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郑国终于彻底归顺晋国 但晋国的霸业已近尾声 时代焦点转向南方

来源:   2024-02-09 18:16:20

山西南部,春秋时晋国核心区域

尽管胸有大志,晋悼公姬周的一生注定平淡无奇。大时代没有给他更多的东西,十六年的国君生涯,他所面对的世界,与此前数十年并无太大不同。历史令人疲倦地重复和循环,他也只能被动地重复晋厉公、晋景公们的事业,与楚国争霸,与盟友周旋,小心处理公室与国内大夫们的复杂关系。

他可以庆幸,在自己的时代,没有丢掉晋国的霸业,但其中艰难与曲折,终究令人感慨。

姬周的霸业,在与楚国的抗衡中延续,而其关键,仍然是对郑国的争夺。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姬周采取了三线并进的策略:在南方,联吴制楚;在中原,保宋制郑;在北方,和戎以稳定后方。

山东郯城,郯国故城

江南的吴国野心勃勃,虽然由于地域遥远,晋国还没有感觉到它的威力,但吴国对楚国三番五次的攻打和袭扰,以及公元前584年,也就是屈巫通吴的那一年,吴国对传统上属于中原范畴的郯国(在今山东省郯城县)的侵犯,无论如何都让人感觉到,这个国家不容小视,说不定哪一天,它就会像当初的楚国一样,猛然间就出现在了中原大地上。不过此时姬周眼中最大的敌人仍是楚国,无暇为不可知的将来做长久打算,只要吴国是楚国的敌人,那么它就是晋国的盟友。

吴国这个盟友很称职,起码看上去如此,姬周在位的十六年乃至此后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吴国孜孜不倦地与楚国作对,成功地牵制住了楚国,使得楚国再也无法拿出全部精力去争霸中原,这对晋国是莫大的援助。

比之楚国,同属“蛮夷戎狄”,地处晋国西部或北部的戎狄们,显然要容易对付得多。事实上,自从赤狄彻底消亡后,白狄也渐趋没落,其他实力不济的戎狄部落们更不能形成重大威胁。

侯马,雕塑,晋和戎狄

公元前569年,山戎部落无终(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东)遣使赴晋,代表诸戎向晋国请和。姬周起初不想答应,想去讨伐诸戎,但是新军佐魏绛(魏犨之子)一席话,让他改变了主意。魏绛说:此时中原的诸侯都盯着晋国看呢,看晋国是否有德,有德就继续追随,无德他们就会背离;戎人诚意请和,我们却去讨伐,即为无德;况且劳师伐戎,楚国就会乘虚而入,攻打晋国的盟国,晋国没精力去救,诸侯们就会背叛。

反过来呢,和戎则有利无害:其一,戎狄看重货物轻视土地,晋国可以用货物去换他们的土地,扩大疆土;其二,双方达成和解后,戎狄不来侵犯,边郡安宁,农事无害;其三,戎狄服晋,大张晋国声威,诸侯必定安心归顺。

是年冬,魏绛代表晋国与诸戎部落结盟,从此晋国再无后顾之忧。

晋国在南方和北方都取得了成绩,但在中原之中,却远没有这么顺利。晋悼公姬周把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到了那里,依然不能牢牢掌控那里的局势。

三线并进,实则一线独进。

郑国,实在是个大麻烦。


姬周登上晋国君位之初,来自郑国的麻烦就源源不断。

公元前573年夏,乘着晋国新旧交替之机,郑国和楚国联军伐宋,攻陷宋之彭城(在今江苏徐州),把逃亡至楚的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等人安置到那里,又留下三百乘的兵力为之戍守。宋国起兵围彭城,郑、楚就起兵伐宋。宋国不敌,右师华元急忙向晋国求救。君位尚未坐稳的少年姬周亲自出征,联合诸侯救宋。

