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
来源:搜狐 2020-12-31 12:20:17
今年4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方案中描绘的上海未来引人遐想: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全面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新型基础设施成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效治理的重要支撑。
在“新型智慧城市”与“新基建”背景下,申城市民心目中的“未来社区”什么样?对于自己居住的小区,有哪些设施和服务是必备的?申城的众多老小区,又该如何与未来社区融合发展?
智能快递柜何时成“标配”
“我们小区今年3月底刚交房,这样的新小区竟然没有配备快递柜。”双十一来临,小区快递投递量猛增,家住普陀区礼尚路222弄“领寓·高尚领域”小区的业主高先生通过上观新闻后台建议,小区应该尽快引进智能快递柜。
根据高先生线索,11月17日,记者来到领寓小区探访。小区位于真如城市副中心。小区西门口进出需要“刷脸”。记者尝试了一下,闸机屏幕显示为“未注册人脸”,将记者拒之门外。高先生告诉记者,人脸识别门禁几乎覆盖小区各个出入口,外人很难进入小区,比较安全、方便。
△领寓·高尚领域小区。
相比之下,快递投递领取则“原始”多了。高先生带着记者来到小区东北角的物业用房,底楼一间10余平方米的房间被改造成“快递临时存放室”。只见10个货架摆了一圈,每个货架上贴有楼幢号码。一名保安坐在存放室值守,他说,临时存放室可以代收快递,平时晚上8时前业主都可以来取,最近双十一期间,取件时间延长至晚上10时。对于物业提供的代收服务,不少业主并不“领情”:代收点距离小区中部、南部业主较远;有的快递员直接将快递送到代收点,连个通知也没有;晚上8时关门,下班稍晚些便来不及……业主们认为,相比之下,智能快递柜更好用。而早在今年4月,业主们就要求管理小区的“家利物业”引进智能快递柜,但至今没有进展。
△“领寓·高尚领域”小区的快递临时存放室。
智能快递柜成为社区“标配”还有不少路要走。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记者看到为小区添设智能快递柜、智能取物柜的呼声较集中,不少小区正为无法引入快递柜而苦恼。徐汇区南宜花苑业主李女士称,南宜花苑是个老公房小区,大家呼吁引进快递柜由来已久;但物业反馈称,物色了几块地方都遭到附近业主反对,小区快递至今仍只能扔在居民家门口,快递因此时常丢失。
实际上,小区一旦交付入住再引入快递柜,常会因选址矛盾、运行噪声及需要经过业主大会投票表决等复杂程序,遇到阻力和障碍。因此,智能快递柜、智能取物柜未来应该成为新建小区交付的标配设施,纳入住宅设计规范预留空间、预装设备,而不是等建成后再引进。
智能充电桩目前为“刚需”
今年8月至今,本市连续发生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充电故障引发的事故。为此,许多小区通告规定,不得在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自行车充电,更禁止“进楼入户、飞线充电”。电动自行车被请出楼道后,无论是老小区还是新小区,居民都面临充电难问题。居民们建议,智能充电桩应该成为小区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在下一轮城市发展中予以重视。
杨浦区长岭路75弄凤城三村是老式多层楼房小区,4000户居民、户均1至2辆电瓶车。居民们称,小区内停车资源异常紧张,可充电的智能充电车库都停满车,能充上电成了当务之急。
11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该小区走访。在抚顺路大门进口处,便有一座大门敞开的车棚。走进去一看,车棚内3/4位置已停满,车库两侧配备了智能充电桩。据管理人员介绍,居民扫码就可根据指示停放、计费。小区内还有两处“无人车棚”,配备相同的充电设施,居民需刷卡进出。然而,为了维持停车秩序,对办卡居民的数量有所限制,目前6个车棚的名额已经满了。
△小区车棚已改造成智能充电桩的模式。
小区总共6个车库只能供500辆非机动车停放,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需求。没办法入库停车的情况下,几乎每栋居民楼都有住户采用“飞线”方式解决自家电瓶车充电问题。住在三楼的居民张老伯,买了两条充电插座,插座则放在一楼住户厨房窗台底下,用雨衣盖上,“我也想停到车库,可老小区没有条件呀!”
