,也不是刻意追求国产替代,这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与家电、纺织等其他行业是一样的。”谈及集采的意义,蒋昌松如此表示。仿制药是与原研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药品。在国家鼓励优先采购和使用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的政策背景下,集采对提升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质量、保障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医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蒋昌松认为,集采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对个人、医院、药企重大意义。首先,对个人而言,集采降低了患者负担,一些肿瘤、慢病、罕见病患者的药品可及性明显提高。其次,对医院而言,集采提高了医院收入,提升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比如用了中选药品可以获得奖励,第一批25个品种做下来,有些医院获得的医保结余留用资金达3000多万元。”最后,对企业而言,集采倒逼药企进行产品与管理模式创新,减少不规范销售行为。“由于带量采购,带金销售的路走不通了,净化了行业生态。蒋昌松举例说。

“在国家医保局成立前,国内药品市场中,有80%的药品费用用于通用名药(即国产仿制药、过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20%的费用用于创新药。”蒋昌松介绍,随着集采和医保谈判的介入,未来20%的资金将用于支付上述80%的通用名药品,而80%的资金则用于创新药的支付,这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现状。“这样既鼓励了产业创新,又提高了人们用药水平,缓解了医保控费的困境。”

1月15日,国家第四批集采正式启动。据中国政府网,截至去年底已开展了三批集采,覆盖的药品平均降价54%,每年节约费用530多亿元,惠及亿万患者。蒋昌松介绍,从跟踪调研看,经过多轮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之后,社会舆论对集采改革给予广泛的认可。“我们了解到,集采中选药品效果和接受度非常好。单看采购量,中选产品的完成量都是约定量的2.4、2.5、2.6倍,抗癌药等有的药品种类甚至达到了原来采购量的5-6倍。”

谈及集采对医药产业发展格局的影响,蒋昌松指出,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创新化将是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他介绍,我国医药企业逾6000多家,随着集采常态化、制度化,未来小而散的企业必将被淘汰,大企业兼并收购或成趋势。同时,在药监部门和医保部门更密切的配合下,licensein&licenseout(购买许可和授予许可)更频繁等趋势下,中国药企的国际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