徐州汉画像。徐州古称彭城

此时栾书已经不在执政之位,是死了还是退休了,无法确知。韩厥成为新任执政。

在彭城的博弈,以晋国的胜利告终。公元前572年春,彭城投降,晋国将鱼石等人捉走,囚于壶丘(晋地,在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

鱼石这一节落下帷幕,晋国随即开始了对郑国的讨伐。老套路再次上演——晋伐郑,楚来救,而后又令郑伐宋,晋于是再次伐郑,采用鲁人仲孙蔑的计谋,在虎牢筑城,逼视郑国……眼看又是一笔你来我往的流水账,恰在此时,郑成公姬睔死了,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点。

姬睔死于公元前571年七月九日,在位共计十四年。他是一个不幸的君主,原因仅仅是他生在郑国,一个夹缝中的国家。十四年来,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追随楚国,尤其鄢陵战后,更是不离不弃。只是姬睔对楚国的一心追随,他的臣子们未必认同。就在姬睔疾病发作、卧于床榻之时,公子姬騑提出,郑国追随楚国久矣,而楚国索求过甚,郑国不堪负担,不如转而从晋。

姬睔不同意:楚王为了郑国,为了我,一只眼都被射瞎了,我若背叛,天下还有谁肯对郑国施以援手?你们几个别让我背上那样的骂名。

七月九日,姬睔离世,其子姬髡顽即位,是为郑僖公。除旧布新之际,晋国来伐,郑国的大夫们议论纷纷,意欲从晋,执政姬騑受了姬睔榻上之托,出言阻止。奈何晋国已在虎牢筑城完毕,对郑国形成了巨大威胁,姬騑最终也只能顺应众人之意,与晋国讲和。

河南,虎牢关黄河段

郑国的归服,是一件大事。晋悼公姬周特意在鸡泽(在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召集诸侯会盟,以示庆贺。与会者除姬周外,还有鲁襄公姬午(鲁成公姬黑肱之子,公元前572年春即位)、宋平公子成、卫献公姬衎、郑僖公姬髡顽、莒国和邾国之君、齐世子姜光以及周王室代表单子。本来,晋国还邀请了吴王,并派遣荀会迎之于淮水之畔,但不知何故,吴王没来。

鸡泽之盟是春秋中后期规模很大的一次会盟,晋国的霸业在这次会盟上再次得到加强。南方原本属于楚国阵营的陈国,见郑国已经服晋,而自己也饱受楚国索求财物之苦,特意派遣大夫袁侨(袁涛涂之后)赶赴鸡泽,向晋国求成。

郑国背叛,已令楚共王熊审恼怒万分,陈国又叛,熊审之怒可想而知。此后五六年间,楚国多次伐陈,几乎每年都要打上那么一两次,终于在公元前566年底,逼使陈国背叛晋国,再次回到楚国阵营。

陈国回归的第二年,郑国也回到了楚国的怀抱。

这一切,大大出乎晋国的意料。


公元前571年郑国附晋,与郑成公姬睔之死不无关系;公元前565年郑国叛晋,又值郑僖公姬髡顽去世,其中虽无直接关系,但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

姬睔属于因病离世,他的儿子姬髡顽则是死于非命。

姬髡顽的横死并不复杂,与政治无关,纯粹是个人原因,咎由自取。姬髡顽自为太子时,即性情傲狠,屡屡对诸公子无礼,比如子罕(姬喜)、子丰(姬平)与子驷(姬騑)。这三人都是郑穆公姬兰的儿子,乃同母兄弟,按辈分,姬髡顽要叫他们爷爷。面对这个极其蛮横无礼的国君孙子,爷爷们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终于在公元前566年十二月十六日,在姬髡顽前往参加晋国召集的鄬(郑地,在今河南鲁山县)之会时,由子驷动手,派人下药毒死了姬髡顽。

