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楼市快递 >

李嘉诚抛售内地房产「李嘉诚为什么要退出香港市场」

来源:   2022-12-30 18:16:34


最近,亚洲首富李嘉诚又开始倒腾资产了,前两天刚卖出了位于上海静安区的一套物业,成功套现21亿。

李老爷子美滋滋地把钱揣进腰包儿,徒留给我们贫苦大众一脑门子问号——

一.21亿,到底有多重?香不香?

二.这不是李老爷子抛售的第一套内地置业,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这一连串的动作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层原因?

囤地十余年,抛出一夕间,老李的葫芦里到底装得什么药?


01.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好表妹

1943年,15岁的李嘉诚刚刚失去父亲,不得不辍学在舅父庄静庵的钟表店当小学徒,每天端茶倒水,看人白眼儿。

那年的小李,枯瘦如柴,双眼无神,整天看起来像在梦游,有相面的道士指着他说:“这小子,以后难成大器!”

庄静庵有个女儿叫庄月明,是老庄家的掌上明珠,按辈分儿算,应该叫小李一声表哥。

要说每个男人可能都有点表妹情结,整天跟在屁股后面表哥长表哥短的,再加上庄妹妹虽然打小被娇生惯养,但身上丝毫没有一点大小姐脾气,反而心地善良,不嫌贫爱富。

听见表哥一口的潮汕口音,她耐心地一点点让他适应香港的生活节奏,看他穿得破破烂烂也不嫌弃,大大方方地一口一个“表哥”,反倒是让穷小子李嘉诚有点不好意思了。

他捏着自己皱皱巴巴的衣角,再看看表妹的一身绫罗华服,一种无法跨越的自卑感在心底隐隐作痛。

1947年,骨子里好强,不愿再寄人篱下的小李离开了舅父的钟表店,应聘到一家五金厂当销售员。

那时的销售还是一种时髦职业,香港人称为“行街仔”,听着特别像“过街老鼠”的人形进化版,反正不是啥好词儿!

但迫于改变命运的小李才不管这些,在钟表店那几年他最先学会的就是察言观色,三教九流接触得多了,他反而可以更客观冷静地处理人际关系。

“他是我们厂最拼的,只要上班你就逮不住他人影儿,他把‘行街仔’三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1948年,20岁的李嘉诚凭借拔尖儿的销售成绩,荣升销售总经理。

而此时的庄月明也从英华女子中学毕业,顺利考上香港大学,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大家闺秀。

这期间二人虽少有联系,但似乎一直有一道朦胧不清的情丝牵引着彼此。但一边是前途明朗的富家女,一边是无依无靠的穷小子,现实这道鸿沟就摆在那,小李还是迈不过去!

1950年,省吃俭用的他终于攒下第一笔创业资金,把手里的零碎票子数了又数闻了又闻,一共是7000美元。

他用这笔钱创办了日后赫赫有名的长江塑胶厂,穷小子跻身一越变成厂老板,这场翻身硬仗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但这钱可没那么好赚!

厂子刚开,生意清冷,全靠一些从前做销售积累下的老客户死撑,而不久之后的一场质量事故,还差点儿让小李的翻身之梦就此夭折......


02.事业辉煌,人财双收

“长江”意为“不择细流,浩荡万里”,小李这个厂名足以看出他的野心和不拘云泥的格局。

但一年过去了,这家寄予厚望的厂子却没有任何“鹏程万里”的迹象。

由于启动资金不足,厂子只能开在偏僻的筲箕湾,为了节省人力,好些员工都是快速培训就上岗的“半吊子”,而生产机器更是二手市场淘来的便宜货。

选址差,设备差,员工差,“天时地利人和”小李一样没占,成功的第一步就这样崴在现实的泥巴道儿里了。

李老板显然也清楚自身实力,卖的产品也主要面对低端客户,什么廉价塑料玩具,水桶水壶,人家是什么赚钱卖什么,他是什么便宜卖什么,可见他当时对于金钱急切的渴望。

不过心急难免翻车,由于生产力不足,他又总挑战极限接下一批批大额订单,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屡次遭到客户投诉。

这下好了!收到货的想退货,没收到货的在催货,要么赔偿巨额违约金,反正李老板您自个儿选吧!

一时间,长江塑胶厂危机四伏,濒临倒闭的边缘。

虽然十几年后,老李早已站在亚洲的“财富之巅”,但在当时他也被这几万块钱逼得差点跳楼,数度崩溃。

俗话说,没经历过破产的老板不是好老板,每一次破产都是一门生意经,虽然没人愿意看,但又不得不一一拜读。

就在此时,庄表妹及时赶到,日日安慰表哥,夜夜洗衣送饭,堪比贤妻宠如良母,没过几天,小李头上那片乌云就被表妹驱散得一干二净了。

在表妹的激励下,小李渐渐理清思路,并用三个教科书式的方法顺利让塑胶厂转危为安。

一.全体开会,向下对所有员工承认自己的经营错误,表示绝不裁员,同舟共济。一番话让士气低沉的员工一扫阴霾,集体振奋。

二.负荆拜访,向外走访所有客户和银行机构,认错道歉,表示一定在宽限期内还清欠款,利息也如数照付。

三.低价抛售,为了快速回血把手上库存全部按照“瑕疵品”的低廉价格卖给了旧货商,苍蝇腿也是腿,偿还了其中一部分欠款。

其实李嘉诚的这套理论可以简单用两个字总结,那就是“真诚”。

第一次碰壁的他,已经对这门生意经渐入佳境,知道了“以诚待人”放在生意上也同样重要,“以诚为本”几乎成了他日后的座右铭。

1957年,小李偶然看到一本英文版的《塑胶》杂志,里面有一条不起眼的新闻——塑胶花风行欧美市场。

他一拍脑门儿!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说干就干,他率先在香港推出塑胶花,走价廉物美的销售路线。

