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诞生于哪一天「诞生日」
来源: 2023-10-08 10:16:41
阅江楼主
01:12
清末外国旅行者拍摄于中国某地的电影短片。影像由本文作者独家提供。(01:12)
“私家电影”四个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只是为了区别于通常由专业电影机构、新闻媒体拍摄的纪录(纪实)影片,把早期由个体拍摄,或个体委托他人、委托专业机构拍摄的影片,归入“私家电影”的范畴进行梳理与研究。换言之,私家电影,是纪录(纪实)电影在一定时期(即允许个人拥有电影拍摄器材、爱好者个人熟练掌握电影拍摄技能)出现的一种特殊样式。不同于我们熟知的专业机构与职业摄影师拍摄的电影纪录片或新闻电影短片,私家电影是以个体的视觉角度拍摄(记录)个人与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时刻、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旅行中所见的当时当地的人和事、生活环境、社会事物、自然景观。
一般情况下,私家电影在拍摄前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固定的脚本;拍摄过程中没有刻意的组织与摆布,主要遵循的是“所见所摄”原则,什么新奇、怎么好看拍什么;拍摄以后基本上不用刻意剪接,且不以商业放映为目的,通常不用于公开放映或发行,主要用于自我留念或家庭成员之间、亲友之间观摩欣赏,具有私密性、非商业化的特征。
私家电影的拍摄者不外乎这么几种人:中外旅行者、外来传教士、业余电影摄影爱好者以及电影圈的从业人员。也有部分私家电影是委托职业人士或专业机构拍摄的。其影片拍摄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播,一般不会也没有必要、没有财力或能力复制拷贝,因而现存的私家电影胶片,通常是唯一的,没有复制版(拷贝)。
由于历经战争、社会动荡、家族迁移以及影片拍摄者(拥有者)故世等因素,加上私家影片大多未曾制作复本(拷贝),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私家电影胶片并不多,能够进入专业机构用于收藏、保存、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2012年以来,上海广播电视台属下的上海音像资料馆、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等机构开始致力于发掘遗失在海外、散落在民间的早期中国珍贵历史影片,发现并成功采集了一批为数不多的私家电影胶片。
1933年《富春江纪游》影片截图
1930s《由兰回杭》影片截图
在现存的早期中国题材私家电影胶片中,中外旅行者拍摄的影片占了很大一部分,诸如《Venice of China》(中国的威尼斯,1924)、《Canton and the Pearl-River》(广州及珠江流域,1929)、《Hangchow Bore》(杭州湾,1929)、《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伯鸿先生暨夫人公子赴日考察》(1930)、《富春江纪游》(1933)、《西北纪游》(1934)、《The Reconstructlon of China》(重建中的中国,1936-1937)、《Snapshpts of China:Soochow counfryside》(中国快照:苏州乡村,1930s)、《由兰回杭》(1930s)、《海宁潮及内河》(拟名,1930s)、《静安寺庙会及涌泉》(拟名,1930s)、《闵行:浦滨花园及孙君游艇》(1930s)、《上海弄堂生活》(拟名,1930s)、《A Town by the Yangtze》(扬子江畔一小城,1948)、《Nanking the southern capital》(南京:南方的首都,1948)、《Hangchow,China"s garden city》(杭州,中国的园林城市,1948)、《Tientsin,gateway to North China》(天津,华北的门户,1948)、《Peking,Marco Polo"s Wonder》(北京,马可波罗的奇迹,1948)……
