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南沙 规划」

来源:   2023-08-30 16:17:14

开办企业实现“零成本”,率先推出商事登记确认制和全球溯源体系、全球优品分拨中心、全球报关服务系统,打造“无证明自贸区”,推出“交地即开工”4.0版……5月11日上午,“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网络主题活动广州南沙新区“云座谈”举行,南沙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南沙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的累累硕果。

改革开放试验田高产高质

4月20日,南沙对外发布了《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工程建设项目“交地即开工”(4.0)实施方案》,标志着南沙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交地即开工”正式迈入了4.0时代。

活动当天,南沙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行政审批局)向位于广州南沙综合保税区的一家公司发出了第一张“交地即开工”4.0施工许可证。“以前我们企业需要办理了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确定施工总承包单位后才能申报施工许可证,漫长的过程影响企业的开工建设。现在南沙的‘交地即开工’政策,不仅允许桩基础工程单独发包,我们工业项目还可以免于施工图审查,可以为我们企业提前半年开工建设,至少节省500万建设成本。”该公司总经理丘亮告诉记者。

这是南沙近年来加快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一个缩影。目前南沙已形成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三区一中心”发展格局,在多个方面结出的累累硕果。

南沙战略地位和功能优势持续跃升。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建设走在前列,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由2017年的第27位提升至2020年的第12位,四年跃升15位,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平台,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被赋予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重要使命,形成“三区一中心”发展格局,多重战略叠加优势更加突出。

南沙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南沙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063.23亿元增至2020年的1846.11亿元,南沙GDP年均增速9.6%以上。

改革开放试验田高产高质。累计推出719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分别在国家、省、市复制推广43项、119项、202项,3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3项创新成果入选商务部最佳实践案例。

创新发展动能厚积成势。南沙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加快建设,明珠科学园已集聚10多家中科院系科研机构及创新平台。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汽车制造业产值超1300亿元,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大关,拥有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集聚了3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和210多家生命健康企业,落户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初步形成中国融资租赁第三极。

湾区门户枢纽地位彰显。建成华南规模最大单体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超百万标箱,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额占全国1/5,广州航运交易所交易额居全国第二,上线运行全国首个线上航运保险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华南唯一的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邮轮出入境旅客量稳居全国第三,落地全国首单二手车出口业务和广东自贸区首个文化保税展示项目,汽车平行进口保持全国第二。落户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项目,门户枢纽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显著提升。

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建设提速推进地铁18号线计划今年6月建成通车,有序推进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中南虎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肇顺南城际、22号线延长线前期工作。

社会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共建执信中学南沙学校等10所中小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中学、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等落户并投入使用。粤港澳医疗卫生高地加快打造。滨海新城日渐成型,城市文化活力充分激发。

“十四五”南沙将抓好六方面规划设计

“十四五”时期南沙将如何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三区一中心”?

南沙区副区长孙勇表示,今后五年南沙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全区GDP年均增速10%左右,总量力争达到3000亿元。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显著提升,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环内湾地区一体化、“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打造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展望二〇三五年,南沙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枢纽功能、综合竞争力大幅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均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居环境、营商环境、创新环境国际领先,发展质量和城市能级引领湾区,基本实现建设湾区创新灯塔、改革开放标杆、综合服务枢纽、未来城市典范的发展愿景,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区示范区,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方阵”最前列。“十四五”期间,重点对以下六个方面作出规划设计。

一、强化创新第一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主动融入湾区协同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节点。一是构建以南沙科学城“一核”为引领的“一核两带三芯多极点”的科技创新空间格局。二是高水平建设南沙科学城,按照“一体两翼三支点”空间布局,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等前沿领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高层次科研机构。三是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提升“1 1 3 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四是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

二、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突出创新经济、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总部经济导向,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一是要做强高能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力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二是要做大高质量的先进制造业,推动汽车、船舶、海工、装备、材料、信息等优势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南沙制造”新名片。三是要做优高品质的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四是要做精高效都市现代农业;五是构建陆海统筹的海洋开发格局,打造广深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六是优化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

三、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营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营商环境。

发挥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平台战略作用,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一是强化制度集成创新,推动自贸试验区扩容提质。二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营商环境创新引领示范区。三是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造大湾区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四是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五是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建设信用治理创新先行区。

四、推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紧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新路径新模式,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深化与港澳合作,高水平推进粤港深度合作园,创建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强化与港澳联合科技创新;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打造内地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示范基地;完善便利港澳居民政策措施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试验区。二是打造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引入6条国铁,打造承载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功能区。规划形成与广州中心城区连接的“两快一慢一预留”大容量轨道通道及区内“环 放射”城市轨道网络系统。推进高快速路及骨干道路建设,形成“七横七纵”的高快速路网布局。三是建设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以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建设为契机,优化调整万顷沙南部区域规划,发挥南沙作为广深合作“桥头堡”作用。

五、加快集聚全球资源要素,建设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实施枢纽聚合策略,巩固提升国际航运、贸易和金融服务等枢纽服务能级,促进高端资源要素加快集聚、高效配置。一是强化国际航运枢纽能级,将南沙港区建成现代化综合性国际门户枢纽港。二是建设新型国际贸易枢纽,高水平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塑造综合保税区竞争新优势,强化新型国际贸易枢纽功能。三是打造金融开放创新枢纽,高起点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高标准建设国际金融岛等重大平台。大力发展跨境金融、航运金融等特色金融。四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加快国际交往中心新平台建设。

六、高标准推进现代化国际滨海新城建设,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区。

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着力补齐教育、医疗、民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依托山城田江海的空间形态,科学合理提升城市空间布局,塑造各具特色、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一城四区”组团式城市格局。二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打造优质均衡创新国际化教育新格局。三是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医疗中心,健全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创新医防协同等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大力发展智慧医疗。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 董业衡 通讯员:南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影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