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楼市快递 >

南方观察 | 财政数据下的“双面”增城

来源:   2023-10-28 16:16:23

两组数据引起外界对增城的关注:

——2021年,增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85亿元,位居全市前三。

——2021年,全市各区全口径税收收入,黄埔、天河、南沙位居前三,增城以273.54亿元排名全市第八。

同样的财政数据,在不同指标比对下,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背后表明了什么?

透过数据看本质,经过这些年的补短板、固底板、强弱项,迈入“十四五”的增城产业基础更扎实、生态环境更优美、民生服务更优质,区域能级迈上新的台阶。但要达到广州“十四五”赋予担当东部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的期许,增城还要狠下功夫,仍然任重道远。

清醒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立足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是广州对增城的工作要求。

这就意味着,增城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维,把宝贵的财政资源用在紧要处、关键点,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真正为区域发展厚植基础、拥抱未来。

读懂财政数据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关乎如何冷静理性看待一个快速发展并正在成长的广州东部,更有助我们看懂地方的发展思路与逻辑。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中午11时30分,伴随着琅琅读书声,增城开发区小学的“午托时间”开始了。“开发区小学是民生工程,更是服务工程,我们要把开发区小学办成增城最好的小学!”增城首批引进的基础教育高端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增城开发区小学校长陈树德说。

近年来,不仅大手笔投入建设和引进优质资源,增城还向全国名校长、名教师发出召集令,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成为现实。

教育逐渐均衡的背后是民生事业取得的新进步:“十三五”时期,增城区引进华师附中、执信中学等一批优质学校,完成45所中小学校新改扩建,累计增加学位7.2万个,实施学前教育“5080”计划,新增公办幼儿学位2.99万个。医疗卫生事业提质增效,南方医院增城分院、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建成运营,新增医疗床位1348张,市妇儿中心增城院区加快建设,区人民医院成建制移交给广州医科大学管理,全区266间村卫生站全部实施“一元钱看病”……

据统计,增城区“十三五”累计投入731亿元财政资金保障民生,这相当于平均每年投向民生事业近150亿元,这样的力度位居全市前列。不惜重金发展民生事业,一方面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之于民;另一方面,也是区域补短板、固底板、强弱项的迫切需求。

弥补教育、医疗、人居、交通等民生设施的历史欠账,是增城提升城市品质和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必须解决的痛点和难题。

在今年市两会上,增城区的市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加快广州东部交通路网建设,构筑外联内畅的大交通格局》的提案就指出,跑得快必须要修好路,虽然增城交通事业取得不少进展,但目前仍有不少梗阻还没打通。

在内畅方面,增城缺乏南北走向的快速通道,未能有效串联起区域内多条高快速路及主干道路,大大制约了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在外联方面,增城与深圳、东莞的连接通道较少,导致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集疏运功能难以真正发挥,不匹配、不满足穗莞深产业联系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发展需求。

关于交通设施的不足,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调研显示,增城区位优势突出,但整体路网密度仅为1.12千米/平方千米,低于国家规范要求——2020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监测报告》中,全国36个主要城市道路网总体平均密度为6.1千米/平方千米。另外,增城对外快速干道密度不足,缺乏与广深两大都市圈核心城区、机场港口等重大交通节点的直接联系。

交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关涉经济,市政协委员的呼吁不无道理。着眼当下也要谋划长远,增城需要持续投入、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居住等短板,才能为“广深研发 增城转化”的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落地创造有利的条件。

2021年,增城区GDP增速达10.8%,位居全市第一。努力克服汽车缺芯、错峰用电、能耗约束、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工业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1.1%)均以双位数收官。

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指标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速,折射出增城区在产业发展方面良好的态势和巨大的潜力。

数据显示,2016-2018年,增城连续三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均超过30%,增速居广州市首位,2019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1213亿元,增长20.7%。2020年,随着区内重点建设项目持续推进,增城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3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二。

企业用脚投票,资本加快进驻。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1067亿元,连续四年超千亿元。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开展产业链招商,增城共引进产业项目111个,计划投资总额743.85亿元。全年新发展市场主体4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2.3万户。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国家级增城开发区牵引带动,增城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无可否认的是,在体量和质量方面与中心城区差距不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财政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从税收收入结构来看,增城没有根本改变近年来依赖房地产和汽车制造业的基本格局,从纳税大户看,同样呈现来源单一、结构不优的趋势。而在另一方面,近年新进企业创税能力也不足,近十年全区新出让工业用地亩产税收平均值,处于偏低水平,低于珠三角工业重镇。

事实上,增城也认识到其收入结构的不平衡,存在着财源较为单一等问题,通过不断大招商、招大商集聚资源要素,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新赛道。

特别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培育“芯”“显”“车”三大特色产业,逐步有了超视堺和维信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龙头,推动生产进入关键的爬坡阶段。

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今年,增城区继续落实“链长制”,发挥 “链主”作用,重点设定超千亿的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和迈向千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两个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并为牛仔、摩托车、家具等产业指明方向,推动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含量,迈向价值链高端。

“我七八年没来增城,一看真是大变样!”广州市温州商会会长金中芳在去年的调研中,用“五个好”来总结考察感受:区位好、生态好、产业基础好、营商环境好、发展潜力好。

这“五个好”饱含了外界对增城的认同看好,更是寄予了对区域加快发展的热切期望。

奋进新征程,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经过几年打基础,增城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位列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珠三角片区第一名,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也新近入选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名单。

2018年以来,增城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160亿元扶持“三农”,每年增加50%以上,2021年安排“三农”资金88.04亿元、增长15.8%。特别是优先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用地,申报500多亩乡村振兴用地指标,占建设用地指标10%以上。

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的工作要求,增城“三农”资金投入很大,各方面都取得进步。目前,全区农村居民收入从2016年的1.95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2.86万元,年均增长10.1%。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达到31740元,增速位居全市各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1.87收窄到2021年的1.84。

土地广袤的乡村,造就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优越生态环境,构成了广深之间独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比较优势,但硬币也有另一面,则是增城不能回避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作为广州的一个郊区,增城拥有285条农村和大量农业人口。一直以来,北部800多平方公里坚持不发展制造业,绿色生态保护良好,在产业布局中,经济发展重心在中南部,因而城乡差别相对较大。增城农村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虽然近几年来增长较快,但在珠三角中仍然偏低,不符合一线城市的标准。

破解城乡不平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对增城而言是压力、也是动力。只有通过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才有底气打造广东省乡村振兴典范、争当全国县区乡村振兴引领区。

农业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回报率不高,而且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抵御风险能力低,辐射带动范围有限。作为广州乡村振兴主阵地,增城既要把农业当作制造业来干,也要认识到“三农”出成效需要时间周期,必须持之以恒投入和实干。

归根到底,城乡之间的各个方面的差距比较明显,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实现城乡等值发展,增城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啃下最硬的骨头,锻造最强的潜力板——这是增城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过的坎,也是夯实基础赢得未来的战略部署,需要携手同心,以更大力度更坚定决心,真抓、真干、真投入。

【南方日报记者】朱伟良

【作者】 朱伟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