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房价未来如葱「为什么房价如葱」

来源:   2023-11-26 12:16:33

从当年的牛任之争开始,关于房子的妙论层出不穷,樊纲的六个钱包,马光远的三个逻辑,白岩松的“不会吧”,站在各自立场都能自圆其说,公众却是一头雾水。

每次“房住不炒”的表述一出现,就会引来一波高潮,全不管后面还有一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与“降”,一字之差,妙到毫巅。

房子是中国人一生最大的怨念,但很多人未必想明白一件事:

我们愿意为“房价如葱”付出多大代价?

没必要幻想“玉石俱焚”的极端情况,当年美国“两房事件”虽然让房价6年中猛跌了40%,但大量房屋止赎,拖累金融系统,所有人都付出代价,没人独善其身。

美国的股票,中国的房子,捆绑了大量社会财富,2019年央行做过统计,城镇居民户均资产317.9万元,房产占比近7成,一旦负资产化,“天下寒士”是否“俱欢颜”不知道,很多人几十年的积蓄化为乌有,倒是大概率事件了。

所以我们期待的“房价如葱”其实是有前提的。

即在总体经济稳定,个人收入向好,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可控的情况下,只有房子作为一种资产出现了相对贬值,也就是所谓的阴跌。

显然,这个判断的定语有点多。

任泽平认为房地产“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最近几年,这三个因素确实有一些变化。

首先,加杠杆炒房基本锁死。

中国房价1999年起飞,中间一度回调,又受到4万亿计划的支撑,迅速成为造富神器,所以后来每次调控多半都是从金融入手。

2010年限购令,2011年二套首付60%,2012年严打小产权房,2013年房贷新政等等,房价一直在多空搏奕中缓慢走高。

厉以宁此前判断,只要守住多套房贷,中国房价就在可控范围之内,所以严管资金链永远是房住不炒的精髓。

年初央行召集24家主要银行座谈信贷结构优化,5家触及房贷红线的银行被责令整改,下半年,各地陆续出现二手房停贷、缓贷现象,虽然新房暂时未受影响。

对投机者来说,加杠杆炒房,以小搏大的机会正在消失。

其次,开发商头上的紧箍咒越来越严。

三条红线早已落地:不计预收款,开发商的负债率达到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过去长袖善舞的开发商,在资本市场逐渐玩不转了。

潘石屹当年说过,“三分之一的开发商只倒地不开发”,所以地王多,房价降不下来,现在的土拍规则比双11优惠还复杂,以北京为例,大部分地块有配建,有限价,销售还下了新规,严禁“货不对板”,新房交付后,样板间保留3个月,开发商很可能赔本赚吆喝。

最近多地土拍推迟,深圳重启时限制了溢价率,下调了最高销售限价,杭州推出“竞品质”,北京是“竞高标准”,本意都是抑制开发商围猎优质地块,人为推高房价。

开发商在土拍中拿地越发审慎,产品力不够或成本控制力稍差,回本就有一定风险,特别是同地块多个项目竞争的情况下。

去年深圳甚至出现了万科上午拿地,下午开工的情况,北京融创的某项目,创下了从拿地到开盘不足百天的记录,以往的“捂盘惜售”一变而为“抢跑入市”。

强如恒大当年可以为海花岛豪掷1600亿,如今也在收缩战线,一边各地抛出大额折扣,加快回笼资金,一边放弃造车等烧钱新业务。

最大变数还是人口红利的消失,接盘侠少了。

大城市离婚率增加,生育率下降,很多家庭放弃提前为子女买房,在二胎、三胎能提供人口增量之前,楼市缺乏需求支撑。

此外,住宅库存高位运行,似乎也说明中国不缺房子。

按易居研究院的数据,全国百城新建商品房库存连涨3年,二手房去化周期增加,一线城市普遍在1.5年以上,更别说沈阳、南京、天津那种挂牌量踩踏的城市了。

政策工具的精准打击不断强化,先被按住的就是学区房,一度逼得深圳中介拿水果暗语报价,很多城市出台交易指导价,不管投资、改善还是刚需都受到抑制。

公众关心的是调控会不会乘胜追击?

很多人对“房价如葱”的理解很朴素,就是没房的可以买房了,刚需的可以改善了,改善的可以豪宅了,豪宅的歇菜了。

但这不是调控的逻辑。

政策的本质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最忌讳的就是过犹不及,所以不会用干掉一些人的方式成全另一些人。

房地产这盘大棋上,除了望“房”兴叹的普罗大众,还有开发商、相关的产业链,以及整个金融系统,就算是人人喊打的中介,按照中国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会长杜鹃的估计,从业人数也有120多万,背后牵连着多少家庭?

