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收紧对楼市的影响「货币存量」
来源: 2023-05-13 08:17:02
2021年,楼市调控手段迭出;2022的上半年,救市调控千方百计。
年过半途,尚有秋冬,笔者送四字批语:且得折腾。
怎么个折腾法?笔者的观点已在标题。
今日推文,关于楼市和行业,总结上半场,写写下半场的短与长,从全国再到杭州这只麻雀。
| PART 1 |
上半年楼市数据出炉,蝉联领跑全国土拍成交额的杭州绝对是最抗压的市场之一,在二线城市里甚至不用加之一;
这意味着杭州市场的情况足可以反映全国主要城市的楼市状况,大白话说,尖子生的考分能反映卷子难度和普通娃的成绩。
杭州的半年成绩单,根据透明售房网的数据显示:
▲近7月杭州新房签约数据,数据来自杭州透明售房网
杭州2022年1-6月,十区新房成交近5.2w套;
▲数据来自杭州贝壳研究院
仅就住宅而言,供应4.1w套,成交3.4w套,其中6月冲刺贡献明显,k11、海潮望月、IFC、杭珹等热点楼盘开盘总算给市场打了一针鸡血,尽管如此,去年年中新房成交11.5w套,同比砍了2/3;
量虽跌,均价走高,显示了明显的分化,越贵越被偏爱得有恃无恐,越容易得到的无人问津,临安、富阳去化周期飞速拉长;
▲数据来自杭州贝壳研究院
二手房不用说了,不管是17w套还是20w 套的统计口径,杭州库存高毫无疑问,517新政后六月成交了6700多套略有拉抬,但放在去年上半年,这个数据着实不及格,加上后续的交付供应,就算回到8k-1w的成交,正常房源去化也得两年多;
▲十区2021至今二手成交数据,来自杭州贝壳研究院
土拍方面,看数据还是很争气,两轮出让金收入达到1383 亿,但经过第二次土拍之后,第一次土拍中“杭州走出独立行情”的论调几乎不见了;
▲杭州二轮拿地各房企情况
事实证明,更多是沾了滨江和一众兄弟的行情,笔者认为有赖于“生活品质之城”时期本土房企的品控口碑,以及滞后的城建速度(浙江省会到今年地铁才组网);
如果像郑州那样盖楼到处烂尾,像南京一样2000年地铁就开工,杭州未必有“还在发展快车道”的故事可讲;
数字不会骗人,杭州已是学习委员一般的成绩,然而和去年比依然下滑严重,放眼全国,其他城市数据的惨想必不用笔者罗列;
市场将倾,泥沙俱下。
| PART 2 |
▲惨了大半年的房地产
为了救市,上半年从3月下旬开始,各地开始出台显著的楼市松绑,中央相继降准降息,地方上跟进降首付比例、LPR下调、以农作物换价、郊区不限购、二三胎多一套等等措施;
但数字不会骗人,国家统计局数据商品房投资、销售、景气指数1-5月躺得很平,6月数据中旬出,不出意料因为6月的冲刺应该稍微会好看点,但难掩颓势;
▲惨了大半年的房地产
笔者总结各地前半年的救市,在供给端出招,无论是钱还是货,效果已然不好;
钱上降首付比例、降LPR给的优惠非常有限,货上烂尾担忧和质量不忍直视的期房导致的信任危机严重;
老百姓怕了也学聪明了,知道分化明显,那就不出兔子不撒鹰,只买保险标的,甚至因为远高于2015救市的新房门槛,这些操作变成了给富人省钱的措施,真刚需倒买不到房了。
发了一定量的水,5月的M2已经抬到了一年前的水平,M1却还是不温不火甚至走弱,反弹的态势不明显,经济修复基本面仍然需时间,这意味着老百姓捂紧钱包不放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企业部门还要回血,居民部门大上杠杆的意愿不强;
▲M1(狭义货币总量)/M2(广义货币总量)曲线
前半年的总体概括:经济刚出泥潭,大部分人无暇顾及买房或观望情绪浓烈,货币救市效果有限,再次放水容易南辕北辙。
用杭州举例,大白话说,货币放水,不是想看杭珹、K11、IFC这么几百千余套房子被富人用更低的资金成本拿走,而希望临安、富阳、临平、萧山郊区的平价房去化快起来;
这样又解决大量刚需住房,又稳住周边土地价值让开发商愿意拿地,财政细水长流,周边吃到利好,这才能良性循环,而不是把本来发展极高的房价又做出一个珠穆朗玛峰来;
事与愿违,水都蓄到了城市核心板块,结果豪宅品质改善化,改善二手价格倒是豪宅化了,郊区预期冷透,画饼不香,城市化长线的蓝图怎么推进?
