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家的温暖「回到家里感觉家的温暖」
来源: 2023-03-09 16:16:48
来源:海外网
茉莉花日常检查小区设施。
洛林在家录制英语小讲堂。
龙小西参加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受访者供图)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选择到中国追寻梦想。建设一流国际社区,成为许多城市提升人才吸引力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是北京市着力打造的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际人才的创新品牌。截至目前,已形成中关村科学城、新首钢、通州、顺义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
启动建设以来,各社区努力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人才承载能力,积极营造“类海外”发展环境,主动将境外人员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引导外籍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增进中外居民情意和文化融合。
外籍居民不仅亲眼目睹了中国发展的辉煌成就,还切身感受到邻里间的温暖“亲情”。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顺义国际人才社区,采访了几位外籍人士,听他们讲述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
茉莉花——
“我愿成为一座沟通中外的桥梁”
“滑梯区的护垫需要更换了。”“可以在小区增加一些运动设施吗?”“晚上路灯太暗,建议检修一下。”……
8月的一天,伴随着咖啡飘香,在北京顺义新国展社区裕京花园小区的居民议事会现场,数十位外籍居民正你一言我一语探讨着小区里的大事小情。作为活动组织者,来自波黑的物业经理茉莉花边听边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居民提出的诉求。
坐落于温榆河畔的裕京花园小区,属于典型的国际社区。“可能是碍于语言不通,对于社区共治,外国居民之前参与度并不高。”新国展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华对记者说,如何深入了解外籍居民需求,成为摆在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面前的首道难题。
探索国际人才社区治理新模式,精细化创新不可或缺。
2014年4月,裕京花园的物业公司决定设立一个岗位,聘请外籍居民担任,专门负责收集解决居民诉求。很快,“中国通”茉莉花进入了企业的考察视线。
1979年,茉莉花跟随身为外交官的丈夫第一次来到中国,两年时间里,她不仅学会了汉语,也爱上了这个古老的国度。“在中国,我体会到了家的温暖,特别是人与人之间亲切友好的氛围,让我无法忘怀。”深感与中国有缘的茉莉花选择在此定居,而这一待便是42年。
多年来,她从事过很多职业,餐厅经理、外企公关、销售总监,也去过很多地方,上海、厦门、天津……7年前,本该退休的她决意接受邀请,担任物业副总经理。
“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创意,还有很多精力可以释放。”“新官上任”的茉莉花主动出击——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她都会守在小区门口,挨个向居民做自我介绍、留联系方式,为外籍居民提供实用的生活建议,这让茉莉花迅速摸清了业主们的生活诉求。
掌握需求后,紧接着便是要解决问题。茉莉花决定在每周二上午举办“咖啡议事会”,邀请外籍居民参加,共同说看法、提建议,再经由她整理后反馈给居委会与街道等部门。
“茉莉花就是外籍居民的‘12345’。”在赵华看来,这位“洋经理”的出现,拉近了居委会与外籍住户之间的距离。
“赵主任,有好多外籍居民说,小区对面空地光秃秃的,影响美观,大家想一起栽些绿植。”一次沟通过程中,茉莉花带来的居民反馈,让赵华当场愣住了。“没想到,外籍居民还愿意投入精力改善小区的周边环境,这说明他们真正把这里当家看待了。”赵华感叹道。
经过沟通协商,双方一拍即合:由居委会负责联系绿植栽种,茉莉花则负责组织居民参与。前前后后两天时间,近2000平方米土地便顺利完成补种,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如今,裕京花园里的各个路牌都加上了双语标识,物业公司开设了双语窗口,各种通知手册也有了英文版……在茉莉花的推动下,一个“国际范儿”十足的新型社区赫然在目。
2019年,茉莉花通过了顺义区“梧桐工程”外籍高层次人才相关申请条件,经过区总部人才服务中心推荐,成功取得中国“绿卡”,即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能够获得中国‘绿卡’,我真的特别开心。”茉莉花说,“我愿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一起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龙小西——
“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先在诱捕笼底铺上纸,再将猫粮放于踏板后方,卡好安全扣……8月27日下午,在顺义空港街道香蜜湾社区内,不一会儿工夫,就有两只流浪猫“落网”,经检查无恙后,小家伙们第一时间被等待一旁的好心人收养。
负责本次“行动”的不是别人,正是小区的外籍居民——西班牙人龙小西。2012年怀着对中国的热爱,她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读书,毕业后,她选择留在中国,到海南航空公司从事管理工作。3年前,她搬到了香蜜湾社区居住。
“之前,有的小野猫老是到处乱跑,一不小心还会窜出来吓到居民。”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雪英告诉记者。2019年,初来乍到的龙小西敏锐察觉到了身边的人猫矛盾,热衷于救助小动物的她选择避开人群,在绿化带深处设置固定投喂点,集中管理流浪猫。不仅如此,在她的卖力“推销”下,还有多只流浪猫找到了新家。