一经上市,他厂里生产的塑胶花迅速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热销品,长江塑胶也从默默无闻的小厂一跃成为红极一时的香港厂王。

1957年,长江塑胶厂正式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同年,他又在港北兴建一栋高达12层的大厦,准备踏入房地产市场。

而此时,留学归来的表妹庄月明也回到香港,一同帮忙处理公司业务,有了贤内助,小李的事业更是突飞猛进,短短一年后又在柴湾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事业由此走向辉煌。

1963年,拥有事业加持的李嘉诚终于突破层层阻碍和庄月明完婚。一年后,大儿子李泽钜出生,两年后又迎来了小儿子李泽楷。

有钱有妻有娃还不任性的李嘉诚,已经站在成功男人的群山之巅.......


03.为何跑了又回?

2012年福布斯排行榜上,公布李嘉诚资产大增至310亿美元,全国排名第九,荣登亚洲首富。自打1999年超越李兆基以来,这已经是老李遥遥榜首的第15个年头了。

2014年,杰克马的资产一度要碾压老李,但也只是梅开一度。马云的超越只是账面上的超越,事实上老李的资产被严重低估,这条大粗腿不是那么容易扳倒的。

而除去母公司长江实业,这些年李超人开枝散叶,投资足迹遍布天南海北。

2013年,投资国外比特币支付初创公司bitpay。

2014年,投资1.8亿港元的人造蛋黄酱在香港发售。同年八月又收购了爱尔兰awas航空租赁公司的100架飞机。

2019年,全资收购英国最大酒吧集团和酿酒厂格林王。

除去精准投资,老李也瞄准机会审时度势,为自己留足了退路。

2015年,他曾扔出过一枚“重磅炸弹”。

当年,他宣布将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合并,未来新公司将会搬迁到开曼群岛,整体来了一场候鸟式大迁徙。

对于这次大改革,老李给出的解释是“自己年纪大了,方便大儿子接班。”

但一票吃瓜民众显然不认可这个说法。无论在哪,从来都少不了一些“杞人忧天”的爱国人士,他们的鼻子最灵,眼界最宽,直接可以给全国经济来一场私人订制大party。

不可否认,李超人确实“撤离”了香港,但又不是完全撤离。

首先,这些年李家没少在内地和香港抛售资产,比如——

2013年,以26亿元卖掉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上海东方汇金中心。

2014年,先后以24.8亿,72.01亿港元,39.1亿元,15.4亿元卖出南京国际金融大厦,北京盈科中心,重庆大都会和上海盛邦国际大厦。

2015年,将屈臣氏股份将近25%卖给了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又以200亿元卖出陆家嘴世纪广场。

截至2015年搬迁前夕,李家一共抛售套现将近710亿港元,这么大一笔款项,究竟都用在哪儿了呢?

答案显而易见,这些钱大部分都投资到了欧洲,主要是英国。而2015年的那次迁徙又将公司挪到了开曼群岛,为何做此一举,相信老李心中自有乾坤。

其次,李家尽管这些年疯狂抛售置业,但在内地和香港还留有不少资产,光在内地就有50多个项目,所以李超人的撤离并非完全撤离,毕竟这边还有他割舍不下的“身外之物”。

可李超人好歹也算白手起家,香港对于他,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摇篮”,如此“逃之夭夭”的背后,恐怕并非因为某一具体因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才让他作出如此决定。

李家发迹于香港,成就在大陆,真正的崛起是在港英时代,通俗点说,李家本质上属于西方资本。而面对当今世界形势的不稳定性,李家的大面积撤离也是一种出于资本生存的避险行为。

在我们确立了深化经济体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情况下,也让李家这个有西方资本背景的大财团开始有了频繁的动作。

从穷小子到亚洲首富,不可否认的是他早已经走在了资产转移的道路上了。

虽然身体倍儿棒,但老李也是耄耋之年了,必然会物色好接班人。从过去对两个儿子的安排看,李家未来的掌舵人很有可能是大儿子李泽钜,但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显然不是最稳妥的。所以,每个篮子里放几个,必要时才不会挨饿。

当然,这些也仅仅是基于个人独奏的客观说法。但有一点非常明确,那就是李氏家族的抛售与撤离,这个脚步从未放慢过。

此时我想起人民日报曾在2015年对其作出过评价:斯人已去 不必挽留

我相信最终李家失去的将是与我们共同成长一个更大的机会与时代。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