姬髡顽死后,子驷立太子姬嘉为君,是为郑简公。

这一年,姬嘉仅只五岁。

郑国的群公子们因为姬髡顽之死的缘故,意欲谋杀子驷,子驷先下手为强,于公元前565年四月十二日痛下狠手,杀群公子,将郑国国政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十天之后,子驷派子国(即姬发,郑穆公姬兰之子)、子耳(公孙辄,子良之子)入侵蔡国,捉获蔡司马公子燮。举国欢喜、奔走相告之际,只有一个人忧心忡忡,他就是子国的儿子,子产,即公孙侨。子产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若楚国来讨,郑国是对手吗?打不过楚国,就要听楚国的话,那样晋国又要来讨;从今往后,没有四五年的功夫,郑国别想安生了。

子国听了大怒:你小子知道什么!国之大事,自有正卿们去安排,童子妄言,想找死啊!

子国痛骂子产,是担心他的话惹恼了子驷,招来祸端。

这个童子当然没那么容易死去,数年之后,他将成为郑国乃至国际舞台上一个光芒四射的重要角色,只不过,此时此刻,他的表演机会还没到。

一切正如子产所言,郑国侵蔡,楚人来讨。楚国新任令尹熊贞(即子囊,公元前568年上任)于此年冬天率军伐郑。

大军压境,举国惶惶。子驷、子国、子耳等人打算请和,另外一些人,如子孔(郑穆公姬兰之子)、子蟜(即公孙虿,公子姬偃之子,郑穆公姬兰之孙)、子展(即公孙舍之,子罕之子)则主张等待晋国救援,不愿降楚。子驷不慌不忙引用了一句古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黄河自古多泥沙,古人以为,圣人出,黄河清,而圣人五百年甚至一千年才会出一个。子驷的意思是,他可没那么多时间去等,现在楚军攻势正猛,百姓万分焦急,不如暂且从了楚国,缓解一下局势,等晋国人来了,再奉上币帛,倒向晋国。

这就是子驷的策略——“牺牲玉帛,待于两境”。反正一南一北两个大国都惹不起,那就干脆把礼品都给他们准备好了,谁强就给谁,只要能保住郑国就行。

子展对这个策略十分不满:小国事奉大国,靠的是信用,若不讲信用,兵祸随时都会到来,离亡国也就不远了;郑国过去几年曾多次参加晋国召集的会盟,今日一旦背弃盟誓,即便有楚国来救援,也没什么用处;再说了,楚国远道而来,粮食撑不了多久,我们抗一抗,它也就撤军了,有什么好怕的?

子驷不想再多说,他显得很不耐烦:出主意的人多了就是不行,都别说了,从楚吧,有什么责任我来承担。

只是这个责任太大,子驷承担不了。与楚国媾和之后,子驷急忙派人赴晋,以郑简公姬嘉的名义向晋国解释,说郑国从楚并非背叛晋国,而是迫不得已云云。

晋国南部山区

此时韩厥已经告老,晋国执政换成了荀罃。邲之战后,荀罃作为战俘,在楚国度过了近十年的光阴。返国时,楚共王熊审曾反复问荀罃如何报答自己,显然已经看出荀罃前途无可限量。如今,熊审的预感成为现实。

公元前565年冬天,面对郑国使者的辩解,荀罃表现得十分淡定,他派人回复使者:楚国讨伐贵国,贵国之君连一声招呼都不向晋国打,就屈服于楚,贵国之君可真是厉害;寡君将率领诸侯与贵国之君相见于郑国城下,贵国好自为之吧。


一年后,即公元前564年冬,晋、齐、鲁、宋、卫、曹、莒、邾、滕、薛、杞等十二国联军,大举伐郑。

此时,晋军将佐如下:

荀罃将中军,士匄佐之;

荀偃将上军,韩起佐之;

栾黶将下军,士鲂佐之;

赵武将新军,魏绛佐之。

各诸侯之军,分从晋四军,欲合围新郑。

联军如此规模与气势,令郑国大恐,急忙遣使求和。晋国本来决心要战,但其他诸侯听说郑国求和,都不想再打。于是,一场迫在眉睫的大战变成了一次著名的会盟。

会盟地点在戏童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北),时间是公元前564年十一月十日。

郑国重臣,几乎倾巢而出,六卿——子驷、子国、子孔、子耳、子蟜、子展,诸大夫,以及诸卿之嫡子,簇拥着年幼的郑简公姬嘉,浩浩荡荡来到戏童山下。

河南登封,嵩山

晋国的士弱负责制作盟书,他口述道:从今而后,郑国如果不对晋国惟命是听或者有其他想法的话,就像这份盟书所说的,要遭天谴!