“正是通过救助流浪猫,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龙小西的暖心行为,带动不少居民加入救助行列,他们自发成立社区爱猫协会,筹集喂养资金、寻觅领养家庭。几年时间下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区流浪猫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这里就是我的家,我该为它出份力。”龙小西对记者说,她之所以救助流浪猫,也是想通过自己的付出,为改善小区环境“添柴加薪”。
在香蜜湾居住了2年,龙小西慢慢发现,还有一群人同样在尽心守护着小区的安全洁净——“香蜜乐助”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每天都会轮流值班,检查卫生死角、排除安全隐患……眼看邻居们主动投身志愿服务,龙小西不甘落后,自去年起,她正式“上岗”成为服务队的一分子。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更好交流沟通、传达防疫政策,香蜜湾社区建立了面向外籍居民的社区服务微信群,安排专人24小时对接。
“那段时间,社区工作者真的很辛苦,无论我们外国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会尽力解决。”龙小西说,“在我看来,有些根本不算职责内的工作,他们也从不拒绝,这让我很感动。”
身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为分担防疫压力,中文娴熟的龙小西主动扛起了“在线翻译官”之责,帮忙在微信群内解答关于疫情防控的疑惑。“我下载了好几款新闻APP,把政策法规了解得透透的,再翻译和解释给其他外国居民听。”龙小西说,还有十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朋友也纷纷上阵,组建了一支志愿服务小分队,与中国社区工作者一起值守门口防疫岗,共同守卫家园。
“小西这个人十分善良,也特别亲切,对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很是关心。”李雪英说,去年疫情防控最吃紧时,龙小西每天中午都会到小区门口替岗,以便值勤者有时间享用午餐,就这样坚持了好几个月,直到疫情缓解。
“这只是一件举手之劳,作为邻居,本来就应互帮互助嘛。”龙小西笑着说,她非常喜欢在香蜜湾的生活,不仅因为这里的“类海外”环境,还因为这里有尽职尽责的工作人员,在这个“新家”,她越来越有融入感、参与感、归属感。
洛林——
“中国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宝贵经验”
今年61岁的洛林是加拿大人,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他2016年来到北京,并在此结识了来自加纳的妻子。2019年,洛林夫妻俩搬至顺义空港街道,性格外向的他们很快就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在顺义生活很方便。附近的进口超市、国际学校有很多,英文指示标识也随处可见。”“类海外”的生活环境令洛林感到宾至如归。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洛林夫妇选择留在北京。“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有许多是年轻的小姑娘,那段时间,无论天气多冷,她们都坚持站岗,丝毫没有退缩。”社区工作者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令洛林倍感钦佩。深受感动的他也因此穿上志愿者马甲,加入其中——在小区门口为进出人员测温,给楼道等区域消毒,还协助物业劝导外国人遵守防疫要求。
“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夫妻俩义务为我们开展了心理疏导。”社区工作者张旭回忆称,由于长期满负荷工作,她一度陷入了心力交瘁的状态。
大家疲惫的样子,细心的洛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特意拉上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妻子,为社区工作者举办了多场小型心理讲座。“小小的互动游戏,顿时让我们放松下来,重新燃起了斗志。”张旭感叹道。
“我一直在思索,还能再为我的‘中国家人们’做些什么。”参与志愿服务还不够,洛林决定发挥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一技之长——为社区的孩子们免费开办线上小讲堂,分享英文故事。
“小朋友生性好动,但因为不能出门,我就想为他们的居家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为了保证孩子们能准时收看,每天一大早,洛林便在家中忙碌起来。拿出精心准备的故事书,架好摄像机,洛林声情并茂的讲述,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但初期,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英语基础不同,部分年龄较小的儿童存在听不懂的问题。对于这一情况,洛林格外重视,他针对性地将讲堂直播改为录播,提前录制好视频后,再添加中文字幕,进而方便孩子们理解。
“虽然最终呈现出来也就几十分钟,但每次录制,他都要花费近两个小时时间进行准备。”张旭告诉记者,自讲堂开办至孩子们回归校园,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洛林就精心讲解了20余本儿童故事书,且从未因个人事务中断过。
“中国是从全球视角出发应对疫情挑战的,彰显出非常难能可贵的大国担当。”在洛林看来,这些正确的做法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宝贵经验。
“外国人尤其要注意学习中国人的自控能力,因为减少外出对于防控疫情真的非常管用。”现在,每当认识一位新朋友,洛林都会主动介绍起中国的抗疫措施,劝他们减少外出、勤洗手、勤通风,以此提高对病毒的防御能力。(记者 刘乐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09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