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指南良莠不齐 多位院士“组团”推动高质量指南编写与落地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21-05-24 18:39:13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4日讯(记者朱国旺 杨奇奇) “目前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良莠不齐。如果指南质量出现问题,医生照着做难免会引起不良后果,因此亟需一个专业平台,集齐优质专家医疗资源,以更科学的方法论支撑,让指南中集合成共识的推荐意见更加规范化、透明化,这不仅能够让医生有据可依,最重要的还是使患者受益。”5月2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王吉耀在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启动会上如此表示。
我国临床指南质量落后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与王吉耀共同倡议发起,并将设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中国工程院院士尚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等组成的各学科院士团队指导委员会,积极推动我国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的编写制作和执行落地。
据介绍,随着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循证医学的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临床指南在数量上持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2018年间,符合一定要求和质量的指南/共识解读类文献数量达到了1593篇,但如果引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对这些指南进行评估,我国临床指南的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多学科参与让更多患者获益
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 中国经济网记者杨奇奇/摄
韩启德在当天举行的启动会上呼吁各位专家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临床实践指南工作,让更多的医疗工作者了解指南撰写的科学方法和标准流程,严谨客观地给予临床指导建议,最终让更多的中国患者获益。
建立多学科参与的更科学、更透明、更权威的临床实践指南,集合各个学科的证据与意见,让医生有据可依,成了启动会上各位专家热议的话题。
临床实践指南是给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导的重要文件,是循证医学的最高级别的证据。科学的临床实践指南可以系统地指导临床医生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对于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科学配置医药资源和保障患者权益等起着重要作用,是医生的“指南针”和“口袋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荣誉教授、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王吉耀 中国经济网记者杨奇奇/摄
王吉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循证医学对于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大部分医生会根据自身经验、临床技能为基础,找到最可靠、最好的证据,再结合病人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提供最好的诊断治疗手段。”她进一步解释,所谓的证据就是临床研究的数据,例如观察性研究、随机对照研究等。而指南是最好的证据,因为指南的制定是基于全方位、系统地对所有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整合与评价后,得出的有效结论。
据王吉耀教授介绍,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将是一个多学科团队加盟的、非盈利的平台,将联合各个医学机构和学术组织,以WHO推荐的GRADE方法为技术核心,为指南的制定者提供方法学、临床研究证据整合、综合项目管理等全环节支持。指南联盟还建立了院士及专家指导的基于疾病、临床科室划分的专业委员会。目前,感染、检验、血液、重症、呼吸、药学、肝癌、神外、儿科组已经签约成立,多学科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将共同保障高质量指南的制作。
助力地区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教研室主任王任直 中国经济网记者杨奇奇/摄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教研室主任王任直教授也肯定了临床实践指南和联盟的必要性,并表示:“不管从临床医生的角度,还是从病患的角度出发,都需要集合医生的经验,告诉大家这个病应该怎么诊断和治疗。”他认为,医学是一个实践科学,也是一个经验科学,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学习的学科。医生为病人诊治,一方面是来自于自己自身积累,还有一方面就是向前行者学习,目前中国缺少纲领性的指南,亟需联盟这样集合各学科优质专家资源的平台进行统筹规划。
王任直认为,指南可以将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经验总结起来,分享给二三线城市的基层医生,给他们提供最新的数据和研究依据。推动各学科中国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无论是对于医生和患者,还是均衡地区医疗资源,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此次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由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北京生命绿洲公益服务中心共同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