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竹照片「四川绵竹木塔着火」
来源: 2023-08-21 16:17:06
今年正值汶川地震十周年,十年来,江苏对口援建绵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绵竹市抢抓机遇,科学发展,从地震废墟上浴火重生,城乡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正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文旅名城。
十年来,绵竹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绵竹城市以大投入促进大建设、大改造、大提升,实现了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中心城区累计完成市政建设投入约18.18亿元。
以“贯通轴线、提升干道、拓展出口”为指导思想,高标准“新、改、扩建”武进路、扬州路、玉妃路等城市道路50余公里,形成了“大道相通、次干道相连、支干道相接”的城市路网。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第五自来水厂、江苏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新建、改造城市供排水管网共210公里,城市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十年来,绵竹始终坚持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理念,按照“亲水近水、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原则,对流经城区的马尾河、杨家河、车桥河等主要河流进行了综合整治,建成怡园东路、金陵家园、茶盘街等城市绿地广场,启动了城北湿地公园、城南亲水公园等项目建设,“酒乡画城,山水绵竹”城市形象更加凸显。
2008年以来,绵竹市组织实施了工业、商业、文化、政务等城市功能中心建设,精心打造了三馆三中心、苏绵公园、绵竹体育馆、剑南老街等一批富有绵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观,建成了以仟坤步行街、宏远广场、新天地广场为首的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启动了中心广场改扩建、城东新区图书馆及中小学项目建设。
绵竹市构建“内畅外通”交通网,铸就经济发展大格局。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震后,绵竹市城镇化人口逐年递增,城镇化率逐年增长。2017年绵竹市城镇化率达到49.5%,较2008年增长7.8个百分点。城市建设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绵竹市全面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构架“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大力实施城镇建设提档升级、“百镇试点镇”基础建设,全力推动特色小镇集群式发展。
十年来,累计完成基础建设投资约 85 亿元,建成2个国家重点镇。孝德年画年俗文化小镇、土门玫瑰风情小镇、清平银杏旅游小镇、九龙旅游宜居小镇等特色小镇,集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6年,启动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投资约7.2亿元),计划新建10座乡镇污水处理厂、3个乡镇截污干管、2座园区污水处理厂、2座乡镇供水厂。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必不可少,发展意识提升更为关键。
住房保障工作成效显著
“5.12”特大地震后,绵竹迅速反应,积极落实房屋安全保障工作。2008年底完成2.29万户受损农房维修加固,2009年底完成3.34万套受损城镇住房维修加固,2010年4月底完成13.07万户受损农房重建工作,2011年5月底完成2.6万套受损城镇住房重建工作。2011年后陆续对645幢城镇危房实施排危,累计排危约64.6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1282户。
十年来,绵竹市坚持货币补贴和实物建设相结合、集中建设与分散建设相结合、政府投资与企业自建相结合的保障方式,建立起了以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全市累计投入8.52亿元,建设公租房6840套、经适房2320套。投入18.72亿元,改造棚户区危旧房1.18万户。
玉马公共租赁住房小区。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效果卓著
一是民生水利工程蓬勃发展。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延伸和管网入户,实现了全市主管网全覆盖,管网入户率达98%,基本解决全市农村4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了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新建及整治渠道976公里,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成高效节水灌面0.73万亩。
二是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有效推进。实施了石亭江、射水河、马尾河三条长12.7公里河段的中小河流治理;新建堤防23公里,修复加固堤防7.85公里,为全市防洪保安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水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开展了九龙湿地沟、拱星莲花溪、遵道龙蟒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治理面积11.2平方公里。其中九龙湿地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已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河长制工作有效推进,将全市境内9条河流、长304公里河道纳入河长制管理,并建立“一河一档”,实现“一河一策”“一段一策”长效机制,从而改善了城乡水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及生活品位,提高了人民群众幸福感,加快推进了水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行业发展能力建设显著提升。加强了山洪灾害防治和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的建设,完成了两期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措施建设,开展了基层群测群防体系的建设。
五是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进一步加强。加大水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河道砂石盗采,打击河湖水域管理范围内乱占乱建、乱倾乱倒等违法行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稳步推进了绵竹市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强化水利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和责任体系,全面提高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全民防灾意识提高、能力提升
绵竹市依托市“110”指挥中心,建立了市级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完善了乡镇等基层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设市级应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及时预警工作。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加强,公园、学校、广场等避难场所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大。全市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投入经费不断增加,应急资金拨付、设备和物资储备制度初步形成。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初具规模,公安消防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得到提高,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得到加强。
加强了应急预案演练和应急知识宣传,各乡镇、各相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了灾害自救应急疏散、重大森林火灾、防震、卫生应急等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和应变能力。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结合“科普宣传周”“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活动,加强了对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全民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意识明显提高。
地灾、消防、卫生、救灾等专门培训不断加强,受培训教育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完善现有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设施,逐步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培训与演练体系。强化突发事件公共安全应急教育,建立专业救援人员应急知识培训机制,纳入全市公务员培训的整体规划。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广泛开展应急科普宣教和应急演练活动。发挥各类媒体优势,强化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社区防灾减灾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文章选自《凤凰品城市》2018年5月刊
数据资料由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胡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