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激素还能火下去吗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21-08-12 20:39:19
中国经济网8月12日讯(记者朱国旺郭文培)“身高70%靠遗传、30%靠后天,定制身高不是梦”“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一年花费上10万”“15个月打掉半辆特斯拉,盼早日脱离生长激素”……从食补到药补,被称为“增高针”的生长激素成为缓解身高焦虑的新处方,市场一片“欣欣向荣”。
8月初,新华社发文直指生长激素滥用现象,在生长激素蓝海市场激起千层浪。当下生长激素市场如何?未来还会是一片蓝海吗?
市场规模迈向百亿
人体生长激素是由人脑垂体前叶分泌的非糖基化蛋白质,具有调节代谢、刺激蛋白质合成和加速脂肪代谢等生理功能,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组织的生长发育。儿科是生长激素应用的领域之一,采用生长激素进行替代治疗,可以明显促进儿童的身高增长,并且改善其全身各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因此,生长激素有时也被称为“增高针”。
市场上常见的生长激素共有三种剂型的产品,分别为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剂)、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水针剂)、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长效水针剂),三种剂型的效果及价格依次递增。因制剂、体重和敏感性不同,注射生长激素治疗每月费用在3000元—15000元之间,往往需要注射2至5年。计算下来,粉针年化费用近1.9万元,水针年化费用近4.2万元,长效剂型的年化费用则在19.6万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三种剂型中,粉针剂上市较早,竞争也较为激烈。当前,已上市粉针剂的企业最多,涉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合赛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深圳科兴药业有限公司、中山未名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5家药企。要说生长激素龙头,长春高新旗下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当仁不让。由于是唯一一家具有粉针剂、水针剂、长效水针剂的企业,加之产品上市时间较早,金赛药业垄断了国内70%的市场份额,目前长春高新已坐拥千亿市值。
从医院占有率数据看,2020年金赛药业的样本医院市场占有率为78.39%,安科生物占比13.95%,未名海济占比1.41%,联合赛尔占比5.64%,外企LG生命和诺德诺泽分别占比0.40%和0.21%。
值得注意的是,占据超70%市场的长春高新却面临专利风险。据长春高新公告,“聚乙二醇人生长激素缀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及其药物用途”专利主要用于长效水针剂生长激素产品。该项发明专利是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产品的化合物专利,将于2022年7月到期。不过,金赛药业已就该产品取得了优化改良后的新专利,即分别在2008年5月和2008年12月申请取得了“纯化的PEG化人生长激素缀合物及其药物制剂”的发明专利和“含PEG化人生长激素缀合物的药物及其应用”的发明专利,并处于有效状态,该两项组合专利的专利期至2028年12月。
那么,未来两年,改良后的新专利是否会波动市场呢?生长激素格局又会怎样?
从剂型看,粉针剂虽然上市较早,价格较低,但因安全性、使用便捷性等多种原因,逐步被后来上市的水针取代,而长效剂型2014年才上市,价格较高,市场份额也相对较低。产业信息网此前披露的《2019年生长激素行业发展历程、市场规模预测及竞争格局分析》显示,2019年粉针、水针和长效三种剂型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8%、61%和1%。
从市场规模看,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生长激素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发展前景规划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7.21亿元、95.74亿元和114.6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0.80%、24.00%和19.74%。
国内生长激素上市情况
2020年中国生长激素企业竞争格局(来源:国元证券研报)
为什么这么火?
上述数据表明,无论于企业还是于产业,生长激素正如火如荼的发展。人们不禁发问,生长激素为什么这么火呢?
“医院人手再多都没有需求大,家长对孩子的身高太焦虑了。”广州日报日前报道,武汉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林鸣医生介绍,他周一到周五每天接诊50人,周日要接诊70-80人,而在这些前来求医的人中,有半数的家长都是来询问孩子身高问题,以及是否需要使用生长激素来帮助长高。
放眼大环境,升学、美观等多因素叠加,“增高针”市场被卷得火热,市场悄然放量。不过,需求放量是其市场雄厚的一方面,但回到生长激素的本质——药品属性,长期用药和院外处方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据了解,生长激素属于处方药,多数医院只卖第一针,后续治疗却到院外,因此院外是生长激素的主战场。国元证券于7月21日发布的研报显示,国内生长激素70%以上生长激素在院外销售。同样,长春高新于今年5月21日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也称,目前长春高新生长激素大概30%以下在公立医院销售,70%以上在其他合作医疗机构销售。
机构和企业看好未来
时下,医改正在持续深化,各种政策文件接踵而来。着眼未来,生长激素前景究竟如何?还会是一片蓝海吗?
对此,国元证券日前发文分析称,长激素具备持续的高增长性。
一方面,矮小症作为我国生长激素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渗透率仍然较低,2020年治疗人数占比仅5.7%,相较欧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生长激素的新适应症亦在逐步拓展,包括儿童用生长激素的适应症拓展与成人用的适应症拓展,美国75%的生长激素使用者年龄超过20岁,因此国内生长激素成人适应症的拓展有望叠加新一轮的市场需求增长曲线。
同时,生长激素市场目前仍然处在快速扩容阶段,且院外市场占比超过70%,医保支付占比仅10%左右,具备一定的医保免疫属性。因此,生长激素的产品特性与市场竞争格局注定其带量采购的难度较大、可行性不高,即使未来部分地区开展对生长激素的带量采购,对产品价格体系的影响也相对有限。而随着长效剂型的推广,价格体系甚至有望进一步升高。
然而,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知名战略营销专家史立臣却不这么认为。他在公开报道中称,生长激素纳入集采只是时间的问题,生长激素目前尽管只有一个适应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内,但被纳入医保目录内的药品,实际上已经属于治疗类的药品,治疗类的药品,尤其是销量大、临床价值大的药品一定会被纳入集采。
记者注意到,无论环境如何,生长激素企业一如既往地看好其市场前景。
比如,长春高新日前表示,生长激素产品未来市场潜力较大,后续也将积极推进生长激素产品未来在大龄女性备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抗衰老、医美等方面的合规应用。同样,今年6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安科生物就生长激素的发展趋势发表观点称,根据相关研究报告预测,生长激素未来市场前景较好,对未来发展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