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巴比伦 clamp「CLAMP《东京巴比伦》:从动漫中窥见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的日本」
来源: 2023-08-25 10:16:30
读过CLAMP作品的朋友,应该对皇昴流与樱塚星史郎这两个角色都并不陌生。他们不但分别是《X战记》中的重要角色——“天龙七封印”与“地龙七御使”之一,在《翼·年代记》中也都有过登场。
不过今天和大家聊的,并不是这两部充满奇幻色彩的作品,而是星史郎和昴流首次登场的、披着“阴阳师”外壳、反映日本90年代初社会现象的半现实主义题材漫画——《东京巴比伦》。
之所以要向大家推荐这本冷门的漫画,是因为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其深度远超过CLAMP其他任何一部作品。就像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一样:
“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同样的,对于《东京巴比伦》,时尚达人看见美轮美奂的服装,腐女看见昴流和星史郎的基情,玄学爱好者看见阴阳术……但若能冷静抛开这些绚丽的表象,你便能清楚地看见——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社会的缩影。
CLAMP笔下的东京塔,繁华的顶点,是国际大都会东京的象征,像极了传说中巴比伦的“巴别塔(通天塔)”
日元升值、财富暴增,带来的“一夜暴富”与“一掷千金”“卖掉东京,就能买下整个美国。”
这句话现在看来,如同痴人说梦一般,是多么不可思议的豪言壮语。但在30年多前的日本,它却几乎成了现实。
《东京巴比伦》漫画,就诞生于那个疯狂的年代附近。1990年-1993年连载期间,这本漫画见证了日本经济由最高点到跌落神坛的经过。而漫画的内容,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东京发生的、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的“灵异事件”,以及主人公“除灵”的故事。
下面这张图,来自《东京巴比伦》中一位外国偷渡客的感言。当时的东京,是比现在还要令外国人向往的国际大都市。1990年,东京圈10公历范围内,房价最高点时折合人民币7.29万元/㎡(据凤凰网数据显示,北京当时平均房价仅人民币1750元/㎡,2环在4-5千元/㎡左右),而东京圈内的人均年收入折合人民币约39万元。
难怪书中这位外国女孩,即便在夜店工作很辛苦,没有护照东躲西藏,险些被警方抓捕遣返,却还是拼命努力,想要留在东京。因为在当时的东京,她能拥有在家乡一辈子都无法拥有的希望。
当时的东京,对来自海外的务工者而言,简直就如同天堂一般。黄金遍地,浮华奢靡,婶婶们于是将它比做了全盛时代的——巴比伦。
这短暂的高光时刻,得益于1985年9月22日,日本与美国等国联合签署的《广场协议》(注1)。自此后不久,日元汇率便像坐上了火箭一般,一路飙升。仅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就从原来的1美元兑250日元迅速提升至1美元兑200日元,升幅近30%。与之相对的则是美元的大幅下跌——这正是美国发起《广场协议》的初衷:依靠美元贬值,来改善与日本的贸易逆差,刺激国内生产,对抗产品遍布全球的日本商品,从而拯救陷入萧条的美国制造业。
注1: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法、英五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了会议。五国通过该会议达成协议,由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汇率有秩序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因该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称为“广场协议”。
日元的迅速升值,带来了日本国内资本的大幅增值,导致海外资本大量涌入,令日本的有产阶级实现了一夜暴富。拥有大量财富的日本投资者开始疯狂投资海内外房地产市场。例如索尼就借此机会,在1989年9月,以3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娱乐巨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同时承担了对方16亿美元的债务;而次年,松下也效仿索尼进军娱乐业,拿出66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环球影业的前身——美国MCA公司。
不止资本市场,整个日本都陷入了这种暴富后的狂热之中。和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买遍世界的“中国大妈”相似,早在30多年前的日本,就出现了消费全世界的“日本主妇爆买团”。她们行走在巴黎、米兰等时尚都市,消费着各类品牌的奢侈品。日本人对LV等国际奢侈品品牌的钟爱,便是源于那个疯狂的年代。
