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蒙、浙、鲁“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金融如何支持国家战略、农牧制造业、新市民服务
来源: 2023-05-30 10:17:0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英子 北京报道
9月27日,第294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此次发布会是“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的第八场。河北银保监局局长王文刚,内蒙古银保监局局长俞林,浙江银保监局局长包祖明,山东银保监局局长邢桂君出席,结合辖内银行业保险业十年的发展情况和监管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河北:三大方面支持国家战略实施
数据显示,河北银行业资产规模是十年前的2.8倍,贷款余额增长2.5倍;保险业资产规模是十年前的3.2倍,保障金额增长9.4倍,保险深度由2.9%上升至4.9%,保险密度由1051元/人上升至2678元/人。
“河北是首都的政治护城河和金融护城河。”王文刚介绍称,这十年,河北银行业保险业从三大方面支持国家战略实施。
一是大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截至6月末,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等三个重点领域的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4万家京津转入企业和单位获得了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截至6月末,河北省银行业支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贷款余额6130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支持京津冀产业转移升级贷款余额1878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支持京津冀生态环保贷款余额2981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同时,保险机构积极为相关项目提供从建设期到运营期的一揽子保险保障,截至6月末,为各类工程提供风险保障1646亿元,为2670个环境污染责任险项目提供风险保障23.51亿元,在环京津地区承保森林面积3527万亩,提供风险保障229亿元,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二是大力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河北局严控两高融资,助力河北超额完成钢铁、煤炭、水泥等六大行业去产能任务,其中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
同时,积极支持河北发展新产业新动能,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项目贷款余额、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多年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幅分别达21%和30%。
绿色金融方面,截至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余额5514亿元,同比增长50%。2022年以来,绿色融资活动实现节约标准煤279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亿吨。
三是大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河北局持续完善新区银行保险组织体系,在新区新设了4家法人银行机构、22家分行(分公司)级银行保险机构。
其次,支持新区创新发展,创新应用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场景,累计拨付征迁资金550亿元、建设资金150亿元。支持新区协调发展,助力全面建成新区“四纵两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交通运输类贷款余额300亿元。支持新区绿色发展,为白洋淀综合治理、“千年秀林”等项目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累计发放绿色信贷300亿元。支持新区开放发展,推动海外直贷、碳排放权跨境交易结汇等业务在新区先后落地。支持新区共享发展,为新区企业复工复产、征迁安置、新市民等提供专属金融服务。全省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新区谋划推进重点项目240个,累计完成投资逾4600亿元。
内蒙古:涉农贷款余额实现翻番,达8840亿元
数据显示,十年来,内蒙古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了2.3倍,年均增速9.1%;各项存款增长了2.2倍,年均增速8.5%;保险深度由1.55%上升到3.15%;保险密度由人均995元上升到人均2686元。
在资产质量方面,俞林介绍,辖内地方中小法人机构的资本规模增加了510多亿元,拨备增加近300亿元。共处置不良贷款4000多亿元,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
内蒙古作为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十年来,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推进农牧金融发展,聚力建好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
“全区涉农贷款由十年前的3967亿元增加到现在的8840亿元。肉羊、肉牛、奶业均获得中央财政特色农业以奖代补保费补贴。特别是对伊利、蒙牛等航母级乳品企业授信近千亿元。在全自治区35个旗县区开展了农业大灾保险试点,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扩大到23个产粮大县。”俞林在会上提到,涉农贷款余额实现了翻番,脱贫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余额逐年增加,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今年来增长了59亿元,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各项指标全面达成。
在银行信贷产品创新方面,探索开展草牧场经营权、活体抵押业务,进一步拓宽涉农信贷增信方式,创新推出“绿色草原贷”、“母牛繁育贷”、“肉羊养殖贷”、“奶产业振兴贷”、“河套种植贷”等产品。今年以来累计提供各项特色贷款76亿元,发放奶业、羊绒等12条重点产业链贷款789亿元,发放农畜产品加工生产贷款144亿元。
