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尼 画家「德朗画家」
来源: 2023-11-15 12:17:07
罗吉尔·凡·德·威登 Pogier Van der Wenyden (1400-1464年) 尼德兰画家
在尼德兰,画家罗伯特·康宾有两个得意弟子,活跃在15世纪30年代,也曾红极一时。尤其是罗吉尔·凡·德·威登,在当时几可与凡·艾克相匹敌。不仅如此,他的才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宗教画上,突破了长期受泛神论影响形成的桎梏,进一步去揭示人物的真实精神,为尼德兰绘画的现实主义开拓了新的路子。
凡·德·威登(原名罗吉莱特·德拉·帕斯图尔)出生于1399(或1400)年。1432年,在土耳内获得画师称号,1435年迁居布鲁塞尔,从此跃居为官方的画家。1449年后去过意大利,1464年病死于布鲁塞尔。
威登的早期绘画所遵循的,仍是康宾所探索的道路,即非常注重人物的环境细节描写,然在肖像刻画上,他比别人更加深刻些。威登留下的许多肖像画足以证明这一点。
他的宗教题材画作以神秘的热情和真切的感伤为特色。他能够用真实的细节构建出和谐的整体。他的肖像画简洁而有力度,通常给人一种醒目的浮雕感。罗吉尔对其他佛兰芒画家影响极大。他的著名作品有《天使报喜》、《圣路加为圣母画像》、《布拉克三联画》、《下十字架》、《最后的审判》和《一位女士的肖像》等。
《下十字架》
这一幅《下十字架》 约作于1435年,也是画在木板上的一种折叠式祭坛画(两侧不作介绍,这幅代表作现藏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内,约为220×244厘米),但威登在这 里摒弃了许多公式化构图(在《根特祭坛画》上这种公式化比较明显,还在一定程度上受泛神论观念的束缚),集中塑造耶稣被扶下十字架时所有人物的个性特征。 这里既无风光景物,更无金色背景,突出的是成对角线地斜拉下来的基督尸体,与在他下面昏迷过去的马利亚,母子两人相同的曲线构成了轴心,展开了一幕因悲剧 所引起的抚慰性情节。左侧穿鲜红披风的约翰,和革罗罢妻一起扶着圣母,他们的动作恰好与右侧的信徒撒罗米(穿 皮袍并抱住耶稣双脚的人),及因痛苦而扭曲着双臂的抹大拉,构成对称。在后面搀扶耶稣尸体的是一个名叫约瑟的亚利马太城议员。他身材高拔,情绪激越,白胡 须的脸上现出悲痛,与耶稣垂死的脸构成了对比,而他一双穿红色长袜的腿一曲一伸地展现在耶稣那苍白的躯体下面,这种对比性处理,使画面十分动人。整个场面 是按祭坛平面的凸字形而安排人物的。所有人物的性格刻画是极其认真,作为尼德兰沿袭百年之久的传统祭坛画,它不愧是一幅最富肖像性的绘画杰作。 按经书上说。耶稣被钉死后,朋友和信徒们纷纷来到各各他山来追悼。到了晚上,亚利马太城议员约瑟,受众人所托,去求见彼拉多,要求允许埋葬耶稣的尸体。获 准后,把耶稣放下十字架,出现了上述规定的人物场面,这一题材在欧洲又称比哀他(Pieta,虔诚之意)。威登的肖像艺术素负盛名,从这一幅祭坛画上我们也可见其一班。
《圣路克画圣母像》
时期:约1435年 规格:137.5cm×110.8cm 材料:板 油彩 存藏处:波士顿美术馆藏
一位画家正在为喂乳的母子画像,有趣的小婴儿像成人似地摆好姿势,作出一副认真的神态,温柔善良的母亲露出丰乳,羞怯的掩盖更显人情味。宗教题材在韦登的笔下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韦登的人物造型和环境描绘写实逼真,喜欢透过门窗描绘自然风光,可见画家热爱生活和自然,这正是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圣路克画圣母像》具有浓郁的尼德兰绘画风格,是一幅把《圣经》故事形象化的作品。画家是尼德兰画派著名的肖像画家,他用写实手法,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用细碎的小节来补充人物的内涵。这件作品色调凝重浑厚,人物表情淡漠,气质冷峻,造型上强调大色块对比,背景运用透视加强纵深感。但是,室内与室外仍有着被割裂开来的迹象,仿佛是两幅合而为一的画,这是当时普遍流行的绘画风格。
《一位女士的肖像》
维登早期绘画所遵循的仍是康平所探索的道路,即非常注重人物的环境细节描写。但在肖像刻画上面不同于他的老师,他对整体效果的注意胜过对细节的注意。在维登的画中,细致优雅的造型与柔和的轮廓使画中的模特儿几乎都获得了一丝贵族气质。《一位女士的肖像》中的那位不知名的年轻女子端庄地将视线下垂,避开观者的视线,丰厚的嘴唇与紧握的双手传达了神经质般的敏感,修剪得极为整齐的指甲显现出她与身俱来的高贵气质。维登是继扬·凡·艾克之后最优秀的尼德兰画家,由于他的活动,提高了尼德兰画派在欧洲的影响,也为北方欧洲绘画树立了榜样。
其它作品:
《布拉克三联画》(圣母祭坛画)
《天使报喜》
《最后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