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企业新闻 >

福利来了:“醍昂——白明的国度”展览国际学术研讨会面向公众开放预约

来源:   2023-08-31 16:16:56

醍昂——白明的国度

Tiön: Bai Ming’s Kingdom

总策划:周旭君

学术主持/策展人:徐钢

助理策展人:李珂珂

开幕式:2017年4月22日(周六)下午15:30

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二展厅

主办:

中国民生银行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协办:

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

中华文化复兴促进会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Chief Curator:Zhou Xujun

Academic Director/Curator:Gary Xu

Assistant Curator:Li Keke

Opening:April 22,2017(Saturday)15:30

Dates:April 22,2017-May 22,2017

Venue: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Hall 2

Organizers:

China Minsheng Bank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In collaboration with:

Beijing Minsheng Foundation for Arts and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Renaissance Association

PICC Property and Casualty Company Limited

“醍昂——白明的国度“展览期间,4月23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将举行“对材质的再思考:陶瓷,白明,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了更好的推动当代艺术的公共教育,研讨会现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名额有限。通过预约您将有机会亲临当代艺术领域顶级学者们的研讨现场。

预约方式请编辑信息(姓名+手机号码)

微信预约:发送至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平台

微博预约:私信新浪官方微博(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对材质的再思考:陶瓷,白明,以及中国当代艺术”

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程

"Rethink Medium: Ceramics, Bai Ming,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Schedule

主办:中国民生银行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Organizers: China Minsheng Bank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协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 中华文化复兴促进会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In collaboration with: Beijing Minsheng Foundation for Arts and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Renaissance Association

PICC Property And Casualty Company Limited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一楼报告厅

Location: Auditorium on the 1st Floor of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会期:2017年4月23日

Date: April 23, 2017

与会嘉宾介绍

总策划:周旭君

周旭君,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1959年5月出生,女,1976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曾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2009-2012年任炎黄艺术馆执行馆长,2013年起任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研讨会主持:徐钢

徐钢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现为四川美院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 教授、深圳雏声初引艺术中心总监、深圳双年展联合创始人。他策划的展览包括《偏看:无意识的中国当代艺术》(2012年9月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薛松与新海派绘画》(2013年4月新加坡现代艺术中心),《幻真的宇宙:钟飙个展》(2013年5月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方力钧2013》(2013年10月北京泉艺术中心), 《不期而遇:三亚艺术季国际艺术大展》(2013年12月三亚),《中国式波普》(2015年2月旧金山太平洋遗产博物馆),《新中国绘画》(2015年11月伦敦萨奇美术馆)等等。他的主要专著有《中国景:当代中国电影》(2007)、《世界通俗文化丛书》(2007;Ray and Pat Browne 最佳图书奖)、《齐泽克跨文化读本》(2011)、《张晓刚:困扰的记忆》(2015),同时在国际学术期刊和重要学术集刊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得2012年度美国人文基金会(NEH)重大研究奖项。

演讲嘉宾:汪涛

汪涛,现任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拓展事务执行总裁、亚洲艺术部普利兹克专席主任和中国艺术策展人。其负责的亚洲艺术部所藏艺术品三万逾件,是博物馆中收藏艺术品数量最多的部门之一,涵盖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及中亚诸多国家和地区几千年历史的文物。汪涛博士负责领导芝加哥博物馆内诸多部门开展的与亚洲与亚洲艺术相关的项目,致力于提升和拓展博物馆在亚洲艺术收藏、展览和公关和市场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汪博士目前正在主持筹备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近十余年来最大的中国艺术特展《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计划于2018年2月25日至5月13日开展。此展览将展出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150余件重要文物,将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以中国青铜收藏文化为主题,集国际性、学术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综合展览。汪涛于1993年在英国大学伦敦亚非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亚非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教授中国艺术与考古,直至2012年赴任苏富比纽约任资深副总裁和中国艺术部总监。汪涛发表过多部著作,包括《玫茵堂藏中国青铜器》(伦敦,2009),《苏富比和佳士得中国青铜器铭文选编》(上海,2007),《色彩与礼仪:早期中国之色彩的含义》(上海,2013)等,并参与主编了《探索中国的过去:中国艺术考古的最新发现与研究》(伦敦,2000)。汪涛博士在《艺术新闻》、《美成在久(英文版)》、《亚洲艺术》等期刊上亦发表过数十篇论作。

