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十年的守候「幸福的守望」

来源:   2023-12-13 12:16:32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中国人,也从生活的点滴变化,感受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年前,总台中国之声从祖国的大江南北精心选择了十个地点,作为持续观察的十个样本。十年里,每年回访、持续跟踪、不间断记录,在时间的跨越中勾画出一幅民生变迁图景。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记者第十次走进那些熟悉的地方,推出特别策划《十年,这里》。8月15日推出第八篇:《守护幸福晚年》。

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3年,被业内称为中国养老服务“元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印发,全面开启了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征程,我们也开始了对民营养老机构——北京寸草春晖养老院的十年观察。

2014年,除入院老人,寸草春晖尝试服务居家老人,通过智能化终端随时响应。

2015年,在街道牵头下,寸草春晖开办“老年餐桌”,为周边5000名居家老人提供“一日三餐”。

2016年,寸草春晖与国企首开集团合作,要为民营养老院探索新路。

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出台。首开寸草学知园正式开院,多机构联合努力打造了一个适合中国养老院的硬件标准。

2018年,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加强的重要一年。守住“寸草春晖”这块牌子,是快速连锁化的关键一步。

到2019年,寸草春晖在北京已有八家机构,夏天,《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发布,养老院也要评“五星”了。

2020年,作为疫情防控重要场所,寸草春晖实现了所有分院“零感染”,依照星级评定标准提升改造的工作也顺利完成。

适老化改造成了国家顶层设计的重点之一,2021年,寸草春晖也开始为更多小区提供适老化改造方案。

2022年,第十年——

学知园(记者周益帆 摄)

学知园的餐食(记者周益帆 摄)

8月14日,北京高风险区清零。恰逢周末,首开寸草养老院各分院门口预约探视的家属陆续拎着牛奶、水果来了。

金融街分院(记者周益帆 摄)

金融街分院中的老人(记者周益帆 摄)

金融街分院是首开寸草去年从另一家养老机构接手的,这里的老人平均年龄超过90岁。

姬凤英奶奶:坐这活动,外头空气好啊。

副院长王健:91(岁)了。

姬凤英奶奶:精神好吧!活的就是精神,这就是我的家了……

相比于“从0到1”建一家新院,半路改造的难度要大很多。贾金凤是寸草春晖养老院的首任院长,2016年,寸草春晖与北京首都开发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后,她又开始在首开寸草旗下的养老院工作,现在是金融街分院的院长。她说,改善老人们的生活,还是从“服务”抓起,一整套标准是当初寸草春晖和平里分院开院不久后摸索出来的。“老年人能坐着的,我们就让他站起来,能站起来的,每天上下午进行走路康复。我在医院工作近40年,刚开始我进入养老行业的时候,人们认识的养老就是老年人在养老院管吃、管喝、不受罪,就可以了。十年当中,寸草执行的养老是照护老人的生活,还要承担着观察老人病情(的责任),怎么去翻身,怎么去叩背,怎么去做到轮椅转移,手把手都要去教。保驾护航,让老人能够安全、快乐地养老。”贾金凤说。

寸草春晖和平里分院(记者周益帆 摄)

“生于1931年11月1日的邓慧敏奶奶,高高瘦瘦,有点耳背;90岁的霍荣发爷爷喜欢听收音机,晚上要提醒爷爷关收音机;刘凤茹奶奶83岁了,牙口不太好,必要时食物需要剪碎……”金融街分院每一位爷爷奶奶有什么喜好,有哪些护理注意,都挂在他们的房间外面。91岁的苏金凤老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七年,对比寸草接手前后的变化深有感触。苏金凤说:“比那会变化大了,也卫生,吃饭也老给我们变着法地做,老怕碰着摔着。你看报纸也好,(听)电台也好,老是惦记着老人,特别周到。”

马家堡分院(记者周益帆 摄)

2013年第一次采访时,寸草春晖刚成立两年,仅有和平里一家分院、100张床位;到今年8月,算上即将开业的马家堡分院,寸草春晖在全国已有18家、3000多张床位。在机构创始人王小龙看来,寸草春晖的发展,正是踏准了国家养老政策完善的每一步。十年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几经修改,养老服务政策密集出台,推动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大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王小龙说:“寸草实际上是这十年中国养老政策发展的缩影,没有政策的背景,没有整个中国养老环境的变化,寸草不可能走到今天。十年前,当时谁都不看好。真正让我们特别有信心的政策,一个是2013年的35号文,正式提出了开展社区养老;另外一个政策就是2019年的5号文,要求各个社区推动融合式养老。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家门口的养老院。”

田奶奶:我老想你!

