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又传来,京沪人口为何同步减少?这意味着什么?
来源:网络整理 2022-06-24 15:08:05
撰文|凯风
最近,人口形势颇受关注。
继“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不升反降”被曝出之后,京沪又传来消息,这两大城市,2017年常住人口同时下降,为1978年以来首次。
北京: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深圳常住人口2016,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
上海: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18.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7万人。
同为超级大都市,京沪人口为何同步减少?这意味着什么?
1、40年来首次,京沪人口为何同步下降?
京沪人口同时下降,显然不是因为这两大都市失去了吸引力,而是限制城市人口规模的政策所致。
根据此前的规划,到2020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将控制在2300万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上海更是规划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
目前,两地的统计人口分别达到2172万和2418万,北京在未来数十年仅有100多万的人口增长空间,而上海只剩不到100万,人口管控的压力可见一斑。
为此,北京在几年前就明确提出“以业控人”的说法。一边是在疏解首都功能的目标下,一些产业和批发市场外迁,由此导致就业人口外流,另一边则拆除街边店,治理群租房,清理地下室和城中村,让底层人群不得不离开大城市。
上海也是如此。过去鼓励社区拆墙开店深圳常住人口2016,现在则开始砌墙封店;过去可以容忍群租房,现在则要全面拆除隔断。同时,近年来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迁,就业人口随之转移。
2、大城市严控,广深为何还在增长?
与京沪相比,广深却完全不同。
2016年,广深两地的人口增量都超过了50万。数据显示,2016年广州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400万人,达1404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了54.24万人,增量居四大一线城市之首。而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190万人,较上一年增加53.0万人。
京沪严控人口,广深为何还能增加?
一方面,虽然广深也有限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政治压力,但这两地常住人口离规划人口还有很长距离。比如广州2020年规划人口1800万人(另一说1550万人),而目前统计人口只有1400万,深圳2020年规划人口是1480万人,目前统计人口还不到1200万。
另一方面,作为一线城市,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就业覆盖面,都非二三线城市可比,广深仍然拥有极其强大的吸引力。加上出于人才竞争的考虑,广深不约而同地放松落户限制、拓宽落户通道,甚至出台补贴政策,吸引人才就业。
这是2017年全国各大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名:
有人说,高房价是导致京沪人口负增长的关键因素。其实不然,同为高房价城市,深圳2016年人口大增50多万,可见高房价并非决定性因素,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固然导致不少人逃离,但逃离的力量远远比不上产业资源的吸引力。其实,看看北京上海户口在地下市场的卖价,就明白了。
3、送钱送房送户口:二线城市开启抢人大战
时间进入2017年,二三线城市纷纷进入“抢人大战”。
杭州硕士生就业一次性奖励2-3万元,郑州则对本科以上毕业的首次购房者发放2-10万元的补贴;
武汉面向所有大学生毕业落户,郑州将这一范围扩展到中专生;
长沙向包括大专毕业生在内的人才放松限购政策,武汉甚至喊出“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房子”的口号。
送钱送房送户口,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越来越白热化。
不论“抢人大战”背后是否有搅热楼市的考虑,这充分说明,各地已经意识到人口(不仅仅是人才)的重要性,试图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各种人才就业落户。
无论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于人口的需要,还是新常态下新兴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正面临产业格局之变的二线城市,如果不能抓住这一大趋势,势必在城市竞争中处于劣势。
当然,无论是给钱给户口还是给房子,都没有独占性,成为不了独特的区域优势。武汉给,长沙给,成都也给,合肥郑州也可以给,最终大家还是回到同样的起点。
换句话说,各种优惠政策只是锦上添花,真正有说服力的,恐怕还是经济基本面、产业优势、就业前景、生活多样性和法治环境这些基础性的东西。
4、京沪向左,广深向右,二线城市来者不拒
人口流动的大趋势,或许将改写中国未来的城市格局。
京沪向左,对于人口流入的控制,虽然短期内不改其城市吸引力,但对于长期的增长并没有太多好处。大量基层劳动力的被迫离开,势必抬升整个城市的生活成本;而人口总量的严格控制,在长期内也会降低房价的安全边际。
广深向右,一线城市对于外来人口的宽松限制,让这两个城市的吸引力与日俱增。经济基本面加上产业竞争的良好基础,再叠加人才政策与人口政策的优势,让广深拥有更多的可塑性空间。尤其是广州,无论是房价还是土地资源储备,较其他一线城市都相对宽松,这将为其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线城市来者不拒,对于这些城市来说,抢人大战只是一时的鸡血式刺激,能否吸收从京沪回流的人口,还要看能否拿得出干货。事实上,经过这一波房价暴涨,二三线城市的成本压力并不小,如果产业竞争力与营商环境不能同步提升,那么效果想必也会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