演讲嘉宾:尹吉男

尹吉男是著名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他在考古、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方面均有所成就,他的代表作有《独自叩门》、《后娘主义》等。

演讲嘉宾:马埃乐

马埃乐在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取得中文专业学士后,深造于卢浮宫学院。马埃乐曾担任法国北方Cambrai博物馆馆长,此后在巴黎市亚洲艺术博物馆(塞努齐博物馆)担任中国和韩国艺术策展人,管理中国和韩国藏品的研究员。他策划的展览有白明个展、岭南画派展览、在法国的韩国艺术家群展,以及丁雄泉个展。

演讲嘉宾:汪民安

1969年生,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批评理论研究。最新著作《论家用电器》,主编丛刊《生产》以及多套理论译丛。个人作品还有:《罗兰·巴特》(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福柯的界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尼采与身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形象工厂:如何去看一幅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感官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现代性》(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

演讲嘉宾:伊拉瑞雅•毕诺提

伊拉瑞雅•毕诺提(Ilariams Bignotti),1979年1月出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博士,当代艺术史家、策展人与艺术批评家。现任保罗•斯克基(Paolo Scheggi)档案学术协调人,弗朗西斯卡•帕斯卡利(Francesca Pasquali)档案学术总监,安东尼奥•斯卡卡巴洛奇(Antonio Scaccabarozzi)档案特别项目总监。现任“MoRE遭拒艺术项目美术馆”学术理事。布雷西亚圣朱利亚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领域集中在战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这一时段,尤其是意大利的空间主义运动、客观绘画、程序与动态艺术(programmed and kinetic art),以及西方与巴尔干国家之间的文化地理学。她的数十篇批评文章、专著与画册讨论这一时期的艺术运动及其艺术语言;例如环境中艺术作品主题的延展;艺术与材料及其弹性与瞬时持久力之间的关系;内面与表面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中图层、画布、材料的重叠与分层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乃是对时间、对持续合成能力的隐喻,以及穿过视觉维度与审美维度而抵达伦理维度的一道阈限。

演讲嘉宾:罗鹏

罗鹏(Carlos Rojas),现任美国杜克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以及影像艺术教授。他写作、主编或翻译了超过十四本书,包括《离乡病:现代中国的文化、疾病与国家改造》(Homesickness: Culture, Contagion, and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并翻译了余华与阎连科的小说。

演讲嘉宾:王端廷

王端廷,1961年生,湖北蕲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委员,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兼职教授,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三次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分别留学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研究院(1997—1998年)、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文学与哲学学院艺术史系(2002—2003年、2010年)。长期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研究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已出版译著《当代艺术》《抽象绘画》,专著《迷狂的独行者——雷蒙•饶可让的绘画艺术》《人体艺术欣赏》《百年困惑——现代美术》《后印象派》《立体派》《巴黎画派》《静沐西风——西方艺术论说》《西方美术史》《从现代到后现代》《新现实主义》《超前卫艺术》《王端廷自选集》《重建巴别塔——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等20部。发表论文三百多篇。

演讲嘉宾:郝亚东

郝亚冬(Sophia Y.Hao),英国邓迪大学邓肯乔丹斯通艺术学院库珀美术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馆长,策展人。郝亚冬的策展理念推崇实验性,整合性及跨学科性,强调当代艺术和视觉文化中批评话语的构建。近年主要策展项目包括:2009年的《干涉重复》从历史社会学语境中重新阐释了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行为艺术并质疑了行为艺术可重复性及体制化后果;2011年的《切,刮, 割:滑稽歌剧三部曲》以英国观念行为艺术大师布鲁斯.麦克林的为期一周的行为互动作品为切入点探询策展的多元化解读功能, 及其在知识构建、解读和传播中的批判性功能;2014年的《工作室即兴事件:苏格兰当代艺术家组合回顾》是英国近年以来首次对艺术家组合这一独特的草根创作形式的批判性梳理。2016-2017年的《其他空间:姿态变为事件》从2012年起郝亚冬和艺术家埃德加·施密茨合作策划推出了国际巡回论坛《中枢与虚构》。郝亚冬频繁在国际艺术期刊论集发表艺术批评文章,同时是独立艺术期刊《标签》的创刊人及主编。出版的论著包括《切,刮, 割》(2015), 《干涉重复》 (2010)。 她的最新著作《中枢与虚构:论当下艺术及引进的遥远》(与埃德加.施密茨合著)于2016由德国斯登伯格出版社出版。郝亚冬在2014年获得亨利.莫尔学院2014/2015年度研究员荣誉称号。

