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鲁迅北漂14年 2次买房 仅3个月工资买下400平方米8间房

来源:   2023-01-16 12:19:03

以笔为刀的文学巨匠鲁迅,也曾是众多北漂一族的成员。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北京城生活工作了整整14年。

在这14年的北漂生活中,鲁迅竟然先后两次买房安家。后世学者曾有专门研究鲁迅买房问题的,研究其中的借贷问题,发现鲁迅第二次买房花费的800银元,大约不过是鲁迅3个月的工资罢了。

作为一个北漂,鲁迅为什么能够只用3个月的工资,就在北京城买房安家呢?

鲁迅

到北京的第一夜,鲁迅睡在桌子上

1912年是民国元年,4月份,民国首都从南京迁往古城北平,是为北京。5月,当时籍籍无名的鲁迅动身从南京来到北京,暂住在绍兴会馆里。

这里科普一下什么是会馆。古时候常有外地进京赶考的学子,因为人生地不熟语言交流困难,备考期间难以找到个满意的落脚点。倘若遇上奸商黑店,甚至严重耽误科考大事。还有一些初来乍到做生意的外地人,也面临着进京赶考学子的这种困扰。

于是,一些早就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的外地富商就组织起来,捐钱买地盖酒楼馆驿,用来帮助初来京城的同乡,这便是会馆。这些会馆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就已有之。一般设立在首都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

绍兴会馆老照片

绍兴会馆最早建成于清朝道光六年,即1826年,最初叫做山阳会稽两邑会馆,主要是给江浙一带的山阳县、会稽县的学子、客商提供便利的。从会馆名字就知道,这牵头组织建立会馆的人大概是出自山阳县和会稽县的头面人物。

这间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老旧会馆,鲁迅在这里一住就是七年之久。说来也巧,鲁迅家族和这间会馆颇有故事——当年清廷翰林院补缺,鲁迅的爷爷周福清就住在这家会馆里备考。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

鲁迅住进来的时候,科举制早已经废黜多年,绍兴会馆也不如从前那般兴盛,显得日益破败荒颓。鲁迅刚住进来的那个晚上,床上的三四十只臭虫就好生招待了这个风尘仆仆的绍兴人,即便是舟马劳顿困意十足,照样被咬得辗转难眠。

迫不得已,鲁迅抱着铺盖卷,在房间内的一张大桌子上度过了初到北京的第一夜。

“中国原本是一个没有门窗的铁屋子。假如这座铁屋子万难破毁,里面又躺着许多熟睡的人们,这些人最终都要被闷死。”——鲁迅

彼时的鲁迅在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挂着闲职,平日靠手抄古代碑文和彻夜痛饮来消遣。这是鲁迅人生的低潮时刻,他产生了关于“铁屋子”的感慨,而这个奇妙的比喻,或许和绍兴会馆那些沉重压抑的老建筑不无关系。

这一点,为了生活蜗居在潮湿的地下室、廉价的出租屋里的人们,最能够感同身受。

鲁迅

鲁迅第一次买房:13口人住21间正房四合院

在绍兴会馆住了七年,1919年,鲁迅终于在北京新街口的八道湾11号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一套三进式四合院,21间正房,算上厢房耳房,总计30间屋子。此外还附带一个小花园加一个小跨院。

四合院的主人喊价3500银元,但是鲁迅的钱并不够。因此他是和二弟周作人一块合买的。然而周作人此时也是银根紧缩,一时半会也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兄弟俩征得母亲大人的同意,把绍兴的老宅给卖了,换得1000银元。算来算去还是差了大几百,于是鲁迅又跑去银行申请了为期三个月的短期贷款,贷出来500银元,凑齐了房款。

周作人

当时北京城的房屋交易信息都掌握在中介人士手里,兄弟俩想要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也不得不拜托中介。

按照那时候的惯例,买主得按照成交价的3%付中介费,而卖主得按照成交价的2%付中介费。四合院的主人有些不地道,觉得说好的3500银元有些亏了,想要坐地起价,幸亏被鲁迅兄弟摁住了。

不过作为交换条件,他该出的那份中介费,也落到了鲁迅兄弟头上,即3500银元的5%——175银元。

一枚银元——俗称“袁大头”

房产交易,北洋政府也得依法收税。除了契税之外,为了教育事业得从你这收税、给教员开工资也得从你这收税、议会开会的经费也得从你这收税,各种理由加起来,鲁迅兄弟俩得交3500银元的5.2%——182银元。

别忘了鲁迅还去贷了款,当时的贷款利息极高,三个月短期贷款利率13%,鲁迅借走500银元,三个月以后他得还565银元。如果折算成年利率,那就是52%了,好家伙,迅哥儿莫不是借的高利贷?

民国初年京城大片大片四合院

总的来说,这一套四合院价值不菲,售价3500银元,中介费用175银元,交税182银元,另外还花了115银元进行现代化改造——新铺了条自来水管。

民国时期物价波动频繁,若按照一个银元换算现在的150——300元看,这一套四合院鲁迅兄弟俩最少花了60万元,最多花了120万元。

当然了,换算总归是不准的,还得看兄弟俩当时的收入水平。

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挂职,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月薪300银元。而二弟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当教授,月薪240银元。如果再算上兄弟俩的稿费,那么他们各自的月收入至少在500银元以上。

这样看,一套售价3500银元的大型四合院,兄弟俩合力是完全供得起的,而且压力不大。虽然说根据史料研究,鲁迅在购房行为期间曾有过多次向友人或商业机构借款的事儿,但凭兄弟俩的本事,买房产生的债务问题,哥俩只需要半年多时间就基本解决了。

放在现在,能在半年内偿清房贷的人,都是何方神圣?

