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企业新闻 >

泉州市鲤城区华侨新村「福州华侨新村」

来源:   2023-05-13 12:16:40

走进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开元街道的华侨新村,一幢幢别墅(公寓)整齐排列,错落有致。漫步其中,细细观赏,每一幢建筑各有特色,外墙为闽南味十足的红砖,整体糅合了闽南特色和南洋风格,别墅连排成片,这一片耀眼的红色中,有着诉不尽的乡愁。


华侨新村东临北门街,西通裴巷,南有中山公园,北与六井孔文化创意园相连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安置归国华侨和侨眷而建设的,是泉州作为著名侨乡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侨胞欢欣鼓舞,他们渴望祖国强大,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怀着赤子之心,纷纷回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华侨政策,保护归侨、侨眷的正当权益。为解决侨胞们归国后的居住问题,周恩来总理特别做出“关于便利华侨建筑房屋与兴办公益事业的指示”。当时,全国兴起了建设华侨新村的热潮,其中广东和福建更是走在前列。

1955年秋,在相关部门和归侨热心人士的努力下,华侨新村地点选在孝悌巷一带,此处为泉州市区最高点,北靠清源山,南望市区,冬暖夏凉,是个理想之地。

华侨新村别墅规划整齐,门牌编号以单排单号、双排双号来设定。每一栋建筑面积大多在500平方米左右,作为“配套设施”,房屋周围均留有空地作为庭院,每家均挖有一口水井。因为整体建筑有着诸多优点和好处,符合侨胞的愿望和需求,而且造价合理、质量可靠,建成后深受欢迎。

华侨新村原计划仅建一处住宅区,后来应众多华侨要求,又往东跨过北门街,在模范巷建第二新村。整个新村的建筑工程从1955年8月一直持续到1966年初,历时超10年才完工,当时花费侨汇额120万元左右,其中第一新村有5排,建楼房26栋、平屋19座,还有1栋公寓;第二新村建楼房1栋、平屋8座。建成后,华侨新村还专门成立侨务小组,负责接待回国探亲或观光旅游的海外亲朋,费用均由印尼华侨吴记文先生的女儿支持,令回国侨胞感到很亲切、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青年去路问题,华侨新村的归侨们筹款创办了一家微型电机厂,由印尼归侨吴家炎先生任厂长。而家庭妇女则从自家搬来缝纫机,在2排12号别墅即归侨陈素珍家中,成立了一个缝纫组,与泉州棉塑厂(位于现在的承天寺内)合作,做服装、帽和书包等产品加工,增加收入。

微型电机厂就在一村的5排后方,即现在的六井孔文化创意园所在地,微型电机厂被泉州手工业管理局接管,改名为“泉州机电厂”。

微型电机厂就在一村的5排后方,即现在的六井孔文化创意园所在地,微型电机厂被泉州手工业管理局接管,改名为“泉州机电厂”。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华侨新村的归国华侨、侨眷平时的生活起居及饮食习惯,还保留着纯正的东南亚风格。随着时代变迁,老一辈归侨不断老去,新一代归侨青年逐渐搬离,部分房屋翻建,有些产权易主,华侨印记不再纯粹,但这里却是几代人心中无法抹去的永恒记忆。


华侨新村建成时,主干道为宽8—10米的水泥路,起名“爱国路”。2011年,鲤城区对磨损严重的主干道进行翻修。2018年,又将爱国路拓宽至14米,并打通断头路,贯通北门街与新华路。同年,泉州市、鲤城区两级投入约2000万元对华侨新村进行园林景观、道路交通改造提升,华侨新村住户还自行集资优化环境设计及安装监控、接通天然气等,华侨新村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华侨新村,老别墅蝶变重生,焕发生机,并以“侨”文化为主题,引入书画吧、文化沙龙、艺术家创意工作室、红酒吧、庭院咖啡、私房菜等高端休闲业态,为充满人文气息的老别墅区注入了新的文化力量,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居住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