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南京南湖小区什么时候拆「南京南湖美食」

来源:   2023-08-18 16:17:29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

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更把梦想与现实的交相辉映

藏在了万家灯火的深处

今天叶子就带你一起

透过小社区感受老南湖的大变迁!

40年见证·增梯出新!

12月11日上午9时许,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文体社区育英村16栋51号居民彭永红和老伴儿倪其生拎着从迎宾菜场买的菜,踏入楼道电梯,按下6楼,电梯直达家门口。

市民在迎宾菜场买菜,改革开放后市民的菜篮子更多样

彭永红今年64岁,右腿患有先天性的髋关节脱位。“腿脚不利索,以前一周下不了几趟楼。我们自掏一万八,政府补贴了20万,去年11月动工,今年8月完工,我做了多年的‘电梯梦’终于实现了!”

“不止是装电梯,上个月开始,育英村开始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倪其生指着窗外已经搭起的一排绿色脚手架告诉叶子,“去年社区的文体村和利民村已经完成整治,我去老同事家看,晾衣架、空调架、防盗窗都是新装的,楼道内墙、房屋外立面全部重新粉刷了,小区还新增了好多停车位,增设了游园绿地。过年前,我们小区也会旧貌换新颜!”

40年见证·回城安居

育英村所在的南湖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住宅小区,被人们称为“新兴小城市”。

“下放户家家有,不是亲就是友。”原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研究室主任陆玉龙介绍,1982年,为解决下放回宁人员及部分城市居民的住房困难,南京斥巨资在水西门外建造南湖住宅区,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

40年前,

回宁知青的居住环境困难

“1979年从泗阳回到南京后,我们一家六口人在玄武区后宰门清溪路的河边平整出一块土地,用羊毛毡和木板搭起了30多平的坯棚,兄妹四人和父母一家六口蜗居其中。”今年63岁、家住康福村16栋58号的朱金成告诉叶子,坯棚冬冷夏热,80年代初的一场大雪,还险些把全家人栖身的棚子压垮。

城市居民住房十分紧张

“我家当时住在峨嵋路的汽车附件厂宿舍,和另外一户人家住一个套间,共用厨房卫生间。”

“我家住朝天宫西村的南卫巷,一家三口居住面积仅10平方米出头。”

“我家住清凉山附近的南京轧钢厂宿舍,上厕所要跑几百米。”

……

南湖小区第一代居民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他们搬家前的住房情况。

1984年12月,朱金成拿到新房,结束了一家人蜗居河边坯棚的历史。“房子有60几个平方,3个房间,敞亮!我家搬来的时候小区还没完全竣工,周边还有鱼塘和田。”朱金成说,站在自家阳台上,他眼看着小区一天一个样,“路灯装起来了,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

到1985年12月小区举行竣工仪式时,周边邮局、洗澡堂子、露天菜场、农业银行都有了。”

“南湖小区还是南京第一批通燃气的小区。”

今年68岁、家住文体西村2栋3号的查日升回忆道,“我家1984年8月搬到南湖时,家里用的还是液化气。1985年底,小区通了燃气,灶台是铸铁的,金龙牌,一度气只要7毛钱。”

基础设施在变,小区周边环境也在变。

“我80年代刚搬家时,南湖是被围起来的,里面杂草丛生、蚊虫繁衍。”家住利民村2栋的邓秀贞回忆,后来建邺区对南湖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2003年开始修建南湖公园并向市民开放,此后南湖逐渐成为小区居民的休闲娱乐之地。

南湖小区是南京主城跨出城墙发展的重要一步,引领了南京的城市化进程。近十年来,小区的基础设施逐渐老化,南京及建邺区政府的一次次改造出新,让老小区焕发了新生机。

“我们小区第一次出新是2007年。我家住顶楼,那会儿下雨天房子已经开始漏水了,我特意爬到楼顶看工人施工。隔水层掀掉后铺,他们先铺了一层羊毛毡,又铺了一层隔热板。直到今天,我家下雨再也没漏过水。”康福村居民邱金发回忆。

2014年青奥会前,小区第二次出新,外立面经过粉刷后焕然一新;

2014年,小区所有楼道都安装了楼道灯;

2016年,小区所有单元加装了防盗门和监控。

40年见证·周边环境也靓了

“小区周边环境持续提升。”文体社区党委书记吕欢说,小区附近的幸福河,曾是条黑臭河,沿河的康福村15、16栋以及利民村13-17栋居民夏天不敢开窗,2010年开始幸福河先后经历多轮整治,如今已经水清岸绿。

文体西街曾经小摊点集聚,自行车都难行,去年街巷整治后,不仅集聚了胖子砂锅、肥肠面馆、陈家鸭子等美食,还可双侧停车、两股道通行,已成南京美食一条街。

1985年,朱金成搬到南湖小区不久,和两岁的儿子在南湖广场的母女情雕像前拍下了家中第一张彩色照片。如今,朱金成的孙子已经6岁。“明年,我们小区出新后,全家人要一起再拍几张合影,记录崭新的一刻!”

编辑:叶子

撰稿:鹿琳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