演讲嘉宾:陈剑澜

陈剑澜,北京大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编审、《文艺研究》(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副主编。主要从事西方哲学与美学研究,兼及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出版著作有:《缺席与偶在》,发表论文、译文数十篇。

演讲嘉宾:韦傲宇

韦遨宇,法国巴黎大学,巴黎中央大学,巴黎高商和波尔多管理学院教授。1958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199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获西方文学理论博士学位。1990—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外国文学研究所文学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1995—2002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任,欧洲科学研究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996年至今,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哲学,在巴黎第三大学教授历史,在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教授法律,金融与科技翻译,在巴黎中央大学,巴黎高商与波尔多管理学院教授跨文化企业管理。专业领域:中国古典哲学,语言哲学,诗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诗学与符号学之间的对话。

演讲嘉宾:伊莎贝拉·拉班-达尔坎托

伊莎贝拉·拉班-达尔坎托(Isabella Laban-Dal Canto),1967年出生于马丁尼岛Schoelcher城。1999年获得文学博士,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巴洛克诗人Théophile de Viau。在此期间,在普罗旺斯大学教授法国文学。毕业后10年期间,她从事对外法语教学工作,同时为艾维农Lambert博物馆提供当代艺术展览的学术内容。此后,她在法国蒙彼利埃Fabre博物馆、圣泰田当代艺术博物馆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MACBA)担任策展人。目前,伊莎贝拉在普罗旺斯Salagon博物馆担任策展人和馆长。这家涉及人类学和艺术博物馆的馆址是一处中世纪历史古迹。

演讲嘉宾:马麟

马麟 (Colin Mackenzie) 现任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他在伦敦大学远东学院荣获硕士和博士,1980和1985年在北京大学留学。历经耶鲁大学美术馆东方部主任,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副馆长,和明德大学美术史系副教授。他策划和参与的展览包括:《蜕变突破:中国新艺术展》(高名潞为主策划人),《中国考古黄金时代展览》,《江山行旅:中国古今山水展》。他的著作包括:《亚洲的游戏和兢赛艺术》Asian Games: The Art of Contest (Asia Society Museum);《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所藏中国艺术名品》Masterworks of Chinese Art: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中国艺术》The Phaidon Book of Chinese Art, (合写)2013。等等。他研究专题很广泛,包括书画,青铜器,陶瓷和现代艺术。

演讲嘉宾:白明

1965年9月生,江西余干人,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中国现代陶艺发展重要推动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美术馆执行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上虞青国际陶艺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协IAC会员。白明因为他的对陶瓷的深厚的学术研究和他用陶瓷作为主要材质的艺术实践而广为国际艺术界所知。他独立承担清华大学985科研课题《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研究,该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出版个人作品集11种;著述九种二十二卷。并先后在费城国际陶艺中心、法国瓦勒雷兹陶艺中心、西班牙蓬特韦德拉艺术中心、堪萨斯城艺术中心、新英格兰干草垛艺术中心做驻地艺术家和主讲教授。白明在中国、法国、韩国、美国、西班牙举办个展共计20余次。2014年7月,巴黎赛努齐博物馆为“白明”举办的个展为他赢得世界声誉,该展同时被法国外交部、法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化部纳入中法建交50周年重点项目;2016年3月,NCECA(美国国家陶瓷艺术教育委员会)50周年暨KCAC(堪萨斯城艺术家联盟)40周年双庆典,受NCECA和KCAC共同邀请,于美国堪萨斯城举办“白明 · Kansas City”个展。

研讨会议程

上午:9:00-12:30

研讨会致辞

总策划:周旭君

研讨会主题阐释

学术主持:徐钢

议题演讲 (20-30分钟,翻译时间双倍)

1.学者:汪涛(Wang Tao)(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2.学者: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

3.学者:马埃乐(Mael Bellec)(塞努齐博物馆)

4.学者:汪民安 (首都师范大学)

下午:13:30-17:30

议题演讲 (20-30分钟,翻译时间双倍)

1.学者:罗鹏(Carlos Rojas)(美国杜克大学)

2.学者: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

3.学者:伊拉瑞雅•毕诺提(Bignotti Ilariams)(“MoRE遭拒艺术项目美术馆”学术理事)

4.学者:郝亚冬(Sophia Y.Hao), 英国邓迪大学邓肯乔丹斯通艺术学院库珀美术馆

15:30-17:20圆桌会议

讨论学者:

