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房子够不够住的问题而是“人户分离”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 2022-07-12 15:07:33
曾看到过一句话:现在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不是房子够不够住的问题,而是“人户分离”的问题。
什么意思?
如果单论房子的数量,过去这些年每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就有17亿平米,按100平米一套房就是1700万套房子,十年就能卖1.7亿套房子,加上农村的空置自建房、小产权房,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早已突破40平米了,这个数字比欧美日韩都要高。
不过,数据显示,每年涌入城市的人口大约有2000万,现在的流动人口大约有2.4亿,在“人户分离”的趋势下,大量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选择租房,老家的房子只能无奈选择空置。
想扎根的城市没房子住,不想回去的家乡到处都是空置房,这才是楼市的现状。
针对“供需失衡”的矛盾,我们也看到调控在不断出台措施,各路专家也提出了不少建议。
比如,去年自然资源部发出通知,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36-18个月的,要适当减少供地;18-12个月的,维持供地持平水平;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要显著增加并加快供地。
也就是说,以后人口常年流出的中小城市,房子积压卖不出去,批的土地会越来越少乃至不再新增供地,而那些房子一直不够卖的城市,供地会继续增加,从土地端入手调节,显然更具智慧。
再比如,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徐远建言称,可以安居房建设为抓手,启动“二次房改”,既能促进短期经济复苏,又能托住未来十年经济增长的下限。
徐远认为在未来10年可每年兴建1000万套安居房,估算下来可安置2亿农民工,把2亿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加上子女共新增约3亿新市民。
与此同时,商品房建设和其他流动人口市民化,还将形成约1亿新市民。
也就是说,从明年开始,未来10年时间,将有4亿新市民产生,城镇居民总量可以达到10亿的规模,直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可以解决过去40年以来的历史问题。
笔者认为,撇开新市民转化、房改促进经济发展的提议不谈,“10年后广州第二套房政策,2亿农民工或有1亿套安居房”这个观点,在目前环境下颇具建设性意义。
1,目前我国2亿农民工急需“就地安置”。
统计局去年发布的《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8亿人,新增184万人,增幅仅0.6%,创出新低。
从农民工流动输入地看,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减少185万人,下降1.2%,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减少27万人,下降1.2%;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减少186万人,下降3.9%。长三角稍好一些,增长了65万人。
显然,农民工“回流家乡”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如果不抓紧让他们落户、扎根、居住在城市里,各大城市群将错过最后的“人口红利窗口”。
2,“房改”需要更多配套政策来补充。
在1998年,我国开启了住房商品化,随后的22年里广州第二套房政策,我们看到房地产销售额每年都在“上台阶”,从年销几千亿到年销售额16万亿,房价水涨船高,房企数量从几千家到近10万家,从长三角、珠三角到中西部各省市,无论大小城市,到处都在“盖房、卖房、炒房”。
但是,住房商品化的另一端,是保障房配套政策的完善。
正如专家所建议的“10年1亿套安居房”一样,国家最近发布的2道政策注意了,对保障房建设、用地规划做出了明确指示,是庞大流动人口群体的好消息。
第一,集体土地入市加快推进。
城市住房供需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是城乡土地流转还是二元结构,我们大量的集体土地难以入市。
不过,去年8月份,集体土地入市的法律障碍已经扫除,这部分土地的存量非常巨大,入市后并不会建成商品房,会加大对租赁房、保障房体系的供应。
到了今年2月份,高层下发了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在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上,文件指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
据《第一财经》3月23日报道,自然资源部新闻发言人刘国洪表示,从目前掌握情况看,2017年以前批而未供的土地大概还有1450万亩,“应该说存量盘活还有比较大的潜力”。
很明显,从去年8月份至今,集体土地入市、限制土地的利用在加快节奏,想要盖房首先就要有地,巨大的土地供给,将为1亿套安居房“做好铺垫”。
第二,用地审批权开始下放。
近日,高层发布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
根据《决定》,首批试点省份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等八个省市,试点期限1年。
值得注意的是,这8个试点省市,大部分为人口密度大、城市化程度较高、住房供需矛盾高的省市,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一二线购房需求强的区域,住房的供给力度会大大增加,安居房建设的速度也会加快,农民工转化成新市民的进程也将逐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