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创居地产「哈尔滨创业基地」
来源: 2022-12-23 16:16:49
一轮轮的购房迁居,正推着居住在老城中心区里的人们涌向新区安家落户。眼见着那些老城旧楼里的单元房一个个成了出租房,住进了外来户。这些愿意租住在老城中心区的外来户多是在哈打拼多年,基本上有了份自己买卖的年轻经营者。
最近,记者在哈市房屋中介市场了解到,这些年轻的租房“外来户”正在“反客为主”,不声不响地开始了买房行动,他们一个一个成了老城区里校区房的新主人。哈市的学区房约有三分之一被他们买下了。
A 不想让孩子成为“留二代”
在友谊路哈达市场附近开了家水果店的小李夫妻三十出头,孩子两岁,老家在肇东。2006年两人一起来到哈尔滨,给在哈卖调料的亲戚打工,跟亲戚一起住在合租房里。结婚后两人就自己租了房,小李还开起了出租车。
2016年小李夫妻以每月2万元的价格,租下了友谊路附近一间门面,开了水果店。这年年末,孩子出生后,为了卖货、做饭、看孩子方便,小李夫妻贷款买下了这间门面楼上的一处65平方米的住房,总价75万元,首付35万元,每月还贷2000多元。
小李媳妇说,这房子是道里区一所名小学的学区房,买下它最主要的是为了孩子以后上学不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是“哈市常住人口”。她还说,以前自己父母外出打工,就把她留在农村的奶奶家,自己的童年就记得是个留守儿童。现在做了母亲,不想让自己孩子再成为第二代留守儿童,要一直把女儿带在身边。
B 给孩子备好一个稳定的家
2015年的夏天,道里公园街一临街居民楼下的小门面换成了一家新开业的美发店。店主是22岁的小张和小玉。小张老家是通河的,小玉家则是市郊农村的。这俩年轻人是在美发店当学徒时谈恋爱的,小张成手后,就带着小玉出来单干了,两人不仅开了美发店,还领了结婚证。
这三年里,这个小门面白天是理发店,晚上就是他俩的家,吃饭全靠叫外卖。小玉曾从自己手机记录统计出,两人一年叫外卖就花掉上万元。
小两口准备今年要孩子,一切都有意识地为要孩子做准备。第一件事就是买了房子,一处位于地段街、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学区房,两屋一厨,总价65万元,办的贷款。眼下正在装修,预计装修费七八万元。
小玉说,这么急着装修就是想用一个夏天把味放彻底了,秋天入住。有了家她才能安心要孩子,要不然她的心总是飘着。没有孩子时两个人怎么都能对付过日子,可一旦有孩子了,就得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不能让孩子跟着爹妈一起对付。选择买地段街上的房子,就看好了这条街上有幼儿园,有小学校,对口中学离家也不远,离公园、江边都近,对面就是儿童医院。
买了房,落了户,孩子一出生就是城里人了,一路都是好的成长环境。
C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娘家在成高子镇的张红,结婚时就在哈市的果园小区买了个小房,婚后她和丈夫在哈市做生意,出过早市,卖过水果,开过小饭店,三年前,她租下一个库眼干起了洗车的活儿。现在她的洗车业务已发展到3个库眼。
张红说,女儿明年要上小学,她觉得现在住的果园小区对口小学不理想,就卖掉了,在白毛小区买了套56平方米的二手房,总价63万元,首付23万元后,她办了最长年限的贷款,40万元,25年还完,每月还款3000多元。这一折腾,不仅房子大了些,对口小学的条件也更好些。
娘家在呼兰的徐丽去年买了个6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63万元,首付40万元,现在还剩20万元的房贷。徐丽说,她十几岁就从呼兰农村出来,在哈尔滨学美发,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他家也在呼兰农村。这十几年,两人在不同的地方先后开过美发店,店开在哪,他们就在哪租房子住。孩子一两岁时父母给看着,四五岁时送到了哈市一家整托幼儿园。要不是孩子今年秋天该上学了,她还下不了决心买房子,咋也不能让孩子再回老家去念书。
D 在哈安家是他们的奋斗目标
房产中介从业人员老吴说,近两三年,老城中心区那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楼房,陆续被在哈市做生意的外来户买下,这些人的老家都离哈尔滨不远,又都是在哈尔滨打拼多年,已经不愿意离开哈尔滨再回老家,在哈尔滨安家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而且他们的财力已经相当于城里的工薪族,心里就埋着在哈尔滨买房的欲望。
因为觉得南岗房价还是较高,所以他们更愿意在道里、香坊选房,房价70万元是个杠。特别是学区房,哈尔滨本地人买学区房多愿意选二三十平方米的小房,买房只是为了上学,并不想常住,一两年后就倒手。而“外来户”买学区房既为了孩子上学,更为了住,所以选户型多是五六十平方米的两屋一厨,买下之后没有再卖的意思。目前,哈市的学区房约有三分之一被他们买下了。
像小李、小张和张红、徐丽他们这样的,大多数人彼此并不认识,也无交集,但相同的购房目的和买房标准,以及相似的奋斗经历,让这些外来户在出手买房的交易过程中,形成了二手房中介市场上一股新“势力”。在老城里的人急着向城外搬家时,这股“势力”却在老城里扎下了根,继续着老城旧楼里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