| PART 3 |
因此,笔者大胆预言楼市的下半场:短期即下半年货币手段会全面转向财政手段,出台的政策要在需求端大做文章,尤其是第三季度。
简单来说,定向给就业,给收入,给资格,给钱包信心。
就业端,要让城里过剩的劳动力下沉到县城,北上广深只是中国的封面,2.5亿乡镇人口,算上农村7.5亿,贡献了1/5GDP的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
城镇化城镇化,不能光有城,荒了镇,但大多数县城的资源给的远远不够,城建水平像90年代;
既然20多个主要城市的市区注定吃不完这些人口,良性的“纾解”是必然的,这方面发改委和国务院在5月已然定调,县城是这次投资基建拉抬经济的着力点;
收入端,给企业减税退费,给老年人提退休工资、医保,居民发消费券这些基本的没什么好说,郑州棚改给“房票”的操作各地会纷纷效仿,最近张五常先生向中央提出建议,从土拍收入切出部分转化成购房券,这也是个很新的思路;
给资格,这个和城市关系最大,房价不能暴跌,注定要给富人放松放宽限购条件,让他们多买、容易买,日后多交税,在持有端调控;
理性地看待,富人去买好的新房,二手高价接盘的会少,投资客总把历史最高成交价当小区均价,以几乎丧失流动性的代价筑起价格壁垒,搞虚假繁荣;
抽调接盘的富人去往新房池子,不是顶级资产的价格迟早会回到理性价值,这对真的改善买二手也是好事,说真的,让一个富人更富,换10个普通人少当冤大头是好事。
做大中产阶段,让中间层少付出无意义的资金成本,比不让少数富人更富更符合共同富裕的精神。
仅就杭州来说,改善大胆上拿着钱挑项目,新房的供应多、需求端利好会加码,除了有诚意的房东出售的、自用确定性强、价格不离谱的二手房源可以考虑,其他的安心摇新房就是了
| PART 4 |
再看下半场的中期,3-5年,牵扯到行业和中国后续的经济结构转化,与每个上了车的人也息息相关。
很显然,这两年国家层面想对国民经济“换柱”的心思昭然若揭,如果不是房地产与土地金融绑定太深,地产的今天不会比教培的下场好太多;
借这两天民转公消息的沸沸扬扬来说,为了教育公平下了雷霆手段,高层的目的也十分明确,一切阻碍年轻人生娃的压力都要力克,关乎国运,房地产不会例外。
如果中国经济想细水长流,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大量民企融资来自外债的情况是不可容忍的,这意味着经济内循环可以被跨国集团干预,发展红利还要海外被分一杯羹;
因此,相当部分民企的暴雷、收缩、被并购是必然,时势不可违,残酷但确实活该;
教员曾在建国初期推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这在如今行业的整顿上也适用。
▲2022 1-5月中国房企拿地与面积前10强,几乎国家队
这半年的数据显示,地产企业国进民退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国家队做事,图利就不是第一位了,双轨甚至三轨的道路铺成明晰:
1、豪宅一轨,富人的扛通胀工具,日后在富人间流转,不流转也可以作为资产的抵押品,例如上海的老洋房、翠湖、徐汇滨江、汤臣一品,就当买古玩字画了,价格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给,和大多数人没半毛钱关系;
2、商品房一轨,部分活下来的优质开发商和国企每年做一定量商品房开发,剩下的转型代建、服务、租赁、下乡等等,至于财政不够,轨铺完了税还会远吗?
3、保障房一轨,国企占据大半商品房市场以外,会加快保障房、共有产权房建设,同时投入到有强产业、能聚集起人的县城、乡镇,比如义乌、曹县、慈溪、横店等等,当然大部分人口外流的三、四线地区,没有拳头产业老龄化也严重,注定没落;
以上的判断来自我国三部分的宏观杠杆率结构,企业和居民部门已经不堪重负;
▲近10年宏观杠杆率三部门情况,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
意图通过投资基建带动经济,就需要政府部门扛起来杠杆,通过一定财政赤字货币化,直接下场去耕耘更细分、更下沉的市场,让人员、企业在经济里转起来就不会滞胀;
大白话举个例子,比如说永康五金业很强,但城建、教育、医疗、康养配套没跟上,发迹的小老板不会将这里的房产视作投资,如果把永康的配套和城建做起来,全世界做五金行当的都往这跑,人口流入,城市上升,房产就可以锚固住一部分人,别都挤到杭州、上海;
当然,这还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权宜,等产业升级的时间,等居民收入上升的时间,等“消费”的马车可以替代“投资”来奔跑的时间。
软着陆的精神在于,不是让人跳下去,而是让地坪升起来。
| PART 5 |
不管怎么说,当货币转向财政调控,政策市转向探索需求,抓住稀缺标的或是粉盘上车,下半年是切切好时机;
复苏虽尚早,筑底已明朗。
-END-
文/一叶 编辑/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