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汕头「改革开放40年汕头篇」
来源: 2023-09-13 12:16:11
潮汕人称拍照为“熇小影”或“熇相”,称照相机为“熇相机”。“熇”潮汕话念ho3(音同耗),意为蒸汽热处理,因早期照片需用碘蒸气和汞蒸气使其显影,故名。早期外国传教士编撰的潮汕话词典中,摄影注音为“熇相”“熇影”“熇小雅”。“小雅”一词后来讹变为“小影”。
汕头小影之民国篇、解放篇、抗美援朝篇、改革开放篇,分别讲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汕头摄影,从这些人和事中能窥见潮汕人的视觉美学,以及他们对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早晨的迎宾路,王瑞忠摄于1987年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4周年。1978年,汕头经济特区勇立潮头,先行先试,发挥改革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同时,汕头摄影人紧握时代脉搏,将时间保全于影像之中。
44年巨变的背后,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思辨。变是时代赋予的主题,不变是汕头人勤劳拼搏、永远向上的精神。
王瑞忠(1937-2016年),广东揭阳人,1960年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汕头市城市建设局工作,业余爱好摄影和新闻宣传,是中国新闻社、羊城晚报、汕头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的特约通讯员。
1980年1月王瑞忠被选调加入汕头经济特区筹备工作小组,成为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六名成员之一,期间他用“海鸥”相机记录下经济特区从选址、规划到建设的艰辛历程。
2009年王瑞忠将毕生拍摄的照片编辑出版,他的著作《鮀城旧影》成为汕头经济特区珍贵的文献,为历史研究提供佐证。人们籍着这些影像,回顾城市发展足迹,弘扬大胆探索、艰苦奋斗的“特区”精神。
▲汕头经济特区龙湖工业区开发前面貌,王瑞忠摄于1982年
▲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刘峰(中)及办公室的同志走过龙湖沟临时搭设的竹桥,勘察龙湖工业区地形,王瑞忠摄于1982年
▲汕头经济特区龙湖工业区第一幢轻工业通用厂房打桩兴建,省二建施工队技术人员正在核定桩位,王瑞忠摄于1982年
▲龙湖村、南墩村、北墩村农民正在平整特区征用土地,王瑞忠摄于1982年4月
▲汕头经济特区航运公司与泰国大众旅游公司(香港)合作经营汕泰船务有限公司“龙湖号”豪华客轮通航香港,王瑞忠摄于1985年1月1日
▲工厂企业相继入驻汕头经济特区并开业投产,王瑞忠摄于1984年
▲香港客商在汕头经济特区开办的锦龙制衣厂,王瑞忠摄于1985年
▲港澳客商在汕头经济特区开办的华达宝陶瓷制作厂,王瑞忠摄于1984年
▲新落成的龙湖宾馆,王瑞忠摄于1984年
▲汕头经济特区商业公司和香港客商合作经营的龙湖商场开业,王瑞忠摄于1984年元旦
▲迎宾路,王瑞忠摄于1984年、1987年
▲金海湾大酒店,王瑞忠摄于1988年
▲龙湖乐园,王瑞忠摄于1988年
▲金泰立交桥,王瑞忠摄于1996年
▲迎宾广场,王瑞忠摄1999年
▲中区大厦举办跨年联欢晚会,撞钟迎接二十一世纪,王瑞忠摄于2000年12月31日
今天
汕头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我们在享受先人创造的成果时
请别忘了曾经有这样一些人
他们
为这座城市的崛起
为这片土地的繁荣
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
平凡而伟大
张烈华,1957年出生于汕头,先后任汕头青少年报编辑记者、汕头都市报新闻部副主任、汕头特区晚报首席摄影记者,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理事。
他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至今共发表摄影作品数千幅,其中《灯光夜市》《汕头海湾巨变》等数百幅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被汕头市委宣传部授予“汕头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被汕头市文明办授予“汕头市最美媒体人”称号,被汕头市创文办聘请为“创文特约摄影师”,被授予汕头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摄影贡献奖。1999年以来,曾五次举办个人摄影展。
30多年来拍摄了大量的城市发展变化、市井百态等新闻记实摄影作品,其摄影作品深受市民喜爱,在党政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举办过摄影讲座五十多场。
▲小公园的昨天与今天,张烈华摄
▲1991年的广澳渔村与2019年的广澳港,张烈华摄
▲2003年的港务码头与2022年的潮人码头,张烈华摄
▲中山东路的昨天与今天,张烈华摄
▲金砂东路的昨天与今天,张烈华摄
▲汕头东区泰山路巨变,张烈华摄
▲2002至2022东海岸20年之巨变,张烈华摄
▲2012至2022年东海岸新城十年巨变,张烈华摄
▲2014至2020年南滨新城巨变,张烈华摄
▲2019至2022年,亚青会主场馆建设从无到有,张烈华摄
44年来
勤劳勇敢的汕头人民
不忘特区成立的初心
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
催生了一座现代化滨海城市
今天
让我们用影像致敬改革开放
致敬我们共同奋斗的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