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在联想的股份「联想柳传志事件」
来源: 2024-01-16 14:16:15
在中国,邓公一句"发展才是硬道理",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这个人叫"潘宁"。
01潘宁
潘宁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县(现为顺德区)容桂镇工交办公室的副主任。
改革开放初期的顺德,是镇干部创业的沃土。当时有个说法:全国看广东,广东看顺德。在“全县一盘棋,一心抓经济”理念的指引下,顺德政府最大限度对企业进行帮扶,探索出了著名的顺德模式,催生了一批家电业翘楚。
潘宁造冰箱,在技术上靠的是北京雪花冰箱厂的支援,在资金上则是由镇政府出了9万元的试制费,所以,这家工厂成了“乡镇集体企业”,这一产权归属最终决定了企业家潘宁的悲情命运。
潘宁只读了4年小学,对于冰箱原理和构造一窍不通。团队几十个人,最有知识的是一个中专生,有些人还没见过冰箱。
潘宁跑去全国各地的冰箱厂“拜师学艺”。那时候接待论级别,潘宁是镇部门副主任,级别不够,国营厂经常不予接待,有时候连正规住宿地方都没有。
吃了多次闭门羹后,潘宁终于幸运地在"北京雪花冰箱厂"见到了厂领导,作为一个地道南方人的他,深知机会的来之不易,便不要脸皮地赖在北京。夜里,他们在澡堂子里睡觉,白天跑到厂里学习,将车间的流水线、操作流程记下来,运气好碰上技术人员心情不错,还能给他们讲上一阵子。
有所收获后,他们又去西安交大学习制冷技术。之后,团队回到镇上,开始了十几个月的攻关。他们用零件替代模具,用锤子、钳子等当工具,用简易万能表当测试仪器……
1983年9月,这支杂牌军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双开门冰箱。据说,那是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潘宁一个人冲到雨里嚎啕大哭……
1984年10月,珠江冰箱厂成立,冰箱的品牌是“容声”,潘宁出任厂长。同一年,联想、四通在北京创立,海尔在青岛成立……
作为中科院计算机所"三产"的联想,其实也就是中关村里的乡镇企业;四通向公社借2万起家,更是无人疼养;青岛海尔还算是市一级的国企,算是级别最高了。
潘宁、柳传志、四通的创始人们、张瑞敏都不是什么人物,甚至都不算得志(当年得志的谁去企业里瞎混),就在国营厂,这个时代的角落里,放任自流。
他们没有资本,微不足道。但总有些人是有梦想的,他们又不缺自由和活力——他们不在计划经济的关注对象之列,所以他们就成了那个时代里,少数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谁也不知道,是时代选择了他们,还是他们选择了时代!
021992年1月29日下午,邓小平走进珠江冰箱厂,整个厂区沸腾了。这家工厂已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冰箱制造厂,铺设了先进的生产线。在参观冰箱厂的生产线时,邓小平连续问了3遍同样的问题:“这是乡镇企业吗?”
在视察期间,邓小平同志对潘宁等人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就在邓小平离开厂子不久,北京市有关部门公布了全国家电电器的产销排行榜,珠江电冰箱厂的容声冰箱荣登“电冰箱产销第一”的宝座,并且一座就是八年,很难令人相信就是这样家喻户晓的产品在出现伊始是工人用锤子敲出来的。
企业成立之初,容桂镇政府为潘宁团队拨了9万元的试制费,这笔钱决定了工厂的股权100%归属镇政府所有。在今天看来,除了这笔“天使投资”外,股权分配中还应包括创始团队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但在当时,谁也没有这个意识和概念。
上世纪90年代初,佛山市乡镇企业的调查显示:全市978家企业中,有259家达到破产边缘。各企业能享受的政策大同小异,这凸显了企业家的管理、决策能力,在推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样的问题,一样出现在联想身上,中关村、中科院,当时有上千家企业,为什么联想能做到全球PC第一?真如一些网友认为的,只有联想拿到国家采购吗?事实当然不是!甚至说,初期长城电脑等品牌都比联想受到关照,清华同方依托清华影响力切全国学校,方正依托北大校友切全国学校)
但是除工资外,体制不承认其人力资本的合法权利,这样的问题在那个时代普遍存在,但在潘宁和珠江冰箱厂身上却爆发得尤为明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潘宁将这家厂做得太大了,大到没有人舍得放弃其中的利益(以1992年为例,容声销售额已超10亿,美的只有4个多亿,利润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1992年8月,珠江(容声)冰箱厂改制成为珠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占股20%,镇政府把持80%的股份。这就是现在很多网友和专家期望的,20%所有员工不分级别持股——创业团队没有任何股权优势,这样的局面令潘宁很尴尬。他曾多次或明或暗地提出,希望镇政府在这方面予以考虑,但始终没有明确回复。
另一方面,容声冰箱畅销全国后,由于其品牌所有权归属镇政府,一些裙带企业便借着容声的品牌生产其他小家电,严重影响了其品牌声誉,但潘宁对此毫无办法。
