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企业新闻 >

构建“上海循环”自主创新药产业链

来源:解放日报   2021-01-27 14:39:34

本报见习记者 顾杰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片区,张江企业申报新药临床获批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市政协委员崔昳昤在提案中透露了这一数据。

生物医药是上海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倍增。对于产业来说,研发和制造缺一不可。崔昳昤认为,随着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其产业化落地能力亟待提高。

产能释放需求迫切

“上海的创新药研发领域历经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从最初的医药创新跟跑者,已经在一些细分领域成为并跑者,并向着未来的领跑者努力。”崔昳昤说。

在加速奔跑的同时,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也面临着产业化落地能力不高的问题。崔昳昤解释说,在自行建厂实现投产的现实需求之下,绝大部分以研发作为核心导向的生物医药企业,在产业化落地时,都面临着资源、管理、经验方面的短板。

除了研发企业自身的短板,危机还来自外部。在上海周边地区,土地、成本和政策方面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上海原创研发成果外流现象的发生。

药品原创研发之所以重要且紧迫,在于外部竞争正越发激烈。2019年,包括上海在内的11个城市启动了“4+7”带量采购试点,企业可以通过以量换价,降低采购药品的价格,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崔昳昤认为,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全国范围将有更多企业加入,从而导致仿制药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步大幅压缩,由此倒逼更多的制药企业在产品结构、研发创新、产能利用等方面走向更多元化的转型创新发展之路。

“具备传统优势的上海医药制造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以及产能释放的迫切需求。”崔昳昤指出,从创新药研发的角度而言,核心原材料、关键设备“卡脖子”等问题,更需要用创新成果来持续推动、培育壮大本土企业的配套能力。

构建中国自主创新药产业链

研发成果如何才能更好落地?研发企业和制造企业如何才能更好联动?崔昳昤建议,应尽快启动建设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联动平台,构建“上海研发+上海制造+中国原料”的中国自主创新药产业链。

“这既有其客观需求的紧迫性,也具备相应的可操作性。”崔昳昤说,通过产业链联动平台,能够挖掘与放大上海医药制造行业的固有产业优势,更能通过研发、生产的一体化对接,实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能力、导向的新融合和新发展。

在具体的操作路径上,崔昳昤认为,首先要构建“上海循环”,将上海生物医药的创新优势与上海医药工业的传统优势相结合。这是一个双向赋能的机制:创新药为上海传统制药企业的创新赋能,传统制药企业则对创新药的产业化赋能,从而构建起一种区域循环创新的合作机制。

在这一循环的基础上,崔昳昤建议,将上海制造中原料药的需求与供应放到全国的原料药供应体系中,促进国内原料药产业与创新药产业的精准对接,既有助于维护原料药产品的竞争优势,又能够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从而解决原料药“卡脖子”的问题。

崔昳昤建议,在不违背行业监管政策的前提下,可协同各职能部门,给予“产研联动”项目相应的绿色通道,实现各要素资源的线上线下融合联动和高效配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