王小龙:前两天,我还问您呢,说做两次手术了。

田奶奶:我跟你讲,我到处给你宣传,我住院的时候,我(在)整个病房,说老头在那儿怎么样,好不好……

田万苹奶奶的老伴儿是第一批入住寸草春晖和平里分院的,十一年前,老人因脑梗逐渐失去生活能力,被寸草春晖的工作人员从家里背下了楼。

田奶奶:十一年了,我们是第五个入住的。那时候他在家的时候,我雇保姆,说“你去煎饺子”,她说“阿姨,我不会煎”,我说“不会煎我煎”,我女儿说,你们俩谁伺候谁?正好这儿噼里啪啦拆,我说“这儿干嘛?”上边的干活人说“建养老院。”我说“我报名行不行”?

记者:那时候是不是实在照顾不了了?

田奶奶:盖一张纸,不知道是活人、死人,你说怎么会不着急?(在您的预期里,您爱人)也就是(再活)两三年,但是活了十一年了,你说管理得好不好?他痰特别多,给掏痰,两个钟头拍一次后背,理发、剪指甲,也没长褥疮。

和平里分院是王小龙做养老事业的起点,他对这里的老人再熟悉不过。

王小龙:老人一旦从家里到了养老院,应该构建出他生活的模式,就像到一个特别温暖的幼儿园一样。每天有课程,有事干,还有一些好朋友,对他生命的体验、对他晚年的心理都会有好处。

记者:这几年在养老院去世的老人有吗?

王小龙:还是有,但是大部分最后都去医院,因为我们主要是护理型,都是80多岁失能失智老人,护理好的话,可能生存质量和生命周期都会非常好。

87岁的赵惟俭老人在2016年就接受过我们的采访,他的老伴儿李宝琼曾是有名的钢琴演奏家,这些年,李宝琼的记忆力和语言功能都在衰退。为了让老伴儿遗忘得慢些、再慢些,在养老院因疫情封闭管理前,他每天都要来陪妻子练琴。

还是修长的手指,李宝琼老人已慢慢弹不出曾经那些熟悉的旋律。前几天,赵惟俭老人又来和平里分院探视。

赵爷爷:李宝琼,你好!

护理员:这是谁?这是赵惟俭,是不是?

好几分钟后,李宝琼老人缓慢地伸出手,指了指。赵惟俭明白了妻子的意思,后退一小步,摘掉口罩。李宝琼努力用手背摸了摸老伴儿的脸颊。

赵爷爷:每天听听音乐,古典音乐……

护理员:摸一摸,认识是谁吗?赵惟俭是不是?认出来了,真好……

赵爷爷说:“到养老院以后更好,家里不可能照顾那么仔细周到。她在这里吃饭,伙食也挺好的,自己也有点安心了。”

院子里,松树和银杏枝叶扶疏,阳光透过缝隙照下来,明亮又清爽。王小龙站在角落里,看着老人和家属们团聚的这一刻。他说:“明年估计还会再开三到四个院,在北京基本上七八个城区都有覆盖。十年过去了,我们就一直坚持下来,没想做这么大,也没想做这么久。刚建的时候,一砖一瓦,每个钉子都是一点点看着去做的,几棵银杏树是我栽的,来的时候很细,现在十五公分了。有一次我在树下站了半天,觉得很感悟,从三十几岁干到五十几岁,再干到六十几岁,全力以赴干这事。”

寸草春晖比喻子女报答不尽父母的养育之恩。中国人家庭观念深厚,十年前,将老人送进养老院,是经历反复衡量与情感斗争后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十年间,国家养老体系逐渐完善,像寸草春晖这样“小而美”的养老院越来越多地嵌入了城市社区中。这次采访的其中一天,我跑了四家寸草春晖的分院,上个周末,也见了不少儿女、孙辈来养老院探望老人。今天是15日,寸草又会给8月份生日的老人一起过生日;这些年来,每年年末,寸草春晖还会举办联欢会,老人们欢乐幸福的样子已经刻入了我的记忆里。每个人都会年老,未来养老院里的晚年应该会更温暖、更幸福!(总台央广记者周益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