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引导医疗机构优先选用带量采购中选产品
来源:新华日报 2021-01-06 10:40:19
去年11月5日,国家医保局组织心脏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曾经动辄上万元的心脏支架,经谈判专家“灵魂砍价”后降到700元左右,引发广泛关注。江苏作为首批落地实施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提前下发配套措施,畅通中选品种进入渠道,引导相关医疗机构今年1月1日起优先使用此次带量采购中选产品。
受益患者超过100万
1月4日,元旦小长假后首个工作日,江苏省人民医院门诊和病房内一片忙碌。下午3点半左右,刚刚做过介入治疗手术的淮安市民钱怀庭,被护士推回病房。“感觉怎么样?”等候多时的老伴和3个子女立即围上来。“好多了!舒服多了!胸口不再憋闷。”
今年81岁的钱怀庭面色红润,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如果不是手腕上还挂着吊瓶,根本看不出来刚做过心脏介入手术。钱大爷的老伴告诉记者,他9年前曾发过一次急性心梗,“那次放了3个心脏支架,住院一周花了近8万元。这次手术医生说支架降到700元左右,大概只要花2万多元就能出院了,省了不少钱!”
住在钱大爷隔壁病房的王正财也刚放心脏支架没多久。71岁的王大爷是镇江句容人,前几天在家突然晕倒,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心梗,连夜转到江苏省人民医院。王大爷的老伴说,他有风湿性心脏病,2017年装过3个支架,花了4万多元,“当时借了好几家才凑齐。”“如果这次早发病一周,就得多花近2万元。”得知从元旦起支架大降价的消息后,老夫妻俩感到庆幸。
小小支架,却是救命“利器”。据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郭静介绍,对心梗患者的介入治疗是给心脏血管堵塞的部位放入支架,及时打通血管。“植入支架的黄金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节后上班第一天,我们科要做18台介入手术。”郭静说,心脏支架不但能挽救病人的生命,还能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从2009年到2019年,中国冠心病手术从23万例发展到超过100万例,年增长速度超10%。目前,全国有2400多家医疗机构都在开展冠脉支架植入手术,如果以每台手术支架使用量1.5枚计算,我国一年大概要用掉150万个心脏支架。
根据2019年三甲医院的数据统计,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平均在5.6万元左右,其中冠脉支架约1.6万元,其他耗材1万多元。这样高值耗材的费用就占到了整个住院费用的一半左右,即使最终医保报销,职工医疗的个人负担也在1.5万元左右,居民医疗的个人负担2.4万元左右。
降价不会影响产品质量
长期以来,介入人体、临床使用量大的冠脉支架、人工关节、眼科人工晶体等高值医用耗材因为价格虚高广受诟病。
为降“虚价”,机构改革后新成立的国家和地方医保部门将高值医用耗材整治作为重点。在制定完善政策的同时,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以量换价,引导医用耗材生产企业主动降价。以此次落地的冠脉支架为例,一枚心脏支架从十年前动辄2万-3万元,逐渐降到6000-7000元、2000-3000元,到如今降到700元左右。
眼见一款医用耗材从曾经令患者望而却步的“天价”变为“大众价”,很多人难免担心产品质量。对此,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企业是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参与集采的企业都有质量承诺,本次国家组织集中采购中选的冠脉支架都是已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的,集采入选后,还是同样的厂家、产品、生产线,质量有保障,而且医保部门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设计进行质量监管。
一名中选耗材厂商也表示,从品质发展、品牌维护角度而言,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作为跨国企业,公司不会因为某一个地区的销售更改生产工艺,而且各大医院也都有不良耗材的记录反馈和惩戒机制。
江苏还建立了省药品(医用耗材)阳光采购不良记录管理办法,以此约束医用耗材招采不正当行为,对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的医用耗材生产经营企业,限制或取消挂网销售资格。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款进口冠脉支架产品,在欧洲某地市场价也就是99欧元。一个冠脉支架成本不到五六百元,出厂价两三千元,原有的虚高价格主要来自流通环节。
带量采购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国家首次冠脉支架集中采购有明确带标的量,给予中选企业稳定市场预期,中选产品不必再为临床使用而营销,压缩流通环节水分,促进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在江苏,带量采购谈判医院一般是以上年度总采购量70%的采购总量、一年的采购周期作为谈判条件,而国家队出手谈判的量更大。这就意味着,只要中选,企业就获得了医院采购量的保证。
为鼓励医院使用中选耗材,医保部门明确,医保预算结余留给医院,医院按照政策自主分配,这无疑将大大激发医院的积极性。江苏省人民医院医保办主任丁海霞也表示,江苏早就实行医疗耗材零加成,即进价多少还原价多少卖给病人,因此不会对医院的营收产生影响。
医用耗材流通企业面临“洗牌”
其实,在国家队出手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谈判前,地方的“团购”行为早已出现。
江苏是国内率先进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的省份之一。早在2019年7月,江苏就开展了冠脉支架带量采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采购品种范围,先后涉及心血管科、神经科、眼科、骨科、普外科等。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内有20多个省市在开展带量采购,降幅在5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80%~90%。
可以预见,随着带量采购更加频繁,市场监管更加严格,高值耗材必将从暴利转变为合理利润,甚至微利时代。对于市场变化,越来越多的耗材厂家也早有心理准备。去年11月30日参与江苏省第四轮医用耗材谈判的中选企业常州瑞索斯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江苏区经理周跃表示,带量采购、产品降价是今后医用耗材的总体趋势,企业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变化,通过严控中间营销环节、压缩利润、完善内部管理争取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以前一个产品要进入医院,一般先要报请医院的相关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销售商先要给医生介绍产品、免费培训使用产品,医生学会使用后才可能获得销售机会。在此期间销售人员还要面对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由此往往滋生“带金销售”行为,以及过度营销造成的耗材滥用现象。带量采购节省了等待获批、等待销售的时间成本,以及各种营销成本。
按照相关要求,在医疗机构与中选企业签订采购协议后,医保基金按不低于年度约定采购金额的30%预付给医疗机构,并要求医疗机构与企业及时结清货款,最大幅度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等交易成本。
带量采购谈判中,医疗机构往往与生产企业或者跨国公司国内总代理、大区销售公司直接签订购销合同,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医疗机构对于经销商的依赖更小,大批中小型经销商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窄。
省去营销烦恼的企业,有更多时间专注于研发耗材质量,以规模换市场;而规模效应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对冲了降价的影响。这些,对中选企业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黄红芳 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