89年荣获日本流行语大奖的作品《大妈们(オバタリアン)》,反应了当时“日本主妇爆买团”消费全世界的现象
而在《东京巴比伦》第1卷前半部分,CLAMP婶婶们也通过一则短篇,从女性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当时纸醉金迷的物欲社会,日本人消费欲望的疯狂。
故事中一位女性突然陷入癫狂,在她家人的求助之下,阴阳师皇昴流上门调查。他惊讶的发现,这位女性的衣服上,竟然附着着非常强大的、类似“生灵”的怨念。
而这件外形酷似香奈儿品牌的时装,则正是当事人从伊势丹的夏季拍卖会上通过激烈竞争抢到的。所谓“生灵”,正是那无数没有抢到心仪商品的女子们的怨恨凝聚而成的。
一直注视着橱窗里那些光鲜亮丽的时装,却求而不得,有钱都买不到——这恐怕是当时的日本女性所最不能接受的事情了。
就像当初的经济学家计算的“卖掉东京就能买下整个美国”一样,当时的日本民众,拥有无可匹敌的迷之自信和自豪感。只要日元继续升值,日本的股市和房价一路涨上去,他们说不定真的能买下全世界。
这样短时间内变态速度的经济增长,导致那时的日本社会物欲极度膨胀。而人心也最容易在这无止境的膨胀中迷失方向,丧失理智的自我,最终沦为消费的奴隶——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引起警示。
反观现如今的中国,在一些年轻人当中,也存在着对奢侈品的过度非理性追求。“炒鞋”、“炒盲盒”等愈发脱离现实的不正常经济活动,正是在这种盲目追求下应运而生的,也极有可能毁掉一部分人的正常生活。
过度的非理性消费,不但会造成消费者财务上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更加会使人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之上,而忽略了精神上的奋斗目标。同时也会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
因此,2019年8月,毒APP才发出“鞋穿不炒”的呼吁,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也随后跟踪报道,剖析了球鞋市场上的乱象,并倡导理性投资和消费。
对于不良经济现象,若不加以遏制,放任其野蛮生长,泡沫被戳破的那天,就没有谁能成为真正的幸存者了。
泡沫被戳破,梦醒时分的东京,如同盛极而衰的“巴比伦”《广场协议》签订以来,日本原本计划将日元汇率提升控制在20%左右(同时也是美国要求的预期)。但GDP迅速下滑,政府为维持稳定而连续降息,从1986年开年的5%,一路降至1987年2月的2%。而日元汇率也未能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只用了两年时间,就一路飙升至1美元兑换120日元,比《广场协议》之前上涨了100%。
降息的同时,银行的贷款力度也在增加。这一举措看似是在减轻制造企业的压力,然而投资人却不这样想。比起出口受到影响和抑制的制造业来,热火朝天的楼市和股市才是他们趋之若鹜的方向。
日本政府不是没有意识到金融市场过热、制造业持续遇冷的危害。为了给楼市和股市降温,1989年5月,日本中央银行开始调高利率,分别用5次,到1990年8月,将持续了两年的2.5%提升至6%。同时为了遏制不良信贷的增加,央行明确要求金融机构限制对房地产业的贷款。
在这样过急过快的信贷紧缩政策之下,日本经济丧失了“软着陆”的机会。终于泡沫被挤破,随着股市和楼市接连暴跌,日本经济于1991年全面崩盘。泡沫破裂、资不抵债,导致接下来数年内,日本的自杀率激增。同时,伴随“老龄少子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日本从此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东京街头的流浪者
正如给漫画取名为《东京巴比伦》的本意一样,CLAMP似乎早早就洞悉到了东京这座城市、甚至日本这个国家即将迎来的“至暗时刻”。婶婶们虽然是女性漫画家,却不只专注于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尤其是CLAMP的灵魂人物、负责故事脚本的大川七濑老师,她所撰写的故事脚本,往往思想深刻,富有内涵和哲理。大川老师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后又在东京大学大学院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对政治经济领域十分关注,对于社会热点和国际局势都颇有研究。
CLAMP成员合影,左2(正中坐姿)为大川七濑老师
随着日本社会进入萧条时期,《东京巴比伦》的故事也开始急转直下,对社会痛点的描绘更加精准犀利、丝毫不加掩饰。
第五卷开篇,便是一位看起来饱经风霜的家庭主妇,眉头紧锁的向老公抱怨家庭预算问题,同时提及了隔壁一家三口因为还不起房屋贷款而集体自杀的可怕事实。