陈剑澜(中国艺术研究院)

韦遨宇(法国巴黎大学,巴黎中央大学,巴黎高商和波尔多管理学院)

伊莎贝拉·拉班-达尔坎托(Isabella Laban-Dal Canto)(萨拉贡博物馆)

马麟 (Colin Mackenzie)(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7:30-17:40

艺术家白明致辞

徐钢:“醍昂”是对白明艺术最恰当的隐喻

文_徐钢

在中国艺术界,白明是一个非常特殊、非常丰富的个案。他从油画到陶瓷、从综合材料到水墨、从抽象到具象、从传统美学到当代先锋,都一直游刃有余地纵横自由。研究白明,不仅仅是要研究他的作品上和观念上的突破,更是要以他为范例,来理解一系列我们不可回避的关于艺术的重要问题:中国的艺术传统和当代性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中国的传统美学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和在国内的相比如何?材质的本体论和工具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艺术和哲学、文学,视觉想象和文字表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处理的?

我在和白明交往、研究他的过程中,一直都在寻找一个总纲性的概念,能够把我对他的理解串联起来,可是白明是如此地博大精深、涉猎广泛、智力和知识超群、语言表达能力惊人,又是特别充满感情,却又低调、谦虚、沉稳,常常让我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只有在回头重新阅读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博尔赫斯的时候,我才找到了最恰当的主要隐喻:醍昂。

大成若缺·墨韵

醍昂是博尔赫斯的虚构的城市,是虚拟王国乌珂巴的一个部分。在乡村的夜晚,走廊尽头的一个深不可测的大镜子让博尔赫斯的朋友想到一个谚语:“镜子和做爱是一样可憎的事,因为它们倍增了人的数量。”而这个谚语似乎来自于一个古老的百科全书中关于乌珂巴王国的记载。等到博尔赫斯和他的朋友试图再次找到那条记载时,所有的百科全书都没有,直到最后另外一个朋友找到一本多出来四页的旧版本。除了那四页的记载,整个乌珂巴王国无人所知,无人去过,是一个谜中之谜。博尔赫斯和他的朋友们没再多想,最终却偶遇一本1001页的百科全书的第11卷,是关于乌珂巴王国中的醍昂这个地方的。

醍昂与其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如说是一个另类而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一批占星术家、生物学家、工程师、形而上学者、诗人、化学家、几何学家、道德学家、画家、堪舆学家等等编撰出来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首要的要素就是理想主义,而醍昂的世界是由时间叠加起来的,并不是一个空间的展开。在醍昂的语言系统中,所有地球上的名词都成为动词,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带上不同的含义。比如,“月亮”就成了一个动词,“河上明月升”就相应变成了“溯游而上之苒苒升起”。

物语·茶经·知黑

既然醍昂是随着心情、理念和时间变化的、没有固定名词的世界,那么心理学就自然成了最重要的学科。因为没有理性,所以没有科学,一切都是诗意的、随机的、主观的、无限复制和延伸的。镜子和做爱,像渔人那样,带我们走进那个桃花源的世界,可是我们的理性和贪婪又让我们永远不能再找到溪流上游的那个进口。

白明的知识体系和醍昂再相像不过,他也是活着时间中而不是空间中的人,他的理想主义和感情的表达支撑着他所有的创作,他的随手拈来永远都成为别人模仿的对象,而他的所有的艺术和人生概念都是随着上下文的关系而生动地随时变化着。下面,我就试着用博尔赫斯百科全书的方式,来将白明的做为动词的名词和他的创作联系在一起。

物语·思辨·形式

一、 时间

白明对于时间是极为敏感的,敏感到写出《与时间对谈》这样的文章。这篇2016年的文章,是在人生经验积累到极为丰富的时候的真切的感悟。他以前也多次写过或者谈过时间的问题,但是这次时间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可以自述了:“我有时是借着光来显示于你们的,但我却常常看到黑暗的细节。光的源头是火,是能量。你们拥抱了我,我也就有意义。表达情绪是你们人类最值得骄傲的能力之一,你们喜欢把创造描述得无比诱人并充满歌颂,但我不这么认为,情绪这东西是多么的神奇,用你们已有的一切文字和表方式都无法清晰的描述她,这种变化万千的微妙的感觉,通过表达又产生了变化,是那样的让我感兴趣又百思不得其解。这小小的却又无比幸运的星球上的小小人类竟是能用语言表达一切的,这让你们的一切有益在自然中获得资源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积累并传承下去,使你们的后代比之前代注定是要更加具有改变自然的能力。所以,未来到底在人类的发展中能神奇到什么程度,你们还没准备好…… 在我面前,一切都是永恒,一切都是瞬间,你们的所有语言和界定体系均似了你们说的水的形态,永无定永无静,液态固态气态,地上地下,天空海洋,一切生物的生命形式转换代谢都可视为水的转换方式。短暂的生命群体中,处在生物链最高端的你们人类一直在为存在感变着方式的各自表达而存在,我的存在感是一直就是这样,我也不知道我是存在着还是没有存在过。就象你们人类也会质疑自己是否活着。”

