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COP15,这本书什么来头?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1-10-13 10:39:31
本报记者 陈妍凌
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以下简称COP15)在云南昆明开幕。大会现场,一摞整齐摆放的《守护多彩家园——COP15生物多样性主题征文集》(以下简称《守护多彩家园》),在众多图书中令人眼前一亮,吸引与会者驻足翻阅。
这本书由COP15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主编。在COP15执委办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指导下,中国环境报社于今年6月-9 月,面向全社会开展了“保护多样之美,共建和谐家园”生物多样性主题征文活动,展示各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讲述社会各界开展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故事和实践案例。《守护多彩家园》收录了其中50余篇优秀作品。
自豪:小乡村故事走上国际大舞台
“太惊喜了,我们小乡村的故事走上了国际大舞台。”毕春艳说。她撰写的《与濒危植物火桐的“情缘”》被收录书中,讲述了云南省腾冲市新华乡林业站工作人员张定香数十年扎根基层,把广西火桐从灭绝边缘“抢救”回来的故事。
公众的关注和故事的入选,令张定香激动得几度语塞:“能让更多人知晓广西火桐,就是我最高兴的事。”
同样振奋的,还有来自四川省眉山市的作家沈荣均。他一眼就认出,这本书封面图片中,有飞翔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黑颈鹤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地处迁徙通道上的眉山,让黑颈鹤的逗留时间不断增长。几经询问,沈荣均获悉,这张照片拍摄地正是眉山。“眉山人守护它,它为眉山向世界‘代言’。”沈荣均笑道。
像这样鲜活的保护故事,书中还有很多。征文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涌现出一批理念鲜明、情感真挚、笔触生动的征文作品。参与征文活动和书稿编辑的中国环境报社文化教育部编辑直呼:“打开了视野,学到了。”
感动:他们默默倾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书中展示了大量一线工作者的保护行动。有保护者的岁岁坚守——黑龙江大庆油田的“怪老头”李树森,用近20年的努力,让老油区重现鸟叫蛙鸣;也有保护者的代代传承——江苏省新沂市骆马湖畔,唐保美、唐小宝父子,接力种植养护,让荒岛变绿岛,成为白鹭栖息的家园。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高校师生、研究学者、检察人员,也有农牧民、记者和文艺工作者,或坚守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或常年专注于某一物种的保护。
“他们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感慨,这本书不厚,却沉甸甸的,让居住在北京的她意识到,生活中已不难寻的黑鹳、北京雨燕等,背后竟藏着那么多曲折艰辛的保护故事。“原来有那么多人在默默努力,保护着生物多样性。”
这些故事拉近了公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距离。
一位资深媒体人感慨,以往人们觉得,生物多样性保护离日常生活很远,不仅多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被保护的也多是无缘得见的“知名”物种。但《守护多彩家园》颠覆了读者的这种认知。书中对城市人的身边事着墨不少,比如江苏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为野生动物撑起“保护伞”、都市居民与“家门口”的江豚结缘、上海从业者开展面向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等。“让人感受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敬畏:传递保护真谛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保护动植物的朴素美德,如道家的“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等,都暗合着当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积淀深厚的思想基础。《环境教育》杂志主编周仕凭认为:“《守护多彩家园》一书的字里行间,都传递着敬畏生命的讯息,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间大爱。”
比如,令许多读者印象深刻《“生死对决”的背后》一文中,摄影家鲍永清在野外蹲守多时,终于拍摄到藏狐狩猎旱獭的瞬间,成就了后来享誉中外的照片——《生死对决》。但文章披露,鲍永清的内心也曾在“是否要出声提醒旱獭”中天人交战。最终,他选择坦然面对镜头里的一切,包括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残忍、物竞天择的无情。
文章启迪读者,思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真谛。上述媒体人说:“过去,我们更在意让野生动物‘活着’,但现在我们知道,在这样的生死对决面前,不干涉也是一种保护。”
《守护多彩家园》呈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能戳中泪点,也能启发思考。沈荣均希望,把它推荐给更多文艺工作者,让同行们将创作的视角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王晶晶则希望,把这本可读性强的书推荐给更多公众,让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引发共情,并激发出保护欲和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