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企业新闻 >

上海科技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专访科技馆副馆长梁兆正

来源:网络整理   2022-06-06 10:05:46

上海科技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专访上海科技馆副馆长梁兆正

人民网北京6月28日 (高黎明)第五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已经于6月11日、12日在上海圆满落幕。据此,人民网科普邀请到上海科技馆副馆长梁兆正,请他来聊一聊关于大赛、关于上海科技馆的事情。

主持人:梁馆长,首先请您给我们说一说上海科技馆的发展历程。

梁兆正:上海科技馆是由新建的科技馆新建、迁建的自然博物馆、筹建的天文馆等三馆合并而成的。我们用主题制的策展方式构建上海科技馆的展示体系,开启了主题制科技馆建设的序幕。上海科技馆1998年开始筹建,2001年12月开始对外开放。

进入2000年以来,新一轮科技馆的建设高潮也开始了。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科技馆越来越成熟,从过去只有单一学科的科技馆走向综合性、主题制的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在2006年开始筹建,并在2015年4月18日开始对外开放。上海天文馆也在2016年11月破土动工,预期2020年建成。到时候便构成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新三馆合一的模式。

科技馆开放以后,得到了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称号,同时,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及全国文明单位上海科技馆 适合年龄,这三个“金字招牌”,支撑着科技馆的对外形象。此外,在美国一家专业机构对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的排名中,2013年我们是全球排名第16位的博物馆,2014年是第13位, 2015年是第8位,2016年上升至第7位,由此可见,上海科技馆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最近上海科技馆 适合年龄,围绕展教创新,上海科技馆开展了一些工作。比如在第五届辅导员大赛中,从科技馆讲解员到科技馆辅导员的转变,可以看出科技馆工作者的角色在发生变化。辅导员希望可以与大家产生更多互动,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同时,上海科技馆最近也实施了一些举措,打造展教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在展教方面,科技馆除了进行基于展览、展示的拓展教育以外,还通过馆校合作、馆企合作、馆馆合作来拓展展教活动。

主持人:科技馆除了硬件基础之外,软件方面的设置是否也很重要呢?

梁兆正:是的,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重要。团队的建设应该和科技馆的硬件一样,都要达到一流。上海科技馆目前有两个中心(科学传播中心和自然室研究中心)、一个研究设计院、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其中科学传播中心进行博物馆学、传播学的研究和其它一些具有前瞻性、规划性的研究;自然室研究中心依托上海自然博物馆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研究;研究设计院专门进行项目策划;博士后工作站每年都会有一到两名博士后参与研究工作。未来,天文馆还将增加一个天文史研究中心,使上海科技馆形成一个人才建设、人才培养的高地。

主持人:上海科技馆的人才队伍由哪些组成部分?

梁兆正:现在上海科技馆的博士生、研究生占到人才队伍总数的20%左右。近两三年以来,上海科技馆引进和招募了不少高层次的人才。同时,我馆还有志愿者队伍,市民、大学生通过志愿者的形式参与科技馆的工作。志愿者主要以大学生为主,此外,还有一部分志愿者是退休后的科技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一些馆校结合、馆企合作、馆馆结合的活动,活动针对的人群有哪些年龄限制吗?

梁兆正:活动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青少年群体;一类是针对需要亲子活动的群体,如机器人的编程、搭建,就可以作为亲子活动来进行。

主持人:上海科技馆的基础建构很完整。那么,您对科技馆未来有什么展望?

梁兆正:科技馆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在科技馆的发展中会碰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对发展造成困扰,但是这些问题也可能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现代科技馆的建设应该有其集中的焦点和内核。在运营过程中,科技馆不仅需要与大众进行互动,让大众进行参与、体验,还需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广度的拓展。另外,科技馆本身就是一个探索中心,能否将现在社会中的创客引入科技馆,或者构建双中心(探索中心和创客中心),探索中心进行探索和创新,创客中心进行创新和创业,将两者相结合,可能会更符合现实的需求。再者,可以把各种问题集成起来,形成一个融媒体,增加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总而言之,科技馆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将传统的展教活动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迎接新的挑战与发展。

上海科技馆 适合年龄_上海科技科馆门票_芳草集适合年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