无论是已见的现存电影胶片还是散落在当年中外报刊上的文献资料显示,拍摄中国各地自然景观、社会风俗风貌的影片最早、最多的还是境外来华的旅行者,这些胶片大多保存在海外的电影档案机构或公共图书馆中。短片《Venice of China》(中国的威尼斯)以一组古运河上船摄的镜头拍摄于1924年的浙江湖州一个名叫三桥埠的古镇,这部弥漫着江南水上风情的影片可能是湖州地区最早的历史影像,该部电影胶片现存英国电影协会(BFI)。
1924年《Venice of China》(中国的威尼斯)影片截图
1929年《Canton and the Pearl-River》(广州及珠江流域)影片截图
《Canton and the Pearl-River》(广州及珠江流域)初步判断是由境外旅行者拍摄,在同一本胶片上前后另有二段《Manila》(马尼拉)和《Hangchow Bore》(杭州湾)。从菲律宾马尼拉到广州,再到杭州,不正是旅行者的路径吗?影片中大量的篇幅用于拍摄珠江上的风景和船只,从舢板、帆船到贩运猪崽的小火轮、快艇、邮轮、带枪炮的商业货轮以及外国军舰,应有尽有。其中最为有趣的是广州城内唱粤剧的戏班伙计举着硕大的灯笼和广告牌行街吆喝,为“大闹天宫”和“裙下狮威”两齣戏做宣传。此片视频已为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收藏。
《The Reconstructlon of China》(重建中的中国)影片截图
《The Reconstructlon of China》(重建中的中国)是一位英国女性传教士霍赛夫人(Lady Hosie,即英国作家谢福芸)1936年至1937年第六次来华在中国旅行期间拍摄的一部纪录影片,她的足迹遍布上海、温州、宁波、重庆、四川、北平、山西、天津、山东、南京、苏州等地,为这些地区留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上海南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虹桥路上的盲童聋哑学校、北平的平民女校、天津的童子军露营、曲阜的孔庙、山西的古建筑、四川边界的藏民、山城重庆的挑夫、温州的教会活动、宁波的城市景观……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她拍摄了天津一家中国人的生活,而这家人家恰好是旅美华人翁万戈先生的家人,翁万戈的父母、奶奶、姑姑和他的兄妹都在影片中出镜。霍赛夫人并在离沪回国前在上海举办了一场朋友间的茶话会,会上放映了这部影片。谢福芸的这部电影胶片同样是保存在英国电影协会(BFI)。
上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8毫米、16毫米便携式家庭电影摄影机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催生了一批本土的业余电影摄影者,诸如医学家吴连德、教育家舒新城、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等。甚至连一些尝到甜头的电影圈内人士也纷纷购置拍摄设备,譬如电影明星陈云裳“新买小型活动摄影机,预备拍生活电影纪念自己”(1941年4月21日《电影日报》)。
舒新城拍摄用的电影胶片盒
舒新城《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伯鸿先生暨夫人公子赴日考察》影片截图
舒新城《杭州之游》影片截图
舒新城拍摄的电影胶片,现已发现有16毫米8本,8毫米2本,由上海音像资料馆收藏。影片《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伯鸿先生暨夫人公子赴日考察》,是舒新城加入中华书局后于1930年9至10月陪同书局老板陆费逵一行去日本考察出版、印刷、教育、会展业期间拍摄的一部较长的私家纪录影片,是中日文化、产业交流史上不多见的珍贵影像资源,且陆费逵早已于1941年在香港去世,留下来的相片也不多,一些出版物上经常出现他的相片与其他人张冠李戴,而这部影片中却保存着他与家人相当多的活动影像,弥足珍贵。