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田石印章「博物馆田黄石印章」
来源: 2023-10-08 16:15:57
以石制印,相传始于元末王冕。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辩证类·时文石刻图书起)云:“图书(印章),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郎瑛为嘉靖时期人,《七修类稿》成书于嘉靖26年,可知至迟在嘉靖年间,民间已大规模使用石质印材,且青田石中的灯光冻备受推崇。
郎瑛《七修类稿》书影(卷二十四·辩证类·时文石刻图书起)
实则宫廷采用石材制印比民间还要早。从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帝王闲章来看,虽大多破损严重,但仍不难分辨印材多为石质。据韩天衡《中国印学年表》,成化年间(1465-1487年)明宪宗赐覃昌“补衮宣化”石印(按:覃昌字景隆,广西宜山县人,宪宗在东宫时为太子伴读。成化年间,覃昌掌司礼监印,权极一时,恩荣不尽。),较文彭(1478-1573年)在南京以青田灯光冻治印至少要早逾半个世纪(按:文彭任南京国子博士时已年逾七十)。不难推断,明代宫廷大规模采用石材制印的时间要远早于民间。
本文所列明清两朝宫廷印玺,共九枚,均以青田石制成。数百年间,历经风雨,遭受鼎革劫难,风华依旧,默默见证着两朝国祚兴衰。
宸翰天章之宝
印文:“宸翰天章之宝”。
面5.7厘米见方,通高2.5厘米。背浮雕道教三清像。
按:古以宸翰、天章称帝王笔迹,此玺为明帝钤御笔书画之印。背面三清浮雕颇见神韵,三老长衣博带立于祥云之上,面有神光。
东宫图书兰台信符敬斋中和完密
印文分别为:“东宫图书”、“兰台信符”、“敬斋”、“中和”、“完密”。
明代五面玺,面4厘米见方,通高4.2厘米,钮高1.1厘米,附系黄色绶带。
按:此印于传世明代宫廷闲章之地位颇耐追寻。“东宫图书”当为太子印。汉代兰台为宫内典藏图书之所,以御史中丞掌之,故御史台亦作兰台。后汉班孟坚尝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史,故后世亦以兰台称史官。又,唐高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
宣鸿化致隆平彰圣德膺皇明
印文四行十二字,分别为:“宣鸿化”、“致隆平”、“彰圣德”、“膺皇明”。
面4.7厘米见方,通高4.1厘米。光素方形玺。
按:语皆歌颂功德、粉饰太平之句,端雅平和、平正典丽,具庙堂风范。
同道堂
印文:“同道堂”。
面2厘米见方,通高3厘米。光素方形玺。
按:此玺与田黄石“御赏”章为一组,共置于黑漆盒内,为咸丰帝闲章。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皇帝病逝于热河,遗诏立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嗣皇帝处理政务。同时,遗诏授“御赏”玺予皇后,授“同道堂”玺予皇太子(由懿贵妃掌管,懿贵妃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同道堂、御赏”二玺作为谕旨下发的凭证,其使用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始,约至同治十二年皇帝亲政结束,是晚清政治的见证物,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墨池清兴
印文:“墨池清兴”。
面2.6厘米见方,通高4.7厘米。光素方形玺。
按:此印为雍正皇帝御笔印章,常作为御笔所临古碑帖之押角章,与“雍正宸翰”章相配。
诚求
印文:“诚求”。
面宽2.1厘米,长4.2厘米,通高6.2厘米。随形雕山水长方形玺。
按:据雍正朝造办处档案载:雍正六年二月十三日,副总管太监苏培盏交来引首章若干,其中即有“诚求”一印。雍正为君勤奋,在位期间不巡幸、不狩猎,勤理政务,此“诚求”印正乃其宵旰焦劳、勤于庶政之写照。
养心殿精鉴玺
印文:“养心殿精鉴玺”。
面宽1.7厘米,长2厘米,通高8.5厘米。光素长方形玺。
按:《石渠宝笈·凡例》载“书画分贮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等处,俱各用鉴藏玺以别之。”“养心”二字取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自雍正朝至宣统朝,共有8位皇帝长居养心殿。养心殿实乃大内政治中心,许多影响深远的国策从这里发布出去,影响着有清二百余年国运。
养寿
印文:“养寿”。
面宽1.6厘米,长3.6厘米,通高9.3厘米。三鱼钮长方形玺。
按:《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人有寿而后能享诸福,故寿先之。康熙曾题“五福堂”赐雍正,乾隆晚年在景福宫题“五福五代堂”、并制著名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平安
印文:“平安”。
面宽0.6厘米,长2.5厘米,通高6.5厘米,钮高1.5厘米,两珠均0.6厘米见方。狮钮长方形连珠玺。
按:连珠印有二连珠、三连珠、四连珠等,三连、四连者始于秦汉,二连珠则始于唐。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宋则以道君皇帝“宣和”二字连珠印最为著名,今者亦以二连珠者最为习见。
名家篆刻青田石印欣赏:
名家篆刻青田石印卅品(上)
名家篆刻青田石印卅品(中)
名家篆刻青田石印卅品(下)
版权声明:
编辑单位:深圳市金石文化研究院
出品:东方国石文化产业(深圳)有限公司
部分图片或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金石文化研究院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