文化虫洞·新游春图之二

时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这里,白明所说的实际上是时间和情感/情绪的共生关系。情绪的微妙实际上只有在时间的变化中才能体会,而这些变化是永恒的;至于时间,我们如果将它概念化和固定化,那么我们就无可避免地衰老和死亡。醍昂的居民们没有死亡的概念,则是因为过去的一切都在现在存在。

山水与时间

在写《与时间对谈》这篇短文之前不久,白明也在做一个难度很大的横跨度近150厘米的陶瓷雕塑,《山水与时间》。这件作品也是我们本次展览海报的主要视觉基础。熟悉陶瓷工艺的人都清楚,这样大的横跨度非常难做,弄不好中间就会断掉。最后做成这一件成品,中间不知要毁掉多少未能烧制成功的。也就是说,这件作品本身可以很恰当地看成是一种时间的凝固,代表了烧制过程的漫长的时间、劳力和精力。所有的未成功的次品,都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最后的作品中一层层地留下了痕迹。这件作品有一种非常动人的质感,恰恰就是来源于烧制时间的痕迹。当然,我们也可以具象地看这件作品,中国特有的文人意境的山水,被一层层的河流冲刷,留下水痕、悬棺、苔迹。如果没有时间的凝固、没有关于烧制时间的隐喻,具象的山水做得再好,都不免有匠气,因为我们再也无法回到文人画那种写意的境界。白明非常巧妙地不着眼于写意或者写实,而是将写意的主观色彩作为时间的痕迹留了下来。

文化虫洞·烟雨江南

文化虫洞·席纹如书

白明的《文化虫洞》系列,本意是那种桑蚕在桑叶上、宣纸上留下的咬痕,带着江南烟雨的温暖的回忆的气息。但是我们都知道,“虫洞”代表了另外一层意思,也就是通过宇宙黑洞的无限大的质量的作用,将物体转换到另外一个时空中去。这样的意思,和白明对于时间的理解不谋而合:时间是没有过往、现在和未来之分的,一切都相聚在一起,通过感情凝聚。无论是《新洛神赋》、《烟雨江南》、《席纹如书》,还是《新游春图》,白明都是随机地抓住了时间层层的堆积,让我们有了一种失落于时间中的美好的错觉。

文化虫洞·新洛神赋

二、 火

1979年,白明14岁的时候,和他的家人居住的余干县电影院职工宿舍起火,白明和母亲被救了出来,但是全家的家当都付诸一炬。近距离地看着火苗席卷一切,白明觉得有一种既害怕又紧张的感觉。以后,跟火打了几十年交道后,他写道:“这让我想到一个字---‘熵’(物理名词,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但我更愿意将这个字拆分,将它看成是伟大的浪漫,是人与火在创造中的协商与倾听,呈现共同的意志与微妙的强弱转换,多么神奇地符合了人与自然、造物的关系。”

在做陶瓷的过程中,我们当然要与火商量。柴火、电力发的火,火的温度,窑里每一部分的温差,都对陶瓷烧制的成功至关重要。但是,火对于白明来说,有着更深的寓意。什么是“伟大的浪漫”呢?火本身是没有感情的,浪漫是在和火协商者的心里。在醍昂的字典了,火就是一个动词,“吞噬童年照片和记忆”,或者“差一点烧出晶莹亮色”。这种动词,本身不再具备任何独立的含义,而是变成一个使动者,使我们感到温暖、或者害怕,使釉色均匀美丽,使青花更纯粹,使釉里红更带有情感。