而此刻,这户人家的隔壁,主人公昴流就正在为当事人“三浦一家”的亡魂进行超度。超度完成后,房地产公司的经理也说出了令人心酸的事实:三浦家的主人生前勉强靠贷款买下了这间狭小的公寓,为此四处借贷。而泡沫经济的崩溃,资产的贬值,导致他们再也无力偿还高额的房贷和利息惊人的借款。最终三浦夫妻选择杀死女儿后,一同上吊结束了生命。
斯人已矣,活着的人所承受的压力,却并不比这更轻松。
刚刚感叹不想付三浦一家后尘的那位主妇,名叫幸世,和很多日本女性一样,是位全职太太。家中只有丈夫一人上班工作,她在家操持家务。幸世的母亲在她年幼时离世,全靠父亲一人把她抚养长大。而现在的她,不但有两个即将上学的孩子,还有退休后没有收入来源、只能寄住在女儿家里的老父亲。
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让幸世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心直口快的她,因为生活的摧残,便将气撒在了年迈的父亲身上。偶尔不经意的抱怨,大概被孩子们听了去。孩子可能根本还不理解死亡的意义,无心的转述,却伤透了老人的心。
老人曾在老伴临终前,答应替女儿幸世完成100个心愿,几十年过去,如今未完成的愿望只剩下一个。而令人潸然泪下的是,这最后一个愿望,老人选择了去给生病的女儿买她最爱吃的香蕉,结果在路上遇到了车祸。他只能在临终前,将这染着鲜血的最后的父爱,委托自己忘年之交的昴流代为转交。
女儿在父亲的死亡面前幡然醒悟,带着一家人前去父亲的陵前祭扫,夫妇二人在路上诉说着心中对老父亲的无限愧疚。然而失去的时光却再也不会回来了……
漫画中的故事虽然略显极端,但在当时的日本,同经济危机一起到来的养老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970年开始日本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年加速。尤其从1990年以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了更显著的增加,直至2017年,占总人口比例较1985年增长了2倍之多。
如今,很多人只看到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之处,将今天的日本奉为“老人的天堂”,却没有看到日本政府为了建造“天堂”花费了多么大的财力物力。还有这个“天堂”背后,也仍是“老龄少子化”社会进程不可遏制的加剧,以及国民年金(日本的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与供养人数比例的逐年下降,最终将导致现在的年轻人未来面临“老无所养”的问题。
日本一直致力于探讨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创造合适的工作机会和工作环境,以缓解政府养老的压力
不仅是在日本,在中国养老问题,也是我们每位国人都绕不开的话题。近年来,社区养老成了最流行的养老模式。而日本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泡沫破裂后的日本,浮华褪去,突显出社会问题仿佛一场台风席卷过后,昔日的辉煌被连根拔起,系数摧毁,留下了一地的狼藉不堪。在遭遇了经济上的重创之后,日本民众陷入了空前的迷茫之中。尤其是1995年,可谓是自泡沫破裂以来,日本又一个倒霉的年份。在这一年里,阪神大地震、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等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阪神·淡路大地震”,被称为日本战后50年来所遭遇的最大一场灾难
震惊海内外、骇人听闻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这些问题,也并非在一天时间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只是先前经济繁荣的光环,暂时掩盖了一切黑暗的角落。
这里就以“新宗教问题”为例。
今敏导演的名作《红辣椒》中,也对日本人的信仰危机进行了辛辣讽刺
“沙林毒气事件”的始作俑者——日本邪教“奥姆真理教”的兴起,恰与日本泡沫经济萌芽、发展直至破裂的周期相重合。其实不止奥姆真理教一家,自二战之后,日本就出现了许多所谓的“新宗教”。
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之下,很多日本人无处安放的迷茫,便寄托于这林林总总的“新宗教”之中。这些新宗教甚至在1951年成立了“新日本宗教团体联合会”,还在1953年3月9日被日本政府批准成为了财团法人。
然而在繁荣与合法化背后,与宗教团体相关的丑闻,却是总是接连不断的。例如1980年“远东基督教会—耶稣的方舟”教团的10名女信徒集体失踪案件;还有1999年的“生命空间事件”,该组织宣扬的击打头部疗法致信徒死亡,领袖高桥弘二却把死者制成了木乃伊,并宣称对方还活着,最终被判刑入狱。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终于被宣判死刑的“奥姆真理教”领袖和涉案成员
在《东京巴比伦》第4卷中,CLAMP也为我们揭露了这种所谓的“宗教团体”的愚昧,给青少年带来的有形无形的巨大伤害。
