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塘五约微改造「泮塘五约」
来源: 2023-04-05 14:17:04
■泮塘五约微改造后重建的青砖屋里举办音乐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左为屋檐下有飞子的房子。右边房子没有飞子,不防水。
■左为民居用木把手。右为“铺首”,祠堂大门才用。
■左为传统的脚门。右为新建的脚门,不够高,底下不留空,门没有折叠。
广州第二个历史街区微改造,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
泮塘五约微改造众人评 之1
入秋后一个月明星稀的周六夜晚,广州老城区,有清末“岭南第一景”之称的荔枝湾的一条千年古村,东边,一条窄窄的麻石街上,一座有着坡屋顶的青砖屋里,传出隐隐的吉他声与吟唱,近百名年轻都市男女,或站立,或席地而坐,30名独立音乐人渐次走上小小的舞台,抱起同一把吉他,唱出自己创作或自己喜爱的歌……
这是一场名为“30人30曲”的小型音乐会,票价“随你付”,组织者小吉是在西关大屋长大的广州仔,他更愿意称这是一次音乐爱好者的聚会。
同一个夜晚,在古村的西边,距青砖屋只有几十米,荔湾湖边上的一个小广场,传出“咚咚锵、咚咚咚咚锵”的声音,原来是古村专门存放舞狮、龙船用具的三官庙旧址里,三名村里龙船队音乐组的后生在练习;响亮的锣鼓镲声吸引了荔湾湖公园里路过的大人小孩子,他们或在门口好奇地张望,或干脆走进屋里,端详起村里的一些老照片;屋外老树下,几位村民耍起了祖辈相传的蔡李佛拳……
这一场现代与传统、本土与外来的“对台戏”,演绎了古村微改造后的新故事——
泮塘五约是继恩宁路之后,广州第二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改造项目,作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的试点项目,广州第一个自下而上引入公众参与,先征求意见再做设计的微改造项目,从社区营造到新的文创旅游区的运营,泮塘五约可以为广州乃至全国的城市更新提供什么镜鉴?
新快报邀请了四位专长、教育背景各异,跨越50后、70后到80后的建筑师评点改造;另一方面,征询村民、居民、商家、游客、市民意见,从空间改造、文化传承、服务设施、公众参与、社区管理等多元维度、不同视角评估泮塘五约微改造的得失,并为其进一步提升与长远的发展集思广益。
10多年拆迁亟待修复 空间改造:保持风貌、延续场所精神
泮塘所在的荔枝湾自汉代起就是皇家苑囿、行商园林之地,南汉末代帝王刘鋹御花园“刘王花坞”所在地“半塘”,就是今日的泮塘。泮塘五约是广州历史城区中少有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聚落,被列入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
过去10多年间,泮塘五约数度拆迁,后又停滞,留下残垣败瓦,已征收的老房子年久失修,亟待修复或重建。
2016年,泮塘五约被列入广州首批微改造项目,荔湾区旧城改造项目中心为建设单位,并委托荔湾区建设项目管理中心承建,共投入6000万元,修缮建设各项基础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改造和活化公产建筑,结合立面整饬和街巷景观设计,整体提升五约村的风貌。同时打造“最广州”文化旅游慢行道重要景观节点。
泮塘五约有约487个门牌号的房子已被征收,将活化成为文创休闲空间,但另有200个门牌号的民居未被征收,业主选择留守或出租。微改造设计单位之一的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下称象城)徐好好希望:
“改造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以保持原有风貌为原则,对危房进行结构加固或重建,对位于主街的危房使用原有材料如青砖进行修缮或重建。通过对地方材料与结构的选择性保存与再现,突出建筑的历史价值和空间品质;要通过三官庙、五约亭等历史节点维持明清以来的公共空间体系。”
微改造保留泮塘特色