白氏杯

白明这样说:”釉里红是个迷人的颜色,它有别于我们见到的任何自然之色,却又与自然的许多与红色相关的记忆与景象相联系相呼应。它虽出自人为,又不同于一切我们人类直接使用和调和的与红相关的颜色,却总是不经意回馈超出你想象和控制能力的美艳红颜。这样的红很容易将你打动并让你倾注深情,如瀑布般义无反顾。同时又是那样的让你捉莫不定,无法按你的设想让你轻易得见。按制作难度,釉里红比之青花更难,它的发色空间窄,发出纯正红色的空间更窄…… 好的釉里红总在下一窑。但我想这期待的更好的红,应是生机泼泼,应是丰艳多姿,应是新颖独特。一红释文彩、显妙有、舒柔暖、安自在。“ 白明喜爱青花,但是更钟情于釉里红,因为釉里红就像是养一个有教养、聪慧、美丽的女儿,必须要用所有最好的基因,再通过火的使动性来激起情感。

三、 器

一条家犬守护着四个角四个容器,这就是“器”在醍昂词典里的动词含义。小心翼翼地守护、珍惜作品制作的过程和最后的成品,都是白明对待器的态度。珍惜和爱护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白明用这样的态度达到他对于禅的理解,然后进一步将这种理解化入到器形的创造中去。

管锥编

白明的陶瓷系列,《管锥编》、《大成若缺》、《瓷石之间》、《白氏杯》等等,都有创造性的器形上的突破,也是他被模仿、剽窃最多的作品。这些突破实际上是禅意的贯穿始终的结果。所谓禅意,第一是要常年如一日的心意和身体的锻炼,也就是白明每日晨起、严格遵守作息规律的纪律性;第二是在无时无刻不松懈的前提下的醍醐灌顶,突然有了随机的想法,立刻做成作品;第三是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作品之外一定要余音袅袅。无论是陶瓷、油画、综合材料,还是水墨,都没有完美的可能性,陶瓷尤其如此。白明很早就认识到,与其挣扎着去达到完美,不如随性而为,留点遗憾和未尽之意,反而可能更符合禅意。所以,白明所有以器形为重的作品,一定是有残缺、凹凸之美的,从形的开创性上来达到时间的质感的效果。2004年的一套作品,《器:形式与过程》,就是最精彩的例子。每一件作品,都是对于泥和胎的材质、手捏的痕迹、手绘的随机、釉彩的多变、烧制的过程的独一无二的展现。

瓷石之间·青白

对于器的不完美,是白明表达自己的警惕心的方式:“艺术家在中国做瓷器是需要百倍自我警惕的。瓷之魅具有魔力。稍不留神就会被枝术与材质、工艺的百般讲究和无限之美带走了心神,这讲究与这绝美是那样的让人无法抗拒,是那样的让人自我迷醉,是那样悠久的与我们的文明、族群的心性息息相关,是那样的层层叠叠的形成了规范、定式和高度,在这已有的美的河流上你无需分辨就会顺应而行。这顺应而行是方便的,是享受的,也是躯壳的。所有这些都不是属于你的,不属于每天的鲜活,不属于艺术家。”

器:形式与过程

白明总结道,“艺术家个人表达的意义才是至关重要的核心,你要在乎的是否是属于你真实的自身感受和你与时代的独特关系。我迷于技术,迷于瓷的材质,迷于烧成的凤凰涅槃,迷于这几千年的讲究,迷于这诸多讲究带来的人性修养,但我更迷于探究,迷于幻想,迷于自身生命,迷于时代的困惑与激情,这种叠加又叠加之后产生的重影与热量,于我个人是那样的被克制着并持续着一种自我能接受的表述方式,这样的表述就是我已有的作品。”

博尔赫斯的醍昂有两种不同的几何原理:视觉性的和策略性的。策略性的和地球人的几何很像,但是要服从于视觉性的原则。至于视觉性的几何,只看面,不看点,不管那些角、连接、平行线等等。这种面,随时改变, 一切取决于人类的动作,人的一举一动、一进一退,都在不断地塑造着新的面。白明的个人表达,绝对是这样的视觉性的几何,不是他去迁就原来的各种形状,而是每一种形状都随着他的主观愿望和感情表达而随时改变。这样的创作,在世界艺术史上都极为少见,将中国的传统的写意抒情和造型结合起来,凝固多重时间、让感情作为使动者、让未尽之意成为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

(本文为此次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白明个展展览前言)

以抽象的名义——青年艺术家活动推广计划

如何找到热爱艺术的同道中人?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和来自天南海北的艺术爱好者交流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