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成都实践值得借鉴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2-02-14 14:39:00
◆徐泽升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向“深水区”迈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完善城市环境管理体系,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在巩固环境质量成效的基础上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成为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难点。这就要求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要向精细化、精准化转变。
“十四五”时期,污染防治政策重心不断从污染治理末端的污染防治向污染治理前端的污染源头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要求。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城市各类末端环境问题已基本解决,治理成效已大幅收窄。运用现代技术、科学思维以及监管抓手,助力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防范转型,成为各地区探索实践的重点。
为了统筹环境管理要素,完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四川省成都市探索以“五步闭环工作法”为驱动实施生态环境调度指挥工作,将传统环保体系中分散的权力、职责、人员、数据等环境管理要素,整合为“现状、科研、决策、执行、评估”五步闭环管理流程,形成能够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闭环工作机制,有效避免了现有环境管理体系弊端。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基于“五步闭环工作法”,依托成都市环境应急指挥保障中心构建了成都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机制,以城市大气环境治理为重点,形成了“信息感知—基本处理—深度分析—处置整改—总结评估”的五步调度工作程序。有效汇集了成都市各类环境监管数据,全方位掌握成都市环境态势,对发现的环境问题能够快速形成治理措施并在限期内完成闭环整改,动态掌握治理措施效能并及时做出调整,实现了科学技术、监测能力与行政措施相结合,不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转型升级。
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改革为契机,拉动城市管理、水务、社区等不同职能网格力量支持生态环境微观治理。以指挥调度机制建设为驱动力,鼓励区(市)、县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了样态丰富、架构灵活的生态环境网格化管理体系,使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落地。
通过成都市开展生态环境调度指挥工作,笔者总结出以下经验启示。
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十四五”时期,城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结合城市特点谋划层次更深、领域更广的环境治理法规、标准及政策。强化法治保障,制定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法规标准,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构建高效的环境治理改善政策,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协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成都市为例,针对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创设了大气污染防治“一号工程”并配套日常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整合全市环境治理力量形成8个专项工作组,调度实施污染问题常态化管控。
立足数据,解决突出问题。整合各类环境监管数据,运用先进技术方法提升数据应用水平,划定重点管控区域,制定重点管控清单,建立重点区域管控专班,实施精准化、常态化监管。以监测数据为依托滚动评价城市环境治理成效,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以成都市为例,通过整合分析监测、走航、激光扫描、遥感等数据,及时判断环境问题症结,再经人员巡查复核及现场处置,实现污染问题闭环治理。滚动评价污染问题治理成效,为城市环境治理决策提供支撑。
创新机制,完善保障体系。构建多要素、多领域运行的生态环境调度指挥机制,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系统支撑。梳理整合各类数据、平台由碎片化向一体化管理转型,形成可视化、系统化的环境治理决策支撑能力。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队伍,推动人员固定化、专业化,夯实精细、高效的城市环境治理基础。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