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路上的南京「热河路上没情侣」
来源: 2023-03-07 16:16:28
“没有人在热河路谈恋爱,总有人在天亮时伤感
如果年轻时你没来过热河路,那你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 ”
如果你是个外地人,如果你知道南京的热河路,那我猜你可能是通过李志的《热河》才知悉这里。
就像李志歌词中所说的,这里有梧桐杂货店,有早早拉起的卷帘门,还有伫立在路中央的渡江战役纪念碑,以及换了地方的秋林龙虾,还有挹江门静静地注视着一切。
如今,这热河路看起来无论如何也算不上繁华,算不上重要,却有着曾经辉煌,也曾经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往昔。
听到热河路这个名字就很容易想到民国年代,事实的确如此,热河路来源于民国《首都计划》,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热河路广场北,南起中山北路,北至龙江路。
民国六年(1914年)5月填河筑路,民国七年(1915年)3月竣工,初名“黄泥路”。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按《首都计划》要求与规划命名为“热河路”,以热河省省名命名。这条街上有振南医院、热河路商场、老宝庆银楼、九龙布店、郑永和百货商店、荣春斋鞋帽店、得润泉浴室、笑芳照相馆、大新旅社、东方饭店等一批较有规模和影响的商店和服务场所,至解放时已成为区内最繁华的商业街。
在南京市历史文化名人的回忆中,我们还能看到热河路当年依稀热闹的景致:
下关最热闹的地方,是热河路广场,东北角是下关商场,街对面是工人俱乐部,一天到晚熙熙攘攘。当时下关的铁路工人和码头工人,收入相对较高,年轻人也很活跃。晚上下了班,男男女女在广场上跳交谊舞,都穿着彩色花格布的衬衫。妈妈说那是“苏联大花布”。
宝庆银楼
南京宝庆银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最初就坐落在现在热河路的位置,从事传统金银细工技艺已近200年历史。艺匠来自江、浙、沪一带,身怀绝技、技艺超群。清末经典摆件《八仙过海》、《十八罗汉》、《唐僧取经》等,形神兼备,捶、抬、敲、扳、镂、焊、锉、錾、雕、镶、压等工艺体系尽在其中,充分展现了宝庆银楼金银摆件工艺的成就和特征。
民国时期,“宝庆”工艺居南京众银楼之首。1929年工艺佳作“银鼎”摘取“西湖博览会”特等奖桂冠,名噪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宝庆银楼迁址南京太平南路107号。一批当年宝庆艺匠留了下来,传统工艺在人脉、艺脉、技脉和文脉上,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挹江门
挹江门原本就是市民为了通行方便在城墙上开的洞,是南京明城墙的后辟城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西北段城墙,架两山之间。中山大道由此入南京城,是旧时连通南京城内与下关码头(今中山码头)的重要通道。1921年(民国十年)将城墙凿开,时为单孔城门。为中山码头和下关火车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因主持修造者为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系泰州人,泰州古称“海陵”,得名海陵门。
1928年(民国十七年)7月,国民政府将海陵门易名为挹江门,1929年,为准备奉安大典,改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是南京城第一个三孔券门。同年4月,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题写“挹江门”匾额。
渡江战役纪念碑
说到挹江门,就不能不提到渡江战役纪念碑。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从挹江门进入南京市区。纪念碑建成于1979年4月,1949年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解放大军南下,同年四月突破千里江防,横渡长江于4月23日解放南京.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功绩,纪念在渡江战役中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筹建渡江胜利纪念碑,并于下关热河路广场竖立奠基碑.1979年4月23日,渡江胜利纪念碑正式落成. 渡江胜利纪念碑呈双帆船形,碑座为紫绛色船体,白色双帆正中悬挂一枚直径2.5米,重约400公斤的铜质渡江纪念章。
扩展阅读:历史上的热河路,真的是条河
去年年底,南京的文物部门在下关热河路边发现一座面积达到数百平方米的大型遗址。经专家论证,初步认为这处遗址是明城墙护城河的驳岸遗址,这说明了热河路曾经是一条护城河。
根据发掘现场专家推断,这个工地就在热河路边,说明当年的热河路是一条河。再结合明城墙走势分析,热河路前身的那条河流,极有可能是明城墙外的护城河,其宽度可能达到60—80米。
一段关于热河路的往事,随着考古被廓清。很多史料和老地图都清楚地表明,热河路历史上曾是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其南段叫做黄泥滩,遗址上发现的驳岸,是河的西岸。明代以后,这条护城河逐渐变窄。1930年,这条护城河完全被填平,成为道路,以民国时的省份“热河”命名,即热河路。
有望对原址保护展示
“真的很有趣,热河路带一个‘河’字,但如今那附近却没有河,没想到,其前身真的是一条河。”一位地名专家说,类似这种历史上曾经有河,后来填平成为道路的例子,在南京还有多个,比如进香河路、红土桥、郑和南路,其前身分别是进香河、运渎和惠民河。
文物部门专家介绍,这处护城河驳岸遗址,对展现南京明城墙历史信息非常重要,“所谓城池,凡城必有池,城墙脚下的护城河必不可少。南京龙盘虎踞,明代筑城时,以天然的山体、水体为屏障,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城池系统。”接下来,文物部门将制订保护方案,未来有望原址保护,向市民展示其中重要的部分。
有专家认为是“龙江关”
虽然文物部门已经初步认定这座遗址是明代护城河驳岸,但赵志刚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这处遗址更像是明代的“龙江关”,那些木桩正是官府建筑的遗迹。所谓龙江关,是明洪武元年在龙江湾设置的征税机构,就坐落在河边。明宣德时,又在上新河设立税关。因龙江关在上新河关的下游,才催生了“下关”的地名。
“在明代《郑和航海图》上,可以看到,龙江关紧挨着天妃宫、静海寺,正与遗址所在位置吻合。”赵志刚认为,即使建筑遗迹不是龙江关官署建筑本身,也可能是附属建筑。
龙江关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就是从龙江关出发的,那次远航途中,郑和在印度古里病逝,再也没有回到龙江关。
(消息整合自凤凰网江苏频道、现代快报等,图片部分来自网易摄影)
【最江苏】:第一时间发布、解读江苏最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生动态,用原创荡涤纷杂,用思想解读资讯,用情怀传递观点。
※欢迎关注“最江苏”微信公众号(微信号:zuijiangsu)←长按复制,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