在此前后舒新城还曾以旅行者或游客的身份拍摄了《杭州之游》(1930)、《苏州之游》(1930)、《虹口公园》(1930)、《兆丰公园》(1930)、《北平之游》(1931)、《开封》(拟名,1931)、《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拟名,1932)、《宜兴》(拟名,1932)、《中华书局二十周年庆祝活动》(拟名,1932)、《庆祝上海市政府十周年纪念》(拟名,1937)、《相泽十周岁》(又名佛教会花园,年份不详)等短片。在《中华书局二十周年庆祝活动》中留下了历史上明月歌舞团小演员们仅存的活动影片。1932年5月28日在苏州五卅公园举行的“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现场,官方机构、新闻媒体以及电影公司均有影片拍摄,但舒新城以个人视角与手法拍摄的这部短片尤其显得别致与珍贵。
1934年《西北纪游》影片截图
1934年《西北纪游》影片截图
1934年《西北纪游》影片截图
1934年《西北纪游》影片截图
又如拍摄于1934年春季的《西北纪游》,现存8本16毫米胶片,系时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的宋子文从上海出发前往西北陕甘宁青四省考察时由随行电影摄影师拍摄的纪录影片:陕西潼关古城、豫秦交界处石碑、黄河渡口渡船、临潼华清池、西安民乐园、大雁塔、碑林、昭陵六骏、荐福寺、西关机场、咸阳古城、渭河古渡、武功农场、周文王陵、唐元宗贵妃杨氏墓、宝鸡旧城、兰州古城、小西湖水利工程、黄河大水车、白塔山、中山桥(又名黄河铁桥)、塔尔寺、黄河牛皮筏子、欧亚航空公司的欧亚三号飞机……自然景观、历史文物、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历历再现,影片中的风物很多当下已经消逝或变化。尤为珍稀的是留下了当年西北党政军人物杨虎城、邵力子、朱绍良、冯钦哉、马麟、马步芳、邓宝珊、傅学文(邵力子夫人)、谢葆真(杨虎城夫人)以及著名报人程沧波、水利专家李仪祉、铁道专家刘景山等人的珍贵历史影像。其中,还有更多的拍摄场景和人物有待进一步辨识与考证。影片胶片现为上海音像资料馆收藏。
1930s《静安寺庙会及涌泉》影片截图
影片《静安寺庙会及涌泉》拍摄于两次淞沪抗战之间的上海,具体拍摄时间和谁人拍摄不详。静安寺庙会,又称浴佛节,源于前清光绪七年。自那时起每年的四月初八,四邻乡民闻讯赶来烧香拜佛,顺便把自家的农副产品捎来设摊售卖,或者采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具用品回乡。不过1930年代影片中的庙会主角已不是四邻乡民了,而是各式衣著的不同阶层之城里人和洋人。寺庙附近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徐家汇路(今华山路)上临时摊棚鳞次栉比,小农经济下的手工业产品和舶来品竞相斗艳,中外文字书写的广告牌和交通标志随处可见,脚踏车、人力货车、黄包车、摩托卡车、双层巴士、小轿车、挂着两块牌照(法租界、英租界各一块)的敞篷跑车穿行在人流中,维持交通和治安的警察也有三四种:中国籍步警、印度籍骑警和英国籍步警与骑警……好似一派国际化大都市的景象。毫无疑问,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静安寺庙会的惟一活动影像。对于研究抗战全面爆发之前的上海租界经济生活史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影像文献。
1930s《严氏家族》影片截图
结婚生子、生日祝寿、葬礼出殡、升学渡洋、码头送行接友,是私家电影中最为常见的场景与内容。在上海音像资料馆的馆藏中有一部拍摄者后人捐赠的8毫米影片《严氏家族》(拟名,1930s)。拍摄者为上海海关华人职员,其结婚仪式、新娘生活、生子洗礼、休闲娱乐以及新郎先前在闽海关缉私艇上工作时的场景一一收入影片当中。
1921年9月26日《新闻报》广告
私家电影的兴起,使得一些专业电影机构和电影圈内人士纷纷开启代拍业务。1921年9月26日《新闻报》发布商务印书馆代制活动影片广告云:“近来风尚凡遇喜庆等事均知拍成照片以为日后纪念 今如改用本馆活动影片拍照 则多年之后以影机演放此片 举止笑貌皆活动如生 比寻常照片胜之远矣 本馆新自美国购来最新式活动撮影机价值巨万 制片清晰与西国无异 本馆並备有宽大玻璃房及通常家庭布景 如有欲制新旧戏剧活动影片者 本馆均可承办 事在创始格外克己 如蒙 赐顾请向上海宝山路本馆照相部接洽可也”。
1934年11月5日《新闻报本埠附刊》广告