接着,1993年,镇上又邀请香港人李国明担任财务总监,为珠江电器厂引进了三家境外投资人,募集了近4亿元的资金,公司性质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
1994年,潘宁忍无可忍,借势将电器厂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启用科龙作为全新的商标,将"科龙"的品牌定性为企业所有,逐步淡化其“国字号”的成色。
但是他的小动作怎么可能不被镇政府的高手注意?他的这一举动,直接为也其离开埋下了伏笔。
1996年,科龙销售额达到45亿,同年美的只有20亿。
1996年6月,带着6.6亿元净利润的成绩,科龙电器在香港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并成功募集资金7.07亿人民币。其股份就此一分为三:镇政府持内资股41.96%,内部员工持内资股10.49%,H股流通占比47.55%。这样的股权分配,依旧和潘宁及管理团队没有任何关系。
当年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科龙冰箱的出口量也是当时行业第一;一份欧洲的报告称科龙在冰箱行业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这家企业在冰箱和空调领域都有角逐世界的竞争力。”
1996年,通用电气派专机到中国,一行几十辆奔驰车直奔科龙,试图参与这家龙头企业的改制。但是“外资入局”遭到了潘宁的强烈反对,就此不了了之。
潘宁与镇政府的矛盾更加突出。
031998年12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科龙集团突然宣布潘宁辞去公司总裁职务,4个月后,他卸任董事长,离开的潘宁迅速移民了加拿大。据说,走时潘宁曾给属下作了一首纪念的诗,充满了“愤”的情感。
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曾与潘宁有过数面之缘。他第一次见潘宁是在1998年,科龙正收购西南的一家军工厂改建成生产线。当时中国出现通缩,经济不景气,周其仁问潘宁为什么这时候大展拳脚,潘宁说“热的时候就晚了”。
潘宁走得没有争论、没有发声,就此告别科龙,直至消失,再也没有出现在中国后来的经济建设中。据小道消息传潘宁也涉嫌"腐败"、"挪用公款",如果不是镇政府认为他有功,放他一马,他就会如李经纬、褚时健一样,被审判坐牢。
2000年6月,当年拉来香港人入股容声的镇长徐铁峰出任科龙集团总裁,后又接任董事长。
徐铁峰上任后,科龙打了一年价格战,损失惨重。期间,集团还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质量事故,回收冰箱逾万台,更令公司雪上加霜。
2000年,科龙突然拿出了一份令外界震惊的年报:巨亏6.78亿。
04顾雏军
2002年,在科龙生死存亡之际,顾雏军以3.48亿元购得科龙电器20.6%的股权。顾雏军上任一年后的财报,科龙电器便一举扭转了几年来的亏损局面,盈利1.12亿元。
在科龙走上正轨后,顾雏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收购了多个品牌,企图整合整个制冷产业链
2004年,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郎咸平指责科龙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进而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的大讨论。
郎咸平旗帜鲜明地认为,国企老总没资格要股分,他认为国企老总就是国家请的保姆,怎么能在主人家住的时间长了,就认为主人应该分家产给他?他说:"如果国企老总觉得不公平,那就应该辞职自己去打天下,和真正有资格取得股权的民营企业家一较长短。"
郎教授的言论和当下攻击"联想柳传志"的声音如出一辙,郎教授早在8年前就喊了出来。当然,一样景从者众。
于是,2005年7月,顾雏军被警方控制。9月,他在看守所与青岛海信集团签署协议,海信以6.8亿元成为了科龙的新主人。2006年8月,科龙的2005年年报终于出来了:巨额亏损36.93亿元,公司净资产为-10.9亿元。
周其仁教授曾不无感慨地说:"科龙,可惜了!"
05从潘宁没落离开科龙,避走加拿大的1998年算起,不到8年的时间,科龙就从“行业龙头”沦为一家巨额亏损,债务不断,官司缠身的破产企业。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向来风流只能被雨打风吹去吗?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里面又有多少无奈?
2021年11月5日张瑞敏光荣退休了。退休前一年,海尔集团的整体上市架构都做了重大调整。
想一想2004年郎咸平在科龙之外矛头也同样指向了"海尔和张瑞敏",一样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假如当年张瑞敏也倒下了,今天的海尔会是什么样子?
马克思主义讲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反对的是"用固定的眼光看待发展的事物","刻舟求剑"的思想害人害己。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里,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主动去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