在保险保障方面,开发了奶山羊等地方特色产品保险100多个,全国首单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落地内蒙。政策性草原保险覆盖近4000万亩草原。十年来,种植险费率下降70个千分点,综合赔付率提升6个百分点,累计提供保险保障2.7万亿元,支付理赔款230多亿元。
浙江:不良率0.67%,全国最低
数据显示,浙江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8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超12%;保险深度从2.72%上升到4.05%,保险密度从每人1610元上升到4547元。
在风险处置方面,浙江率先探索形成可复制的联合授信、会商帮扶、化圈解链、改革化险等成功经验,创新跨区域监管协调议事机制,探索省会城市监管新模式。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46万亿元,不良率降至0.67%,为全国最低。十年来,浙江不断深化智能监管体系探索,首创股东股权透视化管理、大额风险穿透识别等监管工具,率先开展银保监会“监管一表通”改革试点。
此外,浙江局还持续重拳整治金融乱象,互联网金融业务持续规范,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十年来,累计处罚机构1214家次,处罚责任人员655人次,近4年罚没金额超过以往十几年的总和。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是新市民流入大省,目前全省常住人口6400余万人,居全国第8。但是流动人口将近280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3.4%,居全国第2。
“服务好新市民群体,助力安居乐业非常重要,也离不开相关金融服务,这更加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包祖明在会上表示,浙江局分层分类强化新市民金融服务,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解决和打通其中的痛点与堵点。
一是针对新市民住房难题,创新完善租赁住房贷款产品体系,加大对保障型租赁住房建设的项目支持,配合各级政府部门盘活闲置的厂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160多宗,建成了一批长租社区。截至6月末,全省住房租赁贷款近318亿元,同比增长96.3%。
二是针对新市民缺乏有效资产,难以通过抵押获得贷款难题,强化银担合作,创新推广青年贷、创业贷、小额信用贷款,并给予利率优惠,带动提升融资便利度,也强化了对新市民的创业支持。截至6月末,省内主要法人银行支持新市民创业贷款已经超过200亿元。
三是针对新市民就业灵活、职业风险相对较高的特点。推动保险机构通过灵活投保、平台对接、集团投保等方式,对快递、外卖等新市民比较集中的行业群体,提供质优价廉的专属保险保障。针对新市民医疗保障不足问题,指导保险机构积极创新保险服务模式,将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拓展到新市民群体。比如杭州的“西湖益联保”新市民投保占比已经超过了20%。
四是针对农民工工资保障需求,组织全省54家银行与省人社厅建立全过程监控、全链条可溯的工资支付管理体系,并大力推广保证金替代保险机制,服务建筑工程1.66万个,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超过3100亿元。
针对新市民便捷化、均等化金融需求,浙江局指导部分银行设立线上线下服务专区,推出专属借记卡和小额助学贷、养老贷。依托浙江省“浙里新市民”平台建设,还积极探索新市民“无感授信”模式,大力推广以线上化、纯信用为标志的“新市民贷”。
山东:制造业贷款余额1.6万亿元
数据显示,十年来,山东省内存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7%和11.3%,总量分别达到11.6万亿元和9.4万亿元;保险密度从1100元/人提高至3080元/人,保险深度从2.3%提高到4.1%,保险公司累计赔付6698.8亿元。
在风险处置方面,山东银行业保险业十年来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4万亿元,超过全国处置总量的8%,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分别较十年内高点减少1211.5亿元、下降2.6个百分点。在重点风险这块,保证贷款占比较2012年末下降16.1个百分点,压缩城商行表内外间接投资819亿元,压降信托公司融资类信托210亿元,车险综合费用率降至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人身险公司退保率下降至2.1%,清理注销“三无”及劣质保险中介机构1982家。
同时,十年来,山东局制定和修改监管规范性文件87件,开展现场检查1700余家次,累计处罚银行保险机构1803家次,罚没近6亿元。
邢桂君表示,山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和制造大省,近年来,山东局紧抓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优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
截至8月末,山东银保监局辖区制造业贷款余额1.6万亿元,制造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16.6%,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前8个月制造业贷款增加1303.7亿元,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高。
据介绍,山东局在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聚焦三大领域。
一是先进制造业,6月末,山东先进制造业贷款余额1995.7亿元,较年初增加650.5亿元,占制造业贷款全部增量的36%,较年初增长48.4%,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增幅30.6个百分点。
二是小微制造业,6月末,辖区小微企业制造业贷款余额5438.9亿元,是十年前的1.9倍,占全部制造业贷款的34.7%,比十年前提高了9.8个百分点。
三是绿色制造业,6月末,辖区绿色信贷余额7152.5亿元,是2014年同期的9.8倍,年均增速达33%,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2.4个百分点。创新“财政 金融 担保”融资联动机制,为404户工业企业提供97.6亿元技改专项贷款。推动保险机构主动对接企业环境污染治理需求,上半年为349家企业提供环境污染责任风险保障8.3亿元。
(统筹:马春园)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