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魏公村 新疆人「魏公村 竟然得名于维吾尔族 」

来源:   2023-06-18 18:16:31

魏公村,位于海淀区东南部,西三环北路东侧,曾名谓务村、委兀村、畏兀村,得名于维吾尔族。


“畏吾”实际上是“维吾尔”的古代音译,这里原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的聚居地。那么为什么会有维吾尔族人在这里群居呢?据清代乔松年所著《萝摩亭札记》中记载:畏吾村“本西域畏吾部落,元太祖来归,聚处于此,以称村焉。”查礼所著《畏吾村考》中记载:“京师西直门外八里有村名畏吾。”

甘州回纥公主壁画

维吾尔族的祖先是唐代时居住在我国北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hé)人。回纥,于唐宪宗时改名为回鹘(hú),是铁勒的一支。铁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其分支甚多,散布在大漠南北,东至贝加尔湖,西至中亚的广大区域内。铁勒秦汉时名丁零,南北朝称为高车、敕勒或铁勒,隋唐时称为铁勒。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派兵消灭了薛延陀后,回纥酋长即请求归附唐朝,成为唐朝的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朝政府在漠北设置六府七州,以回纥为瀚海都督府,封其首领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吐迷度又自称可汗,建立回纥汗国。后来回纥逐渐强盛,其领土东至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成为漠北的强大汗国。回纥汗国一直与唐朝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与唐朝友好往来,并多次出兵助唐朝消除内乱。唐代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纥汗国被铁勒的另一支黠戛斯推翻。后大部分回纥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称为甘州回纥;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称为西州回纥;一支南迁至今内蒙古。迁到西州的回纥人,曾建立高昌回纥政权,后被蒙古族征服,于元代时改称为“畏兀儿”,就是今天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祖先。

高昌回纥人

畏吾村就是蒙古族在回纥人中挑选的强壮的青年人作为战斗的力量,这些人在战后不愿回到新疆吐鲁番,于是就在这里聚集定居下来,并用族名命名自己的村镇。

贯云石画像

畏吾村中曾诞生过不少优秀的人才,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贯云石(小云石海涯)、廉希贤、廉希宪等等。元朝统治者利用这些维吾尔人为自己的政权服务,蒙古族的文字就是成吉思汗请畏吾儿人塔塔统阿利用畏吾儿字母制定的,对于推行国家政令和发展蒙古族的文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魏公村内有大慧寺,又名大佛寺,创建于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由司礼监太监张雄出资建造。明代嘉靖年间,太监麦某(史考应为麦福)在寺旁增建佑圣观,寺观合计殿宇共183间,占地面积421亩。大慧寺后堆土砌石为山,高达十几米,其上建有真武祠,因明世宗时推崇道教,太监怕佛寺被毁改为道观,故而将道观建在佛寺中,以求保全。

大慧寺大门

大慧寺的主要建筑是大悲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其中供奉铜制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高达17米,是北京地区最大的铜佛像,因此百姓俗称此寺为大佛寺。大佛和其前的两个胁立菩萨毁于日本侵华时期,现在新绘的木胎立佛是解放前补制的。殿内枋柱插头处均安放彩色小佛,东、北、西三面山墙前,还塑有28尊诸天神像,像高均为3.5米,神态各异,逼真传神,造型生动,为明代泥塑的上品杰作。28诸天后的东西墙壁上绘有一套大型彩色连环壁画,其情节是描写一个普通人积善成德,最终得道的故事,线条描绘流畅,生动细致,色彩多用红色,鲜艳夺目,题材新颖别致,人物姿态传神入微,是我国明代壁画的佳作。大悲宝殿集明代建筑、雕塑、壁画三大艺术杰作于一身,于1957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大悲宝殿曾发生火灾,幸被及时扑灭,只将部分梁枋烧焦,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慧寺彩色塑像

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都曾重修大慧寺,并保持寺庙原貌,清末光绪以后逐渐荒废。解放时尚存山门、照壁和东西配殿等建筑,现只留下大悲宝殿保存在钢铁研究总院院内,殿前两侧新建了东西配殿,但周围均为新建楼群,出入不便,难于对外开放。

魏公村路,全长1200米,宽17米,东起中关村南大街接学院南路,西至西三环北路,原为街巷土路,1956年改建为宽5米的沥青路,1985年建成现状。大慧寺路,东接高梁桥路,西至白颐路(今中关村南大街),全长1200米,宽15米。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