1934年11月5日《新闻报本埠附刊》上家庭电影社广告也称:“提高家庭娱乐 调剂家庭生活 喜庆宴会可以增加来宾兴致 代客摄制十六糎婚丧喜庆家庭电影 随时到府放映电影 有声无声随意指定 有声电影每次洋五十元 无声电影每次洋十五元 三日取件 收费底廉”。
1926年11月4日《电影画报》
1926年11月4日《电影画报》刊登的一则报道:“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除自制影片之外。更另设一组。代客摄制纪念新闻诸片。上海银行自设立旅行部以来。成绩斐然。旅客称便。该旅行部因欲将其工作有所表现。乃请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代制影片。业已制就者。有赴日观光团。杭州旅行旅美学生启程诸片……”
1925年3月25日《新闻报》
1925年3月25日《新闻报》上有则消息称:“现任蚌埠商务督办程霖生氏。近将其所藏上古吉金并历代名人字画。托戈登路三星影片公司代制活动影片。以供全球考古家之赏鉴。”
1929年3月11日《小日报》
1929年3月11日《小日报》的一则消息:“中委褚民谊氏、平时讲究卫生、勤习体育、尤擅摄影、前在南京美社陈列之精美摄影多种、为一般所赞美不置者、前日下午四时、李石曾之侄公子宗侃君与中西女塾周淑萍女士、在大华饭店结婚、褚氏亦往贺、肩负一小活动摄影箱以俱、登礼台、先为贺客摄一影、继为新人摄一影、闻此箱系以八十五元新购者……”
1929年12月31日《飞行月刊》第16期
1929年12月31日《飞行月刊》消息:“国民军第十路航空司令兼云南航空处处长刘沛泉,字毅夫,昨日与王素贞女士举行中国破天荒之空中飞机结婚礼,王女士为沪江大学教育科毕业,现任南京女子中学教员,下午一时许,中外记者及各界来宾前往虹桥飞机场参观者,约有五六百人,电影明星殷明珠率同上海影片公司摄影师及明星影片公司英美烟公司新闻摄影部等均往摄取影片……”
1932年9月10日《影戏生活》
1932年9月10日《影戏生活》发布消息云:“面粉大王荣宗敬、这次在无锡举行六十双庆、正是闹忙得异乎寻常、风头之健、从来未有、叫人见了、垂涎三尺、京沪道上要人阔客、忙得不也乐乎、这可见得荣先生交际广阔、令人敬仰、这次因为有了这广盛大的寿典、不可不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拍照呢、未免太呆板些、所以有许多亲友提议开拍电影、荣先生当然十分赞成、但是一时又想不出找谁拍呢、想来想去、给他想到了他的好友王元龙、于是特地派人到上海来邀请元龙、可巧元龙要到无锡去庆寿、趁此机会、那有不允的道理、于是带着摄影师陈家模前去拍摄、一共拍了三千多尺、拍完了带到上海来剪接、昨天晚上陈家模带着剪接成功的三千尺片子、乘夜车到无锡去、料想开映起来、荣先生见了一定要万分开心呢。”
1933年9月20日《民报》
1933年9月20日《民报》消息:“本埠国术精神研究社董事吴锦澄先生之封翁、寿终余姚故寓、定九月二十四日安厝、海上闻人如黄金荣杜月笙顾竹轩均拟亲往执绋、並有印捕二十人前往护送、艺华公司第一组主任彭飞、因系国术社主任、平时又与吴交谊甚笃、昨特本全体社员及石担等前往表演、用资纪念、並由摄影师汪洋携带开麦拉、以便届时摄取新闻片。”
1935年4月19日《小日报》又有消息称:“明日曹幼珊先生寿辰、将由影片公司摄制纪念影片、今日曹门弟子举行暖寿。”
1948年《青青电影》第16卷第10期
1948年5月1日《青青电影》消息:“吴性栽是赫赫有名的平剧电影两界权威人物,也就是天蟾舞台和文华影片公司的老板,当今海上的颜料巨商,钞票多得热昏,所以上月为子完姻,大事铺张,盛况空前,地址在五层楼酒家,所到的贺客,政商以外,独多艺坛名伶和大明星,梅兰芳,麒麟童,李丽华,石挥等,都纷纷往贺,星光灿烂,更有名伶明星,大堂会余兴,计有陈永玲,贾松龄之《喜荣归》,庞秉侠,王鼎奎之《空城计》,盖叫天,郭金光,阎少泉的《三岔口》,梅葆玖,陈永玲等之《大登殿》,李玉茹,魏莲芳的《辛安驿》,石挥,李丽华,唐大郎之《铁弓缘》,文华更设有记者席,但记者不多,並有开麦拉摄制新闻片,懿欤盛哉。”
由此可见,1930——1940年代是中国私家电影蓬勃兴起的时期。可惜的是,这一时期太多的私家电影胶片佚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留存下来为今天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影片大概不足百分之一,甚至不足千分之一。