子驷一听,抢上前去,宣读道:上天降祸郑国,让郑国夹处于两个大国之间;大国无德,兵临我境,逼我与盟,使我祖先不得祭祀,百姓不得安宁,男女羸弱,而无处诉说;自今日结盟之后,郑国若不顺从有礼且有力保护郑国的国家,或者有其他想法的话,也像这份盟书所载的那样,要遭天罚!

荀偃听了大怒——谁有礼听谁的,谁有力听谁的,这叫什么话,跟没说有什么两样?如此盟辞,置堂堂盟主于何地!荀偃当即叫道:这盟辞必须改!

子展说道:盟辞读毕,天神已知,如果这样还可以修改的话,那么背叛大国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荀罃一看这阵势,明白郑人是有备而来,若在众多诸侯面前强行修改盟辞,必定失去人心,于是对荀偃好言相劝,与郑国盟誓之后,退兵而去。

戏之盟,郑国貌似占了便宜,实则吃了大亏。那份模棱两可、左右逢源的盟辞,既让晋国恼火,又令楚国恼怒,于是兵祸接踵而至,子驷想不“牺牲玉帛,待于两境”也没有可能了。从此之后,晋楚轮番来伐,把郑国搅得鸡犬不宁,民生凋敝。所幸这种局面并未持续太长时间,公元前562年,晋国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彻底收服了郑国,此后数十年,郑国几乎再未叛离。

《左传·襄公四年》书影

收服郑国,在与楚国的抗衡中占据上风,是晋悼公姬周一生最大的功绩。虽然此后楚国又与秦国联手,并且结了姻亲,共同对付晋国,但双方互有胜败,晋国并没有吃多大亏。

与晋国搏斗了三十余年的楚共王熊审,在公元前560年去世,楚秦联盟随即瓦解。熊审之子熊昭即位,是为楚康王。

晋悼公姬周则在公元前558年有疾而终,其子姬彪即位,是为晋平公。

姬周一生虽然把主要精力都用于征服郑国,但在其他方面也有所作为,公元前563年时,他曾灭掉一个国家——偪阳(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南)。

偪阳乃一妘姓弹丸小国,在诸侯林立的春秋时代,本来不值一提。晋国灭偪阳的理由也不值一提——荀偃和士匄想为宋国的向戌谋一处私邑,因为向戌乃宋国重臣,对晋国更是从无贰心——这是典型的霸权主义。晋国与诸侯联军灭偪阳的过程还是不值一提,虽然有几分曲折,终究还是灭了。但是,偪阳之役,有一个人必须提及,他是个鲁国人,人高马大,身强力壮。攻城初期,偪阳人设计引诱诸侯军队入城,而后放下悬门,打算来个瓮中捉鳖。千钧一发之际,那个鲁国人双手托住悬门,放联军逃了出来。

这个鲁国人,是鲁国郰邑之宰(即郰邑长官),故史书称之为郰人纥,也叫郰叔纥,或者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他实际上出于孔氏。叔梁纥的祖先是公元前710年被宋国太宰华督杀害的孔父嘉。孔父嘉死后,孔氏衰落,其后人逃亡到了鲁国,从此在异国他乡扎下根来。到叔梁纥时,孔氏已在鲁国传承数代。

叔梁纥其人,本来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但他在公元前551年有了一个儿子,顿时让他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因为,他的儿子,名叫孔丘。

(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