建筑师提出五方面改进意见
“微改造后我们村漂亮了好多,比以前干净整洁了好多。广场变宽阔了,各家各户的门面变漂亮了,老人们也有地方可以坐一下。”(村民)
“微改造还算做得不错,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但同时保留了泮塘以前的特点,泮塘的建筑物大部分属于清朝,这个特点保留了下来,我觉得不错。”(村民)
“我觉得这次比较好的是,它原来的建筑是一层,它重建就是一层,不会建高了。”(居民)
“这次微改造好啊,环境变好了,路好走了,现在也多一些人来买菜。”(路边菜贩)
“外面做了整饰,很多危房拆了重建,我经常来,现在当然比之前漂亮了很多。”(游客)
“对古村的肌理、尺度和村民、居民有足够的尊重,没有破坏街巷的格局和肌理。这是旧城更新的底线,这点没做到的话其他就不用看了。”(建筑师何健翔)
“没有破坏原来的肌理格局,把最当代的,放最里面,越有新意的越往里藏。比较感动的是看到好多用心的比例和构图。作为设计师和在广州长大的市民,我彻底不白来。”(建筑师靳远)
大部分接受采访的村民、居民、游客、建筑师,都基本肯定了泮塘五约的改造;但是,不少建筑师、居民也从岭南建筑特征、通风透气、公私边界、微改造应先定功能再做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并对微改造的机制进行了反思。
而在历史地段的更新中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设计师诠释了设计理念与意图。有的建筑师对几个重要节点进行了形式上的审美解读,揭示了形式背后的意味;有的建筑师则对在传统基础上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岭南建筑特征
贴青砖片、重砌旧砖
汤国华(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及理论博士):
青砖表面被机械磨损后,失去表皮保护作用,就会生霉菌或生青苔。传统建筑砖墙的青砖是经过处理的,不会发霉,经百年风雨冲洗,仍很干净,就说明了它们表面有隔水透气的保护膜。
红砖屋贴青砖片,不真实,没有必要,凡是砖墙都要透气,用水泥砂浆贴青砖片不透气,就会发霉,生青苔,慢慢风化;如果用石灰砂浆贴的话,就没有霉点,可以透气。
买旧青砖重砌,老砖经过加工,水磨,表面不作处理,也会发霉。但用石灰砂浆砌,就不会发霉。
设计师邢懿:传统建筑当中水磨青砖的表面是否经过处理,这个可能得经过材料本身检测才可以确认;常见的材料如果表面有憎水的效果,除了材料本身孔隙小,要不就是外表面有憎水的材料涂层。
红砖的表面贴青砖片,有些是施工过程当中的失误导致的;外墙当中所用的粘结材料,大多是水泥砂浆,这个的确是设计当中考虑得不够细致。
●檐口飞子
汤国华:广府建筑封檐板前面还有飞子,功能上是防水,不让水飘进来。广府飞子只有“鸡胸飞子”一种形式。当然某些档次低的民居不做飞子,毕竟造价高。这个没有做飞子,就防不了水了。
设计师李芃:这里的民居是没有飞子的,所以我们也没有做。另外,飞子主要的作用,是改变屋面排水最后的一个坡度,让雨水可以飞得更远,而对于五约村来说,巷子相对较窄,建筑之间距离较近,增加飞子的话会不太妥当。
●门扶手
●脚门
汤国华:脚门是里面可以看到外面,外面看不到里面,因为里面地面比外面高一点,外面的人看不到我,我可以看到他,有私密性;第二,下部最底留空隙透气,传说以前乞丐从这里把钵头伸进去要饭;第三,要折叠,分成四块,可贴墙,不阻碍出入。
汤国华:这种扶手叫“铺首”,祠堂大门才用的,民居不应用这种,应用木把手。
设计师李芃:由于项目的特殊原因限制,这些门统一购买的成品。
汤国华:仿古就一定要地道,讲章法,要不然就不要仿,去做现代的东西!仿古不能传递错误的信息,让后人误以为是这样,也跟着这么做,这样不行的嘛。
(下转04)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方汝敏 通讯员:王婷婷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何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