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海外地产 >

解放后哈尔滨住宅小区的变迁史「哈尔滨第三批老旧小区改造名单」

来源:   2023-08-23 12:16:44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哈尔滨没有住宅小区的概念,更没有高级、高档的说法。

哈尔滨光复后作为大后方,中央陆续将一批批工业企业迁到东北、迁到哈尔滨,在解放后苏联又援建中国156个工业企业项目,其中50个在东北,13个在哈尔滨。

所以当年的哈尔滨是国企最多的城市之一。南方迁移的、苏联援建的、新成立的都是国企,都是大国企,其中大多数还都是央企。

光复后黑龙江省行政区的几次变革,由五省一直辖市到54年变成一个省,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就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体量的工业城市。

那时候解决职工居住问题都是由职工所在单位包办,所以那年代的住宅基本都是公产房,政府在企业、机关驻地附近无偿划出一定的地皮用来盖家属楼。

而那时候的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都有房产处、房产科等相关科室负责本单位家属楼的建设和维护。

所以那年代的住宅都是某某家属区、某某小区,比如省政府家属区、锅炉厂家属区、亚麻厂小区。


这是省政府家属小区


这是亚麻厂小区


这是工人文化宫南侧还没有拆迁的室外走廊

而盖的住宅楼也是五花八门,有没有暖气的、有室外楼梯的、有筒子楼的,就是在杨马架子(哈西)和上江街(群力)一带的轻工企业也都盖了大面积的平房供职工居住。

这些住宅就是解决了遮风避雨的作用,说舒适谈不上,那年代能解决温饱的问题就不容易了。

所以那年代盖的房子就是遮风避雨的,盖房子的部门是能简就简,能省就省,想办法多盖房子,职工还排着队等分房子呢。

而职工的要求是房子有墙有盖就行,不挑不捡,按工龄、按条件老老实实的排队等分房,那时候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区别太大了。

80年代初,改革开放,哈尔滨第一个标准“高档示范小区”诞生了,集中供热、煤气,小区商服,宾馆、商店、学校、幼儿园,家家有电话……在那年代该有的都齐全了。据说当年在全国也是排在前面的,那就是王兆新村。


这是王兆新村一偶


这是当年建的王兆新村小学

记得早时有个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人们对住宅的美好愿景。

王兆新村是哈尔滨第一个家家有电话的住宅区,虽然因为当时的技术问题安的都是分机,但也提前好几年让这里的住户享受到优越感,分享到家里有电话的快乐。

从王兆新村开始住宅建设的标准就越来越高了,而住宅小区的规划也越来越精致,尤其房改后住宅建设进入了商品房的快车道,房屋建设的主体由各个单位集中到房地产开发商。

房地产开发商都是能人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互相攀比,高档住宅小区是此起彼伏,接拥而至,鸿翔路一带、欧洲新城、爱建、昆仑商城、哈公馆、四季上东,还有很多很多的小区。


这是哈公馆

但这些小区用现在的眼光看都有两个共同弊端,就是容积率低,绿化率低,原因就是房地产开发商见缝插针,把盈利做到极致,挤绿地、占阳光,远看高楼万丈,回家隔窗相望。


这是四季上东

而群力新区是市政府主导开发的,在整体布局和小区规划上做足了功夫,绿化在先,环境第一,十个公园,园园相望,街景花坛遍布街头巷尾。


这是群力大道的街景

这是中海紫御观邸


这是松溪公园旁的保利城

小区绕着公园建,公交围着小区跑,地铁横贯群力东,购物方便烦恼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