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视觉芯片受资本市场追捧
来源:中国电子报 2021-09-03 14:39:17
近日,多家视觉芯片公司获得亿元级融资。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公司聚芯微电子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人工智能视觉芯片研发及基础算力平台公司爱芯科技宣布完成A+轮融资,总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此前,埃瓦科技宣布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亿元级融资实属“大体量”。
“亿元投资不过热”,投资人看好未来前景
“人感知外界事物70%的信息来自视觉。”埃瓦科技投资人、中科创星合伙人林佳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机器的“眼睛”,视觉传感器成为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在3D感知出现之前,识别三维世界需要先拍摄2D画面,再经过计算得出三维立体数据,这本身就有点“拧”。聚芯微电子投资人,将门创投创始合伙人、CTO沈强认为,认识三维世界应该有原生3D的技术路径。
要认识三维立体世界,将活生生的世界转化为数据,3D传感器必不可少。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传感器收集的信息进行计算。聚芯微电子将ToF(Time of Flight)3D图像传感器作为主营业务之一,这一技术能够帮助机器视觉判断物体的纵深,从而使3D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更高。聚芯微电子CMO孔繁晓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ToF传感器可以应用在扫地机器人、人脸识别支付、AR/VR、自动驾驶等多个场景当中。近期获得亿元级融资的埃瓦科技,则是将传感器与计算模块相结合,形成3D人脸识别模组,可应用于门锁、门禁、考勤机等多个场景当中。
“应用”“落地”是记者在采访聚芯微电子和埃瓦科技投资人时最常听到的词。与2017年、2018年前后,投资人因“AI”热而一股脑涌入AI资本市场不同,现阶段3D视觉领域的投资人,更加看重产品的实用性。林佳亮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论是做算法的公司,还是做AI芯片的公司,我们更关注如何在细分应用场景中落地,能不能实现更真实的效果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据介绍,埃瓦科技所设计的3D人脸识别智能门锁已经具备了实用性。
此外,3D视觉芯片获得亿元级融资,亦是因为投资者对该领域市场规模和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据林佳亮介绍,智能门锁已经具备了千万级市场规模,扫地机器人也已经具有了几百万量级的市场规模,且仍处于增长状态。在沈强看来,具有高出货量的手机、自动驾驶汽车、工业生产等场景都为3D视觉传感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孔繁晓认为,随着AR应用的拓展,3D传感器还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埃瓦科技、聚芯微电子、爱芯科技最近两个月获得亿元融资,恐怕也是3D视觉领域成为资本市场关注对象的缩影。沈强介绍说:“我们认可三维世界的价值,我们在3D内容、3D汽车感知、3D工业感知等领域都有投资。”当谈及为何投资以ToF传感器为主营业务之一的原因时,沈强表示:“对于3D视觉产业链而言,传感器是基础。”林佳亮亦表示,投资埃瓦科技,是因为感知是数据的入口,3D视觉感知将能够带来更大的应用空间。
对于聚芯微等三家企业近期的融资规模,沈强认为:“这不能算过热,之所以聚芯微电子能够获得这么多的融资,是因为资本界的共识是3D传感器太重要了。在未来的三四年内,资本还是会不断地在3D视觉芯片领域加码。”
新领域初创企业,未来怎么走?
在沈强看来,全行业对3D视觉的利用和挖掘还处于早期阶段。当前,全球3D视觉领域市场主要由英特尔、索尼等海外大厂占领,但投资人普遍对国内3D产业发展表示乐观。沈强表示:“像索尼、ST这样的大企业,如果聚焦到某一个细分领域,也是小团队在运营。所以国内企业的竞争对象,可能只是大企业中的一个小团队。”
国内在3D视觉领域布局的企业,虽成立时间晚,但在3D视觉业务布局方面几乎与世界顶尖企业同步。以聚芯微电子为例,该企业成立于2016年1月,而全球首款人脸识别手机在2017年10月上市。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该公司CMO孔繁晓表示,在iPhone X上市发售之前,聚芯微便已经在布局3D生物识别技术了。2015年以来的初创型科技企业中,与国际先进科技共同起跑的案例屡见不鲜。
但面对新领域、新市场,如何实现产品量产、如何赢得下游厂商信任、如何实现规模增长,成为每个初创型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做出出色的产品是企业代表与投资人共同的回答。孔繁晓表示,要具备市场竞争力,首先产品一定要达到要求,技术、性能等都要符合客户的需求。沈强亦认为:“要做出出色的产品,然后与客户一起想办法给用户创造价值,带来优越的用户体验。”
除此之外,在企业战略层面,林佳亮认为,抓住细分领域是关键。“通用领域通常也是大厂必然要抓的市场。而在细分领域中,创业公司是有机会的。创业公司可以先活下来,再寻求发展。”林佳亮表示。
在沈强看来,把一个细分领域摸透之后,企业便可以向更多的产品线溢出。他认为:“一家公司的数模混合信号处理能力,还能够延伸到其他领域。一家公司的技术能力、工程能力、业务能力、方法体系,在一个领域得到验证之后可以溢出。客户通过一个产品线看到了你的能力,你就更容易获取基于相同核心能力构建的其他产品。”同时,沈强也提到,产品拓展的路径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延展。
孔繁晓告诉记者,由于国内芯片厂商与国内客户在地理位置上更为接近,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好的支持服务,也可以成为国内厂商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他表示,相比海外芯片大厂,国内客户的供应优先级更高。
“初创企业只要把技术做得足够好,能适应本地市场,更加务实,它吸引资源的能力是很有可能战胜大公司里的小部门的。”沈强认为,“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首先要排除畏难情绪,客观地看待每个行业的特点,认清格局,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坚决有力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