△不少居民只能选择“飞线充电”。
这是上海老小区普遍面临的状况:一方面停车空间有限,没有足够的充电设施;另一方面,停车需求巨大,居民想方设法充电亦属无奈。对此,凤城三村居委会书记邹仁华建议:老旧小区可以在重新梳理停车资源后,划块管理,逐个排摸楼栋、道路自身条件,找到可利用的空间。
实际上,即使是空间充分的现代小区,也存在电动自行车充电难的情况。浦东新区周浦镇御沁园是2013年建成的别墅、高层混合小区。御沁园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小区的电瓶车保有量约300辆,而开发商未预留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地面上仅有一条葡萄架走廊,可供60至70辆自行车停放。且场地位于小区东面靠围墙,十分偏僻。居委会已经考虑将263号高层楼道附近一处空地作为试点,建造一处智能充电桩车棚,预计将投入50至60万元。对新小区来说,地方的选择较多,但改为车库、车棚可能带来采光、噪音等潜在的邻里矛盾,该居委会工作人员建议:“在自治意识强、安装意愿强烈的楼幢,应鼓励率先试点充电桩或充电柜,起到示范效果。”
“公共属性”是首要标准
针对市民建议的一些社区设施,目前已有了明确的推进意见。如《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中,已将智能末端配送设施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具体为新增1.5万台以上智能取物柜,加大对医院、学校、办公楼宇、大型社区等区域的覆盖力度。
不过,据记者了解,一些新设施在进入小区的过程中,也遇到过非议。如一些企业在小区布设外卖自取柜时就曾遭到业主反对,业主认为外卖讲究时效性,本身并无保管上的需求,外卖自取柜更多是方便外卖骑手。
那么,哪些新设施可以纳入社区新基建的范畴,该有什么评判标准?专家认为,新设施是否纳入社区新基建,还是要看是否契合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是否具有较强公共属性,服务主体是否明确。政府在制定社区新基建的相关规划中,要注重设施的基础性和前瞻性。
同时,一些新设施得以进入小区,背后有着明显的“市场驱动”。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丰巢收费,就曾引发快递柜究竟是否属于公共设施的讨论。市民们希望,在借助市场力量助推社区新基建发展的同时,政府应该做好标准制定和监督管理,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维护新基建设施的公共属性。
居民急需哪些社区新基建?
除了智能快递柜、智能电动自行车充电站,还有哪些设施可以纳入社区新基建范畴?记者就此询问了不少市民。
市民宋先生:小区人脸识别系统仅用作进出门禁有些大材小用,应该成为社区管理数字化的一个组成模块,即对于小区业主、访客的进出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管理,并接入一网统管平台。如疫情期间返沪人员和外来人员的登记,如能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可极大提升管理效率。
市民耿先生:在新闻上看到申城一些小区引进智能垃圾箱设备。这种设备具备投递口感应开启、AI识别投放是否准确、满溢报警、除臭等功能,解决了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带来的不便,还能进一步分析人们的投放习惯、清运频次等,不妨在申城予以推广。
市民唐女士:我认为未来的小区管理应该依托智慧物业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小区内各项设施进行管理,维修也能记录在案,停车管理等各项业务可以通过平台发起,小区各项事务也可在管理平台公示,甚至业主大会也可以在平台上“云”召开。如此一来,小区业主可以方便地参与到社区管理中。
在“上观新闻”微信公众号上,网友们也各抒己见。超过20%的网友认为,小区最缺的“新基建”设施当属充电桩。停车难也是一大问题,多名网友表示,小区停车位都不足,电动车充电桩根本就是奢求。19%的网友将票投给智能垃圾房。
“@sophie”说,每天回家百米冲刺倒垃圾,上班族不配扔垃圾了吗?
“@yiming bao”则表示,住大一点的小区,每晚下班烧完饭,先丢垃圾再拿快递,回家饭菜都凉了。
此外,网友对社区健身房、智能门禁等,也有不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