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企业新闻 >

探寻名人世家的文化渊源是什么「未来名人世家」

来源:   2022-12-20 12:16:40

市博物馆二楼名人世家湘潭人物专题陈列厅。(记者方阳 摄)

湘潭在线5月28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曾明辉 实习生 陈冉)5月25日,满城栀子花香。年过八旬的“湘潭活字典”周磊在家中书房里,埋头撰写方上周氏的讲座提纲。作为湘潭名人世家——方上周氏的后人,周磊将于6月在市博物馆讲述名人世家方上周氏的故事。

湘潭历史悠久,自古人文鼎盛,涌现了大量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名人世家现象备受关注。在市博物馆的名人世家展厅,专设了曾氏、黎氏、周氏、杨氏等八大极为突出的名人世家。

湘潭有哪些显赫的名人世家,这些名人世家是如何形成的?从本期起,文化·视点版将推出“走近湘潭名人世家”系列报道,通过展示湘潭的名人世家,探寻人才群涌现的原因,凸显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风、家训对人才培养的特殊意义。

湘潭名人世家涌现

“湘潭名人辈出,世家涌现,历代进士有200多个。”在湘潭文史研究专家何歌劲看来,湘潭的名人世家,除了市博物馆展出的八大名人世家所呈现的黎氏、曾氏、杨氏、方氏等,还有不少名人世家不为人们所知晓。

八大名人世家中,位于湘潭县射埠、石潭、黄荆坪一带的方上周氏尤为突出。方上周氏是由明初的陈友谅家族人员改姓而来,出过7名进士、23名举人、4位武举。方上周氏族人中最早的名人,便是明嘉靖进士、吏部考功郎中、知吉安府、移浙右左布政、改官江西的周之屏。他与之翰、之基、之龙、之礼、圣楷一道,被人们称为东沙儒门“六周”。周氏世家的名人几乎可以信手拈来,其中编纂了一套《楚宝》的周圣楷,是第一个被人所熟知的名人。

何歌劲称,《楚宝》记录了当时楚地(包括安徽、湖北、湖南及河南的一部分)的人杰与风物,是较早形成而又流传下来的珍贵的综合性地方文献,是现存最完整的楚地历史地理总集。“戏剧作家周星、周系英,都是周家出现的名人。”何歌劲补充。

而从湘潭县中路铺镇菱角村长塘组走出来的“黎氏八骏”,一个家族涌现多个行业的名人,用何歌劲的话来说,“这在全国都不多见。”

黎家的8个儿子——黎锦熙、黎锦晖、黎锦曜、黎锦纾、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渐次从这里走出,在学术、音乐、科学、教育等领域各领风骚,被人们誉为“黎氏八骏”。如今,黎锦扬现居美国,成为“黎氏八骏”中唯一在世者。

“‘黎氏八骏’出现在旧社会向新社会的转型时期,科技文化发生巨大变化,黎家不死守经书,顺应这种变化。”何歌劲这样分析。

名人世家应当如何界定?

如何界定名人世家呢?何歌劲认为,名人世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一般来说,它会连续几代出人物。在古代,从秦国开始,以出进士为一种标志。两三年考一次,一次两三百人进榜,人数很少。

实际上,每个地方标准不一样,有的地方不一定要出进士才算世家,中举人或秀才也可以。甚至有的人没有中科举,但是仕途很不错,比如说当了官或者写的句子流传了下来,这些都算是世家。“不能完全以科举成绩的标准来解读世家,它只是标志之一。”何歌劲说。

连续几代出名人,有的是连续两三代、三五代没有中断,还有的是断断续续地、隔三四代出一个人物。因为不是以当官和科举考试为唯一的标准,所以没有出人物的一代不是因为那代人不突出,只是没有考进士没有当官,在本地仍然是乡绅,是有文化的人。他可能将子女培养得很好或者在私塾教书教出的学生很好。

除了家庭的概念,世家的另一个概念出自家族。“家庭指的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一般说以五代为一个单元,分别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如果这几代都出了代表性人物就应该算世家了。”何歌劲说。

何歌劲介绍,《孟子·离娄章句下》中,记载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毛主席也多次说过,主要是古人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所说,意思是做皇帝的文化功绩以及作为,不会传五代,到第六代就不行了。

传统的“名人世家”,产生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耕读传家”理念。从古代延续到近代、民国时期,讲究的是耕读并重。当时人们的基本生计靠农耕,社会以基本的农业经济为基础,“读”突出儒家文化,同时并没有轻视“耕”。“能读,是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读,就耕,总之不能游手好闲。”何歌劲说。

何歌劲认为,耕读中的“读”分两种。一种是“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当官,中举、中进士,留在京城做官,或再分配下去当知县等。另一种是在科举考试中的落第者,他们不见得都是水平不行,可能是因考官的眼力、因考试评判标准造成失败的读书人,其中不乏优秀的读书人。除了稳定地留居乡村或城市基层社会的读书人,还有致仕归家的读书人。他们首先影响着他们的家庭、家族,进而影响着周边的社会。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于是“书香世家”便产生了。像湘潭这种湖湘学派发端的地方,像湘乡这种由书生起家并担当了领导责任的湘军诞生地,更不乏有着书香传承的世家大族。

家风家训维持名人世家

“一旦世家出现,就会长盛不衰。”何歌劲认为,一个家族有人考中进士,是很多代人的磨练。一个进士诞生了,就会更着重于对下代人的教育与训练,他们在教育资源与教育方法上占据优势,这样的书香世家便进而演变成世家大族。

在世世代代出名人的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内在规律,也就是通过家风家训来维持。“有些根本的东西会传承下来,也可以说是家族发展的一种惯性发展,所以中国很容易形成‘耕读传家’。”何歌劲说。

“因为我们过去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那时候人也很少,商贸也不多,所以以农为本,一个家族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有人种田。你有本事中科举、当官,去做文化人,没有本事就种好田,都是凭本事生活。后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很多世家出来经商,实际上这是耕田的一种延伸,可以把耕田解释为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发展实力。”何歌劲介绍。

“世家一般都有几十、几百亩甚至成千上万亩田,收成已经足够生活,但是不能让后代不劳而获只会享乐,要每个人靠自己去造就。”何歌劲认为,一般的世家都是在这种良好的家风教育下,按这个原则做人,闯出自己的天下,所以一代代传下来。

比如说曾国藩,做了大官,在文化上也很有成就。他总结家训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都是读书、仲裁、养鱼、起早、打扫等居家治家之事。流传至今的《曾国藩家书》,也都是这方面的事。

何歌劲说,曾国藩告诫后人:“我们家的后人,不要走做官的路”。他的子孙基本信守他的话。曾家传到现在做官的极少,突出在学术方面,有很多高级职称的人,平庸的很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耳濡目染,小时候看见父辈念书,于是自己长大也念书。这种世家延伸下来拥有优越的条件,只要不出现纨绔子弟、浪荡子,就会维持并且继承发展。

这些名人的影响力并不是局限于地方层面,而是全国范围的,可见当时耕读传家精神影响力之大。“也许文化基因就像物质基因的传承一样,有着某种我们今天还不能完全解释的内在力量。没有通过耳濡目染的直接影响,但通过家族基因的传承、后代人的发奋顽强表现出来。 ”何歌劲说。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