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里的“乾坤大挪移” 思茅市、翠云区、普洱县之间的前世今生
来源: 2023-03-04 12:16:45
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地名有着广泛的社会性,比如命名、更名始终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现有行政区划体系下大多数地名是经过改名的,这其中比较独特的就是云南省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同时也带动了其下的一个县和一个区改名的情况,所以所地名更名有时候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沧海之变之后,如今这里已成为云南省独具特色的城市之一;作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之一,这里也是我国避暑名城之一,有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等美称;境内有普洱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等院校。
2007年1月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翠云区更名为思茅区。更名之后很多人认为是以普洱茶来命名城市,其实虽然普洱市以普洱茶而闻名,但却是茶以地名命名,《中国名食百科》记载:因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名普洱茶;又说因普洱府得名;另据《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普洱茶可以看作以普洱县、普洱府得名,也可以看作以普洱山得名,实际上普洱县、普洱府均以普洱山命名。普洱由步日演变而来,明万历年间由普耳改称普洱;据《中国地名辞源》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沿普洱府名,府以普洱山为名。另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盐津县普洱镇:普洱系彝语蒲二的讹写,普为祖先,洱为城、地,意即彝族先辈居住过的地方。
因为地级市的更名,为免同名而带来的困扰,当时普洱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了刚需,这算主动避嫌也算是地名的回归;同时为了地名文化的传承而将翠云区改为思茅区。三地两城同时改名也是当时的大事件,最早的普洱城位于宁洱县宁洱镇,地区中心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才迁至今址,可以说如今的宁洱县与思茅区在他们最早有建制的时候就注定是有这些联系,才会导致后来地名来回变动;由此来看普洱地名的漂移以及此产生的地名更名后的迷乱之像就不难理解了。
清雍正七年(1729年)东里宣慰司九龙江内六版纳改置普洱府,治普洱城(今宁洱县宁洱县镇);十三年(1735)普洱府增设宁洱县(今址);民国《云南省宁洱县地志资料》:因境内有东西洱河,故名宁洱以示区别,取安定之义。1913年思茅厅改思茅县,因思茅村得名,思茅又名思么、思毛,另说系由古代少数民族部落思摩演变而来;另说因濮人在生活中常用的很坚硬的竹子得名思摩,意为像石头一样坚硬;又据《中国地名辞源》:思茅傣语意为新的城镇;相传诸葛亮当年在斑鸠峰下的坝子扎寨,见此青山绿水,便触景生情,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庐,于是在帐中挥毫写下思茅二字,思茅由此得名;同年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后因与普洱道重复再改为宁洱县,1951年再次改普洱县,同年4月宁洱专区由普洱县迁至思茅县并更名为思茅专区。1960年9月思茅县划入普洱县,1981年思茅县复县。1985年6月普洱县更名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91年思茅市改为县级市。2003年10月思茅地区改设为思茅市,县级思茅市改为思茅市翠云区,普洱县随属。
此外翠云区的名字也是一波三折,设区的时由县级思茅市改成了翠云区,翠云清新脱俗不失为为一个好名字,其由来未见权威解释,目测是沿用其所属翠云乡(今六顺乡)之名,这可能也是为何当时翠云乡改为六顺乡的原因;然后由翠云区更名为思茅区,既是传承又是回归。1928芦山县改为六顺县,治于官房(今思茅区六顺乡),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清代为六困土把总,布朗语意为六个大村落,以汉字反其意作六顺;当年设区时如能沿用六顺县之名而命名为六顺区的话,就不用数年进行两次更名了,也算是有来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