周寿臣家族《大户人家》影片截图
周寿臣家族《大户人家》影片截图
余氏家族《宁波祭祖》影片截图
非常欣喜的是,前不久,上海音像资料馆又从民间渠道采集到两部珍稀的私家电影胶片,一部是来自于香港殖民地时期第一名华人议政局议员周寿臣家族的《大户人家》(暂名,1930s),另一部则是来自宁波余氏家族的《宁波祭祖》(暂名,1937)。前者由8本16毫米电影胶片组成,影片拍摄内容涉及上海、安庆、青岛、香港、日本、美国、太平洋岛屿等处建筑与自然景观。后者虽然只是1本16毫米电影胶片,但信息量非常大,除了祭祖外,四明山、奉化、宁波老城等景观历历在目。两片详细内容目前正在紧张、有序地辨识与解读。
1930s《广州城西方便医院》影片截图
私家电影,虽然姓“私”,但真如舒新城拍摄的影片一样,时常也会涉及家庭家族以外的事物:以个体的视角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譬如影片《广州城西方便医院》(1930s),拍摄的是一家由广州本地士绅创办的慈善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影片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当年医院的外貌、庭院、接诊的医护人员、疑难杂症的病人、手术与手术室、康复治疗、医院免费供病人和家属吃饭的饭堂、正在打扫的工友……
1938年《西北线上》(又名延安内貌)影片截图
1938年林苍、徐天翔、金昆三位香港青年摄影工作者以旅行者的身份到访红色陕北延安,以旁观者的视角拍摄了一部纪录影片《西北线上》。影片展现了延安城乡的自然风光,记录了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著名作家丁玲的工作状态和发表演说的场面,同时收录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鲁迅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以及陕北人民自卫军操练、八路军渡河训练以及野战演习和日常生活等场景。影片原本就是一部典型的私家电影范本,只是后来这部影片更名为《延安内貌》在香港地区公开放映了,因而也成了私家电影和中国纪录电影史上一个特殊的案例。
又如1949年8月18日《培正校刊》消息:“香港培正中学以校中设备及办学成绩,最近蒙中外人士关怀,称誉有加,特于七月廿五日摄制全校员生生活影片,所有该校校景,设备及员生一日间之生活过程,均摄入镜头,全部活动,天然彩色……该片内容,包括下列部门:校门景致,全体教职员,诗班合唱,检验体格,检验牙齿,上课,早祷,物理化学博物实验室,电动机械劳作室,办公厅,播音室,美术科之上课情形,图书馆,阅报室,课余活动,体育活动,起床,整理床褥,洗脸沐浴,午睡,用膳,厨房设备等,该片系由该校校董林子丰先生两公子思显思进亲临摄制者云。”
1948《A Town by the Yangtze》(扬子江畔一小城)影片截图
翁万戈是被电影史遗忘的电影人。2019年上海音像资料馆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发现了一批翁万戈先生青、中年时期拍摄的旨在弘扬中华文化艺术、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纪录影片,其中拍摄于1948年的常熟、杭州、南京、天津、北平等地的影片,因其于回国探亲期间携妻女、母亲及亲友以旅行者的身份拍摄的,且其女儿与家人在影片中屡次出现,所以也可以把这五部影片归入私家电影的范畴进行保存与研究。
总而言之,私家电影作品,并不因其个体视角、私人题材、不太娴熟不太专业的拍摄手段而影响其对中国电影史、尤其是中国纪录电影史的贡献。相反,早期私家电影由于其拍摄者独特的个人视角、庞杂的拍摄对象(人、事件、景观),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五彩斑斓、充满烟火气的历史影片,同时也是是经济史、生活史、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乃至城市史、区域史等等学科的重要影像文本和实证。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