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楼市快递 >

“特色小镇死亡名单”的最大警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04-23 08:41:00

最近,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网络流传。文章称,不少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空城”,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倒闭状态。典型的案例是投资3.5亿元的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开业后人气一路下滑,不得不拆除。

在建立特色小镇清单,实行动态调整、优胜劣汰的机制下,缺乏特色和生命力的特色小镇的一一出局是必然的。但别忘了,在官方考评体系之外,还有民间“拿脚投票”的标准。正是后者对那些缺乏吸引力的特色小镇的不光顾,才“促成”它们上了“死亡名单”。换句话说,群众对不喜欢、不认可的特色小镇的抛弃,是“特色小镇不成功”的最直观“试纸”。

从特色小镇的“生死簿”里,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各类经验教训的样本。一些特色小镇留住了乡愁、留住了炊烟、留住了地域文化,具有示范效应。但也有一些特色小镇名不副实、奄奄一息。

2016年,是“特色小镇元年”。当年《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基本原则,首条就是“坚持突出特色”,提出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千镇一面。

翻看“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几乎每一个“上榜”的特色小镇,“死法”都是无特色、无根基。例如成都龙潭水乡号称清明上河园,但却缺乏应有的文化灵魂和亮点;有的明明缺乏文化基础,却人为造个远离群众生活场的“高大上”的电影小镇。这些问题,从技术上而言,是盲目规划、互相攀比、急于求成、胡乱定位,导致特色小镇千篇一律、脱离实际、丧失特色;从意识上说,是受政绩主义、官僚主义等思维影响,导致拍脑袋工程、朝令夕改工程成了主角。但说到底,无论是一哄而上、无序发展,还是千镇一面,都是和群众意愿、群众审美相背离的必然结果。

可见,没有对群众意愿的尊重、对群众智慧的吸纳,没有对宜居宜业理念的坚守,特色小镇就会步入空心化偏道,令乡愁和烟火气无从栖息,群众也不会待见。

打造特色小镇不是闭门造车,设计、规划者还需加强群众的参与度,在决策时多听听老百姓的想法,在落实中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力所能及地保护地方特色,让群众真正成为全程参与特色小镇设计、落实的“主人”,而不只是消费者、观光者。

此前,西塘等几大江南古镇的兴起,就得益于专家深入群众的调研、对游客喜好的探寻,以及当地对化解开发与保护矛盾的深谋远虑。近期,南京小西湖片区的重建引人热议。据报道,其规划探索了全新的老城更新思路,不再大拆大建,从能拆则拆到尽量保留。专家和居民一起商量,最终确定了“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的保护开发新路径。由于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城南民居、老街巷肌理、烟火气,令小西湖的改造具备了古都老街重生的标本价值。其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特色小镇,但能给特色小镇建设以莫大启示。

正反事例说明,没有对人的生存意趣的尊重,没有对古老文化的灵活承继,没有和“生活在别处”的人们的呼应,特色小镇就不可能长出肌肉、生出灵魂。特色小镇绝不是一个购物街、生意场和店铺的集纳地,而应该是人们念兹在兹的老家、后院、怀旧铺子,应该是让人得到美好享受的精神栖息地。有了留人留心的情怀与气息,特色小镇才能活下来,活出精彩。

伍里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