鲁迅影视形象

兄弟反目愤然搬离,鲁迅第二次买房

气派又宽敞的三进式四合院,鲁迅只住了短短4年。为什么呢?因为兄弟俩吵架了。关于兄弟二人反目的原因,史学界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总之,鲁迅在1923年7月19日,给二弟周作人写了一封绝交信以后,就愤然搬出了四合院。

1941年,周作人和妻子羽太信子抵达东京

1924年5月,鲁迅开始了第二次买房。

这一套房子也是一处四合院,只不过比起之前那套就小得多了。规模400平方米,有六间正房和两间厢房。当然了,房子大不大主要看参照物是什么,跟咱们的比那迅哥儿的新居真是阔气非凡。

这套四合院位于阜成门一带的西三条胡同21号,即今天的鲁迅博物馆内。新居落成,鲁迅的老母亲和发妻朱安就被接来一起住,鲁迅本人则在1926年南下,另谋差事。

迅哥儿的第二次买房,房屋售价800银元,算上后续的装修改造费用,怎么也不会超过1000银元。

鲁迅友人许寿裳

但是,和第一次借钱买房一样,这一次鲁迅买房的钱还是找朋友借的。好友许寿裳和齐宗颐各借给鲁迅400银元,也就是说,鲁迅在北京的第二套房,是靠俩好友才全款拿下的,只有装修钱是自己当时那得出来的。

鲁迅有着寻常人羡慕不来的高收入工作,但是他的开销却不小,因此常常存不下钱来。他要供养自己和许广平一家衣食住行,还要给母亲和朱安生活费,此外购买书籍以及给自己孱弱的身体看病,都需要大笔支出。

虽然高收入,但鲁迅确实低存款,因此总是要借钱,但也总能很快就把欠账还清。

这一套售价800银元的四合院,不过是鲁迅在北洋政府工作三个月的工资而已。

鲁迅和许广平等人的合影

为什么1920年代,鲁迅只用3个月工资就能买房?

一个北漂,三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下一套宽敞的四合院,在京城阖家欢乐,这令人何等艳羡!

试想一下,一处400平方米的房产,诸君需要多少个月的工资才能换来呢?而诸君3个月的工资,显然连厨卫都不能妄想一番。

但,这样粗暴地同迅哥儿相比较,其实不具有可比性。

首先,鲁迅的收入水平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人,即使是放在如今,也是一骑绝尘。

青年毛泽东

1918年时,毛泽东同志也是个北漂青年,他在李大钊同志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回忆起这时候的工作收入,毛泽东同志是这样说的:

“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图为相关影视剧照

8块银元是毛泽东同志在1918年时的月薪,而根据《鲁迅日记》当中的记述,鲁迅家里的一个女佣人,月薪只有3个银元。这也就不难理解毛泽东为何说“工资不低”了。

第二次买房时,鲁迅工资约是350银元左右。根据1923年燕京大学走访北京城郊90余户5口之家的调查数据,平均每个五口之家一年花费135银元,即每月11银元左右。

老舍先生的著作《骆驼祥子》里面,拼死拼活拉车的祥子,一个月就赚10银元。

一个人力车夫在擦拭他的车

这些和鲁迅同时期的人收入水平比较下来,就不难想象,鲁迅这样月薪超过300银元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收入水平了。

3500银元的四合院和800银元的四合院,对于鲁迅来说都非难事,一套有点费力,一套比较轻松。而对于其他人而言,却是毫无却别——都可望而不可即。

其次,那时候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并不是特别兴盛。

鲁迅生活的年代,北京城外来的人口主要是两类——来学习工作的知识分子和做买卖的生意人。前者虽然生活相对体面,但也没有余钱添置房产。而外来的生意人,大多安土重迁,发家致富了讲究一个衣锦还乡,并没有在京城落户的想法。

此外,北京城不如上海租界,没有多少新开发的房产,因此北京城的房地产交易,多数都是“年事已高”的老宅子,比如鲁迅先后两次买的房子,都是传统的四合院,都是二手房。

像鲁迅这样外地人买房子的毕竟是少数,老北京的房产多数还是在当地人中间流转。可以说,那时候的房地产交易,没有什么旺盛的需求,谈不上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

古都北京和上海租界几乎是两个世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时候的房地产没有很强的金融属性。

鲁迅兄弟买房子和他自己第二次买房子,目的都是为了一家老小的居住。这样的买房目的和现在大有不同。那时候的房地产不具有多少金融属性,本质上还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建筑属性,像鲁迅这样的买房人,动机就是单纯的居住目的,根本没有投资升值的想法。

现在房子既有居住的属性,又附带上了金融属性。买房者中既有因为刚需而买房的,也有渴望投资升值的,有时候后者人数还要更多。房子被打上了各种标签,关乎到教育、医疗等等资源,价格焉能不水涨船高?

著名的“六个钱包”理论提出者樊纲教授

鲁迅3个月工资买一套四合院的事情,只是一个有意思的历史小故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