女学生桥本邦子因为遭受了校园霸凌,倾诉无门,投向一个信徒主要由青少年组成的宗教团体,面对像音乐老师一般平易近人的教主倾诉自己的苦闷。然而这却是一个看似温柔、实则泯灭人性的团体,教主久美子老师要求大家把一切过错都归咎于自己不够努力,并宣扬只有努力祈祷,原谅欺负自己的同学,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因为这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却让欺负邦子的同学越来越得意忘形。终于,邦子在一次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抗,却被对方刺伤了脸颊,留下终身难以治愈的深深的疤痕。而此时的久美子老师,在卧底的昴流面前,却还在说着“全都是因为邦子她不够坚强、不够努力”的鬼话。
学校的忽视指责,邪教团体的洗脑,最终给青少年留下了无法磨灭的阴影。而在现实中,甚至更有可能危及更多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沙林毒气事件”之后,日本终于开始重视对邪教的治理,也对宗教管理法案《宗教法人法》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加强,并在2011年再次修订该法律,将政策进一步收紧。甚至在1999年,在各地方成立了“奥姆真理教对策相关市町村联络会”,并在同年12月,通过了“对实施无差别大量杀人行为的团体进行限制的相关法律”。
而如何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清醒冷静,拒绝被邪教或金融骗局洗脑,却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经济复苏后的日本,我们看到了什么泡沫的破裂,并非全是坏事,至少它让日本人看清了一个事实——“虚实结合”才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在资本的喧嚣中保持清醒理智,回归制造业,将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才能让经济体系恢复良性循环。
而如何从日本的过往中吸取教训,对于经济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对策,危机过后又是如何重新振兴经济的,日本国民身上又有那些显著变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现在,在日本人当中,虽然仍有着对高端品牌的固有追求,但是进入新千年以后,日本人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巨变。由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为代表的学者,在2001年提出的“断舍离”概念,很快在日本掀起了热潮。这让日本民众逐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喧嚣冗余的物欲说再见,重新回归内心的平静。
当然,告别疯狂的物欲,也不等于全无欲望就是好事。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会》中,也阐述了现今日本,年轻人失去上进心,不结婚也不卖车卖房,过着无欲无求的生活的现象,以及对这种现象表明了担忧。
结语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
揭露和批判,并不是CLAMP的最终目的。在那个充满短暂辉煌、却又令回看之人唏嘘不已的荒唐时代,CLAMP在《东京巴比伦》的漫画中,用主人公的“善”,承接了一个个“灵异事件”背后巨大的悲伤。她们以温柔的笔触,化解了故事中的矛盾,也让人们在感动之于不禁反思——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生活重新恢复昔日的美好?
“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是脚踏实地拼命过好每一天的、‘普通’的‘生活’着的人们。
每天要早起,
每天要上学,
每天要工作,
哭泣着、欢笑着,
烦恼着、痛苦着,
但却拼命的面对‘现实’而‘生活’下去……
如果你们要嘲笑这样‘普通’的人们的话,
你们能像那些‘普通’的人们一样,‘生活’下去吗?
————————————————
参考书目
《失去的二十年》(作者:池田信夫,出版时间:2012年5月)
《广场协议后的日本经济》(知乎)
《日本的新兴宗教——深入了解》(作者:岛田裕巳,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低欲望社会》(作者:大前研一,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MBA智库·百科词条——《非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