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韩帝国”的“凯旋门” 那里原是一座中式风格的“迎恩门”
来源: 2023-10-31 14:17:07
从首尔地铁3号线3号出来不过150米,有一座形似法国凯旋门的建筑——独立门,在它前方残存着两截石柱,那里原本是一座中式牌楼“迎恩门”。
从“迎恩门”到“独立门”,朝鲜王朝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呢?
首尔西大门区的“独立门”,前面的两段石柱为昔日“迎恩门”的残余
“独立门”距离“景福宫“正门“光华门”步行约30分钟
据朝鲜《世宗实录》记载,“迎恩门”始建于1425年(明仁宗洪熙元年),彼时称为“迎诏门”,意即“迎接明朝天子的诏书”,每当有明朝使节到访,朝鲜的文武百官身着朝服,鼓乐齐鸣,列队在此迎接。
朝鲜百官迎接“天使”的场面
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钦差大臣朱之蕃奉命出使朝鲜,朝鲜君臣感念于大明王朝在“壬辰倭乱”期间的“救命之恩”,遂请书法家出身的朱之蕃题写“迎恩门”三个大字,悬于门上。
即便是明朝亡国,清朝入主中原,“迎恩门”这三个大字,仍然保留了三百多年。
朱之蕃题写的“迎恩门”牌匾,今藏韩国故宫博物馆
1895年4月,清朝在甲午战争败于“撮尔小国”日本,国际地位沦落到历史最低点。
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为“独立国家”。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朝鲜内部亲日派、亲美派对于清军的战败欢呼雀跃,认为“朝鲜终于摆脱了清国的干涉”,“重组与清国关系”的时机到来了。
徐载弼(1864-1951)晚年照
这年年底,在美国留学的徐载弼趁机回到朝鲜。
徐氏曾于1884年参与组织开化党人发动的“甲申政变”,对清朝干涉并控制朝鲜十分不满,认为这是“无法忍受的羞耻和愤慨”。
徐载弼在流亡美国期间,早已皈依基督教,加入美国国籍,并起了一个洋气的名字菲利普·杰森(Philip Jaisohn),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加入美国籍的韩国人。徐氏以“中枢院”顾问的身份,插手朝鲜事务,创办《独立新闻》,宣传西方的启蒙思想,鼓吹“独立自主”。
1896年7月,徐载弼在《独立新闻》撰文称:
“朝鲜曾是清国的属国,托上帝之福获得了独立,朝鲜的君主终于能够与天下第一的君王平起平坐,朝鲜人民成为了世界上的自由人。为了向世界宣告朝鲜的独立,同时,为了给后人留下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我们应建造一座标志性的建筑。”
于是,在徐载弼等人的主导下,这些所谓“革新人士”立马组建了一个“独立协会”的组织,并推举李完用为会长,负责“独立门”筹建工作。
竣工之初的“独立门”,与“迎恩门”有大约70多米的距离,后来由于道路的修建,迁至现在的位置。
1896年11月21日,象征中朝传统关系的“迎恩门”被拆除,在原址动工修建“独立门”。独立门由徐载弼按照巴黎凯旋门的样式,绘制草图,由瑞士裔俄国人(Афанасій Іванович Середін-Cабатін)具体设计,建造费用由王室捐款和独立协会筹集。
1897年10月12日,朝鲜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国王李熙由“国王”晋级到“皇帝”的宝座。11月14日,“独立门”顺利竣工,这座高14.28 m,宽11.48 m的缩小版“凯旋门”,成为大韩帝国的西大门。据说,竣工仪式当天,驻韩各国公使和政界要人纷纷出席道贺,场面蔚为壮观。“独立门”与“迎恩门”最大的不同之处,一是完全采用西式风格,摒弃中式风格;二是,门额不再使用汉字,添加了太极旗。
“独立门”近景
“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沉浸在“独立”喜悦之中的朝鲜王室,似乎并没有意识更大的危机正在到来。
在失去了清朝的庇护之后,朝鲜犹如迷途的羔羊,成为西方势力和日本竞相围猎的目标。1905年,日本与俄国的交战中大获全胜,“国王”李熙被迫签订《日韩保护协约》,朝鲜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
日俄战争宣传画
日俄战争漫画
五年后,《日韩合并条约》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酝酿下问世,大韩帝国就此灭亡。而逼迫高宗退位,并代表朝鲜签字的,正是当初组织“独立协会”的李完用。
极为讽刺的是,1908年,就在“独立门”旁边二三百米远的地方,日本人修建了一座朝鲜规模最大的监狱——“西大门刑务所”,专门关押抗日独立人士。
如此看来,“独立门”似乎并未带来国运的逆转,也没有给韩国人民带来真正的“独立”。
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李完用名字赫然在列,成为“卖国贼”之首
日本殖民统治的象征-西大门刑务所(缩微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