去年全国卖地收入8.41万亿,占全国全年财政收入18万亿的4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4%,摆脱土地财政仍然需要时间。

房地产在价值回归的过程中仍然有强大的社会惯性支撑。

华为搬到松山湖的时候,东莞房主欢欣鼓舞;快手上市,小米股权解禁,北京西二旗、后厂村的房主比码农还兴奋,更别说蚂蚁金服IPO了。

去年6月杭州二手房挂牌量已有12万套,新房供应是14万套,蚂蚁金服的员工就算再多两倍,人人都买房,每人买两套,也消化不完,但房价仍然闻风先动。

各种市井传说里,也充满了心理暗示,比如我们没少听说某位街头卖麻辣烫的小贩回乡买房的故事,房子是衣锦还乡的重要意象。

所以有钱就买房是一种跨阶层、跨性别、跨年龄、跨知识水平的集体认知,上至科技互联网新贵,下至贩夫走卒,大家都本能追求资金的资产化。

房地产成了各领域创富奇迹的最终受益者和沉淀资金的终端漏斗。

屁股决定脑袋的心智影响也不可忽视。

最近蔚来自动驾驶出了事故,500位车主发布的联合声明,让人见识了品牌粉丝化的威力,但比起房地产,这真是小巫见大巫。

我见过不少一本正经控诉高房价的人,转身掏空6个钱包买房之后,立刻变成房地产支柱论的拥趸,分析区位价值也是头头是道了。

房子是需要花光一生积蓄购买的商品,如果你是刚需,最近买了房,你愿意房子降价吗?你愿意自己赔钱成全那些比你还困难的没房者吗?

那些在售楼处反对降价的消费者经常被嘲笑,其实短时间损失几十万上百万,换成谁也不可能泰然处之,这事还是要有同理心,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炒房客。

经常被提及的房价收入比也不是绝对的,当年谢国忠说北京房价5000元是泡沫,就是看到这一点,但后来也表示还有流动性和土地供应规模等因素,而且大城市是经济引擎,很难把库存与过剩简单挂钩。

郎咸平说房地产泡沫不可怕,泡沫破灭才可怕,当房产固化为个人财富的标志性符号后,经济价值就注入了社会属性。

此外,中国人安土重迁,房子已经外化出部分家庭和情感价值,所带来的归属感无可替代,不像美国人盖个房子就像搭积木,动不动换个房车周游四海。

所以调控本质是在平衡木上跳舞,既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又不误伤真实需求,这就需要政策工具老练纯熟,思路清晰。

我们只要明白三点就够了。

第一,“房住不炒”的另一层意思,其实是没必要人人买房。

人人买房与人人买车一样,不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居者有其屋”的核心是释放“居住权”,具体来说就是公租房、廉租房。

所以“租购同权”,“租售并举”是重点,买房不破租赁,同时防止长租公寓等跨界资本扰乱市场,然后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管控。

《北京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出台,已经提到了必要时可能推出租金和佣金的指导价,租客权益有保障,甚至连民宿的管理也加强了监管。

但调控不会收紧到伤害实体经济的程度,所以开发商和相关产业链不会倒掉,房子也不可能变成人人能买的大白菜,因为公租房足以解决最基本的居住需求。


第二,住房和住房保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需求。

换句话说,产权可以也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收入低又想买房的那部分人,对应的是限竞房、共产房,这两种房子过去因为质量瑕疵造成一些纠纷,但也说明矮化供给是消化需求的有效方式。

未来限竞房退场,改由限价房和新型共产房接盘,前者设定了最高指导价,后者放松了购买资格,加大了个人产权比例,房子质量却比原来更有保证。

这个模式经常被拿来与新加坡模式对比,其实不太一样。

弹丸之地的新加坡,由建屋发展局牵头,大力建设名为“组屋”的保障住宅,占比超过80%,私人住宅仅为20%,组屋品质比李嘉诚发明的“劏房”好得多,相当于国内的普通小区,但面积一般只有70多平米,还有特定的收回条款。

组屋解决的是“居者有其屋”,但不改善居住体验,我们的限价房和新型共有产权房从定位上看,肯定会超过组屋,有些已经有改善型商品房的特征了,比如今年5月北京集中土拍的地块中,朝阳区的金盏和崔各庄都有此类项目。

第三,改善请选不限价商品房,没有“房价如葱”了。

当年龙永图说,“把交通方便的地段留下来给老百姓盖房子,富人有钱,可以把房子建到郊区,让他们开奔驰宝马去自己的房子”。

不限价商品房比这招更高明。

拿地就有公租房、幼儿园、医疗、养老、商业等配建,每个项目都打破了不同收入群体的物理界限,无围墙、无隔断小区已经出现。

去年北京石景山区的某些新建纯商品房小区就采用了开放式布局,仅以绿植进行象征性隔离,商品房与公租房“互通有无”。

不限价商品房仍然有更好的户型,更高的精装,更贴心的物业服务,但外部观感上已经做不出什么豪宅基因了。

如此一来,以后的置业思路就清晰了。

囊中羞涩的,公租房是最好选择;低价买房的,有限价房和共产房;升级改善的,有不限价商品房;钱包充裕的土豪,深圳湾一号、汤臣一品、霄云路8号一直都在,从未离开。

需求分层,各归其位。

最后的大招是房地产税。

各种调控措施引导行业回归理性之后,房地产税取代土地财政就水到渠成了,房屋作为一项资产不再依赖规模管制,完全市场化时代来临。

这对大家都是好事。

房价腰斩,股票暴涨,她还爱我,这三件大事里,至少房子是唯一只靠个人奋斗就能迈过的门槛,知足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